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主持人是大眾傳播中媒體一端的重要一環,要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文化使命,堅守文化自信,自覺擔當起中華文化傳承者和傳播者的責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真正感染受眾、引發共鳴。
關鍵詞:主持人;文化自信;責任擔當
中圖分類號:G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4-0126-02
一、堅定文化自信是主持人文化自覺意識的體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如今,融媒體時代對于平臺打造、技術創新有了更高的要求,許多節目制作方也開始從受眾的需求考慮,為受眾量身打造個性化節目內容以及節目個性化的觀看體驗。如今,媒體環境的變化對主持人的文化自覺意識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堅守文化自信是主持人的責任擔當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伴隨著傳播語境的變化與革新,主持人的功能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主持人在節目中開始真正參與到節目中,而不僅僅只是串聯節目,有時以嘉賓的身份去真聽、真看、真體驗,也會以制作人的身份參與節目的策劃與制作,例如董卿主持的《朗讀者》節目,一經播出,即屢獲好評,這檔節目也成為董卿的轉型之作。
順勢而“變”,也要保持對社會冷暖的敏感度。當下網絡新媒體日益發展,由于復雜的融媒體環境和受眾年輕化的趨勢,主持人更要深知鏡頭中自己的表現會給年輕人帶來的影響,把握好表達的尺度分寸,切忌表現自我的私欲。本文以播音主持節目經典案例為例,淺析主持人的文化自信和責任擔當。
(一)主持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堅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1]。2017年董卿主持的《開學第一課》節目中,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坐在輪椅上為大家講述了他熱愛并為之執著一生的翻譯事業。在采訪過程中,董卿在3分鐘內下跪3次的舉動,被網友們稱贊“跪出了最美的中華驕傲”,這是對許淵沖老人的尊重和敬慕。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董卿面對廣大電視觀眾,在開學之際備受關注的《開學第一課》中這樣的姿勢動作,非常恰切地傳達了尊老、愛老、敬老的優秀傳統美德,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讓受眾更能真實感受到主持人所傳達的精神內涵,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在節目中3分鐘下跪3次完美詮釋了作為主持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精神。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向上前行的動力,作為信息的傳播者,主持人要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使得更多人參與到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來,這是大眾傳播媒體的責任,也是義務[2]。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節目內容始終緊靠我國傳統文化背景,從優美的古詩詞到流行音樂演繹經典,邀請明星用音樂改編的形式來演繹經典詩詞、經典文學作品,這檔節目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向觀眾傳遞了真善美的主流價值觀。
在一期節目中,舞臺上不同時代《黃河大合唱》的演繹者齊聚一堂,為觀眾帶來了經典民族音樂,加上表演結束分享的年代故事,令在場每一位觀眾動容。主持人撒貝寧在李一非奶奶演唱完畢后,上臺扶著奶奶走到臺前,奶奶落座后撒貝寧也俯身蹲下,眼神注視著李奶奶聽她講話,之后撒貝寧引用冼星海先生的一段話并作總結:“我們的民歌不是民間小調,而是人民的歌,在今天我覺得仍然在為我們的藝術家提供著創作的方向,就只有當你的作品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緊緊結合在一起,你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經典,才能獲得永久的生命力。”撒貝寧的一舉一動和即興口語表達體現了主持人本身內在的修養和文化底蘊,主持人的傳播意識來源于自身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堅守。
(二)主持人對世界各國歷史文化的包容和借鑒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給視聽傳播環境帶來了根本的變化,信息的碎片化傳播和平臺的技術革新等都對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滿足受眾對個性化的需求,滿足受眾對互動式更高要求的收看體驗,這對主持人是一個挑戰,越來越多的主持人開始突破以往固有主持風格,既是對受眾不同時代需求的滿足,也是對主持人實現自我策劃的積極探索。騰訊視頻打造的《和陌生人說話》《一本好書》網絡節目,由鳳凰衛視前當家主持人陳曉楠擔任主持人,從中可以發現主持人的人格魅力和主持能力等都對一檔節目的創作有重要意義。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主持人在節目中彰顯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傳播意識顯得更為重要,話語背后有特殊的傳播意義。近兩年,文化類節目好評不斷,除了節目內容的精心設計之外,主持人擔負起更為重要的責任,對于主持人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主持人不僅需要具備主持串聯的能力,還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內涵、豐富的人生閱歷和較高的書籍閱讀量,這樣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才可以做到收放自如,“腹有詩書氣自華”,能真正感染到受眾,和觀眾產生情感共鳴進而產生精神共鳴。例如陳曉楠在《一本好書》節目中,每一期都會為觀眾介紹一本好書,由表演嘉賓表演國內外經典名著,表演完畢由主持人陳曉楠和兩位評論嘉賓以圓桌會的形式,探討各自對這本書的理解和推薦理由。
