周海赟 張舒
摘要:在新媒體爆炸性發展的今天,如“藍海”一樣,各類輿情事件會帶來怎樣的可能性是個未知數。本文結合近年來一些典型的網絡輿情事件,分析在新媒體發展迅猛的情況下如何正確認識當前公安輿情引導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提出從理念、格局、工作方式、團隊建設等角度探索做好公安宣傳工作,引導公安輿情,形成警民間良好的溝通和互動,實現良好的公共秩序管理。
關鍵詞:“藍海”模式;新媒體;公安輿情;引導對策
中圖分類號:D63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4-0030-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公安宣傳工作與新媒體的融合應用與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SJA0588
一、“藍海”模式定義
“藍海”是一個經濟名詞,指的是市場類型的一種,代表當今還不存在的產業,即市場未知空間。在新媒體爆炸性發展的今天,各類輿情事件儼然是當下網絡上的一種新型模式,這種模式將帶來怎樣的可能性是一個未知數,因此將這種未知稱為“藍海”模式。
2016年7月15日夜,土耳其發生軍事政變,政變力量占領了電視臺,宣布已接管國家政權。然而這次的歷史卻演繹出了新的可能性:總統在秘密地點通過蘋果手機的FaceTime功能接受了CNN的采訪,很快就扭轉了整個局勢,一場武裝政變不到24小時就宣告失敗。這個顛覆歷史的案例讓我們看到了在飛速發展的技術支撐下,新媒體所展示出的威力和魅力,甚至可以說這一案例是互聯網時代新媒體“打敗”傳統媒體的一個重大的標志性事件。但反之,如果不能把握住新媒體形勢下的輿情導向,必然招致被動和失敗。因此,“藍海”模式下的輿情應對工作成為擺在公安機關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正確認識當前公安輿情引導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新媒體發展迅猛,已經遠遠超乎人們的想象。根據新浪微博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其凈營收為3.234億美元,截至2020年3月的月活躍用戶數為5.5億,較上年同期凈增約8500萬。而微信數據就更搶眼了,騰訊公司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其第一季度收入為108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6%;2020年第一季度凈利潤為29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微信及WECHAT的月活躍賬戶12億,同比增加8.2%。微博、微信,這“雙微”已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并極大地影響著生產、生活等各個方面。
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在政務公開工作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回應的通知》(簡稱《通知》)中,對各地區各部門政務輿情回應工作作出部署。《通知》指出,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新型傳播方式的不斷涌現,政府的施政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輿情事件頻發,加強政務公開、做好輿情回應日益成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內在要求。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過程中,輿情事件呈現高發態勢,逐漸形成輿情“藍海”模式。從網絡發酵出的輿情通過傳統媒體二次發酵,形成一波又一波輿情事件,新媒體的發展也形成了人人都是記者、個個都有麥克風的新格局,一些正面向上的新聞確實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但是還有一些負面輿情,尤其是公安機關最易成為負面輿情的焦點。這些不實或負面輿情通過新媒體載體,以一種勢不可擋的裂變沖破原本新聞宣傳的理論“籬笆”,對新聞輿情引導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1-2]。
三、新媒體時代的公安輿情引導工作路徑探析
(一)厘清一個“核心”理念:輿情引導須有強大內心
現在的輿情工作環境與過去的完全不同。在新媒體時代,自媒體蓬勃發展,撤稿滅稿的傳統做法已經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新時期輿情的最大特點就是爆發迅猛,一個輿情事件出現后,往往呈現出幾何級增長的關注率,瞬間爆發,成為網絡熱點。這就對從事輿情引導工作的宣傳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有更強大的“內心”[3]。
輿情事件還容易出現次生輿情,當事人的家庭、工作、生活等某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成為新的輿情爆發點,會使這起輿情不斷發酵,成為一起持續的輿情事件。另外,輿情事件還有社會模仿效應,例如校園暴力事件、大學生通信貸款詐騙案及大學PUA事件等均呈現出此類效應,導致輿情熱度不減。這一類輿情大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勢,對輿情引導工作者的內心是一種極大的考驗。一旦自我心理狀態調整不好,就容易自亂陣腳。此時最忌諱被發酵的輿情沖昏頭腦,而需要沉著冷靜,明確責任主體,在最短的時間內確定回應對象、回應內容和回應渠道。