《一本好書》一期節目中,講述的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這本書,主持人陳曉楠和兩位品讀嘉賓在討論的時候,學者吳伯凡先生在表達自己看法時,主持人很謙虛地認真傾聽,為了讓兩位品讀嘉賓能從專業的角度探討更多,主持人陳曉楠除了傾聽、表達看法之外,還引導和提問,這是對兩位嘉賓觀點的鋪墊,也是搭建討論的層次,讓受眾有代入感,也為受眾通過言語理清了主持人和兩位嘉賓討論的邏輯層次。例如,主持人陳曉楠在中間討論部分說:“我們看到的改編是這樣的,其實在書里面,前面的這兩個階段篇幅還是蠻大的。”緊接著學者吳伯凡先生解讀了原著中兩個階段的重要意義,是五個階段中非常重要的開頭,奠定了簡·愛整個人的性格特點。
主持人陳曉楠的鋪墊讓受眾了解了這本世界名著背后的故事,也說明了為什么選擇這一階段在舞臺表演,由此可以看出,主持人在節目中不僅要對本國文化充分了解,同時要學習并且借鑒世界各國文化。文化本身是相互交流借鑒的,主持人需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而不是狹隘帶有偏見。
(三)主持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自覺意識
為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喚醒人們對文化的記憶,央視科教頻道推出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益智競賽節目,其中《中國詩詞大會》的精彩呈現讓中國古代優美的詩詞深深印在了大眾的心里。
說到《中國詩詞大會》不得不提董卿,董卿在節目中作為主持人,讓觀眾感受到她身上的知性美和豐富的知識內涵,同時也彰顯著媒體人對于傳承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和擔當。《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已經完美落幕,董卿的表現深深感染著每一位電視機前的觀眾。董卿在《中國詩詞大會》每一期節目的開場詞也是詩詞大會的亮點,例如在第二場中董卿的開場詞,以辛棄疾的詩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為開篇,同時加入自己的理解,表達得抑揚頓挫,讓觀眾感覺舒適,最后主持人董卿從節目的主題上升到祖國大好河山和人生境界,可以看出主持人在表達過程中體現的文化底蘊。
在《朗讀者》節目中,有一期請來了“中國肝臟外科之父”、96歲高齡的吳孟超,董卿請他上臺時,上前攙扶著他的手走到臺上,落座后董卿說:“剛才我握著吳老的手把他攙上臺的時候,我心里還是蠻多感觸的,就是這雙手把多少生命從鬼門關硬生生地給拉回來了,我們先看看吳老的這雙手。”隨后鏡頭給吳老這雙變形的手特寫拍攝,吳老右手的關節明顯發生了變形。主持人董卿攙扶吳老的動作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還很好地把握到了吳老這雙手的細節,以自己的真實感受向觀眾傳達吳老身上作為醫者可貴的奉獻精神。董卿作為主持人,不僅傳達著敬業奉獻的主流價值觀,通過自身舉動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也讓我們真正看到身邊還有像吳老這樣的前輩可以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主持人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意識是一種自覺意識,根植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民族的根基,也是我們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三、結語
主持人堅守文化自信,擁有文化傳播的責任擔當,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都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作為主持人,要做到內外兼修,傳播主流價值觀,保持好奇心,不斷學習新的文化知識,提升自身修養,才會在表達過程中游刃有余,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從根本上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進而做到真正的文化自信,才能擔負起媒體人的職責和擔當,成為一名具備主持能力,能夠以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引導受眾、感染受眾的主持人。
參考文獻:
[1] 楚波.把握鮮明特征 堅定文化自信[J].中國紀檢監察,2019(22):33.
[2] 廖悅.主持人在節目中如何實現文化影響力[J].新媒體研究,2016(1):101.
作者簡介:武文一(1996—),女,黑龍江雞西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語言傳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