(二)抓住一個“中心”工作:輿情引導須有“大宣傳”格局
輿情引導不僅僅是宣傳部門的事情。在以往的情況下,宣傳部門扮演著“滅火隊員”的角色,而在目前形勢下,更應當承擔起“聯絡員”的職責。
“聯絡員”是指在輿情引導中,對外要做好與新聞媒體的公關聯絡,對內還要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因此在輿情引導中,必須構建一個部門協同參與的“大宣傳”格局。在遇到輿情事件時,宣傳部門的每一次發聲、每一篇微博、每一個文字都需要相關部門的支持和支撐。而宣傳部門則是將事實通過一定的新聞技巧進行表達,有效化解輿情事件,一旦離開有效的配合,宣傳部門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2016年8月24日晚,有300萬人關注量的“南京公安”微信公眾號在深夜突然推送一條《南京一汽車銷售經理因散布謠言被行政拘留!》的消息,短短幾十分鐘內,該條推送信息閱讀量就超過了10萬+,點贊數超過了5000,成為有效遏止謠言的成功案例。該輿情的成功處置,正是新聞宣傳部門、微警辦、屬地分局等多部門相互配合、及時推送取得的效果。因此,一些更為復雜的輿情,就更需要各部門的通力配合,才能拼合、還原事實真相,如果缺少這種“大宣傳”格局的有效整合,就不可能進行有效的溝通,輿情引導不僅不會取得正面效果,反而容易陷入被動,引發更為嚴重的次生輿情[4]。
(三)突出一個“重心”時機:輿情引導須擇機而動
輿情引導講究戰術戰法,有的需要暫時沉默,有的需要不斷發言,有的需要突然“襲擊”。每一起輿情背后都有不一樣的故事,需要研究后區別對待,從而擇機而動,取得最佳效果。一是搶先發言型。2015年10月16日上午,南京水游城接報發現有炸彈。鬧市區發生涉恐警情,如處置不當,極易引發人員恐慌。在市局宣傳部門的指導下,秦淮分局第一時間抵達現場,在排除疑似放置爆炸物警情后,搶在新聞媒體趕到現場之前就發布了信息,成功占據了輿情主動權。二是持續發言型。2019年云南“孫小果案”,《昆明日報》宣傳報道以后,一些相關單位忽視了新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發酵的新特點,以“高調介入、低調通報”的方式來拖延輿情,認為只要不發聲,時間長了,事件熱度自然就會消失。然而隨著案情的進展,各類媒體不斷深挖孫小果的經歷和家庭背景,造成該事件隔段時間就被提及和討論,反復引發了輿論的關注和討論,輿情起起落落出現了多個節點,造成輿情反復發酵、時間拉長,反而讓各部門的工作處于被動和不利局面。三是關鍵發言型。在南京“6·20”寶馬肇事案中,面對前期輿情極其不利的局面,南京警方用答記者問的形式,直擊重點,直面問題,及時對輿情中網友最質疑的部分進行解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培育一個“貼心”團隊:輿情引導須有一批“擁躉”
一般輿情事件中,公安機關極易成為受關注甚至攻擊的焦點,即便只言片語,無論對錯,都容易受到網絡上網民的“炮轟”,因此,公安機關匯聚一批忠實“擁躉”十分重要,直接關系到輿情引導的成敗。
在2016年發生的“江寧萬達持械群毆”輿情事件中,正值全國網約車和出租車對峙最為嚴重的時候,輿情事件處置不好,極易引發大的群體性事件。面對前期“南京發布”等微博發布的信息未能快速澄清事實的不利狀況,一直以來深受網民喜愛和信任的“江寧公安在線”僅用一篇微博發布消息就扭轉乾坤,被媒體稱為史上最長的辟謠通報。從這一成功案例來看,對于網上很多輿情熱點事件,網民往往根據生活常識和質樸的情感作出判斷,因此輿情引導更是一種專業知識普及的過程,通過法律和權威來釋疑解惑、扶正抑偏,幫助網民更全面和正確地認識事情的本質。而“江寧公安在線”以及“博物雜志”等運營較為成功的微博無不以其專業權威為前提,贏得了各方網民的信任擁護,自然能夠在輿情事件中呈現出明顯的“暈輪效應”。
四、結語
當今社會,網絡信息日新月異,信息傳遞快速方便,訴求渠道自主暢通,不需要復雜的審批和程序,一件小事、一聲嘆息都可能會引發一場未知的輿論風暴,形成“藍海”模式。公安民警身處一線,工作在基層,廣泛接觸群眾,時刻處理各種案件、事件和矛盾糾紛,容易成為網絡輿情聚焦的對象。只有正確認識、及時應對,引導社會公眾輿論,創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才能促進警民關系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付文波,陳欽佩,侯英奇,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涉警輿情應對策略研究[J].遼寧警察學院學報,2020(9):16-20.
[2] 王歡.新時代網絡涉警輿情的內蘊風險及治理方向[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8,31(4):120-127.
[3] 安璐,代園園,周亦文.公共安全事件衍生輿情形成與演化研究——基于話題與時間序列分析[J].公安學研究,2020(2):14-31+123.
[4] 邱文康,韓春梅.涉警網絡輿情引導的影響因素及應對機制——基于扎根理論的分析[J].廣西警察學院學報,2019(10):53-59.
作者簡介:周海赟(1980—),女,江蘇南京人,博士在讀,副教授,研究方向:治安學、公安技術。
張舒(1981—),女,江蘇南京人,本科,助理記者,研究方向:媒體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