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縣融媒體中心成立后,報媒、電視和新媒體積極融合,全媒體記者已然成為時代對記者的轉型要求。現階段,區縣融媒體中心的記者群體仍存在人手不足、經驗不足等問題,在時政新聞采寫攝錄編播的過程中,時常出現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常識性的錯誤。基于此,本文從電視畫面拍攝、編輯、創新延伸等亟須提升方面,淺談區縣全媒體記者做好電視時政新聞的“基本功”。
關鍵詞:全媒體記者;畫面拍攝;編輯;電視時政新聞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4-0191-02
一、時政新聞的重要性和模式化
(一)重要性
時政新聞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達當地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因此非常重要。區縣融媒體中心的時政新聞報道,無論是電視還是報紙,都是重頭戲。百姓通過收聽、收看電視時政新聞,能夠及時了解正在進行和發生的事件。此外,時政新聞蘊含著大量的新聞點,可為當地媒體提供源源不斷的新聞線索,也指明了宣傳報道方向。
(二)模式化
時政新聞的內容“富礦”需要挖掘。就區縣融媒體時政新聞報道現狀而言,仍存在報道手段相對固化、模式化現象嚴重等問題。比如,但凡報道會議新聞,文稿基本都會出現“會議指出”“會議強調”“XXX參加會議”等表述,所拍攝的現場畫面往往也是會場一排排坐著的參會人員。整個報道顯得非??菰锓ξ叮瑢е率鼙婋y以理解、領會報道的深層內涵,再加之新聞畫面時常出現“文不對題”,沒有畫面語言,單純湊完新聞長度就完事等情況,使受眾產生錯亂感,接收起來異常吃力。
二、提升電視時政新聞畫面拍攝質量
(一)拍攝前的準備
1.設備準備。記者在拍攝電視時政新聞前,通常會提前知曉拍攝的地點和行程。在確定好這些內容后,除了要準備好最基本的攝像機、腳架、電池、內存卡外,還需要根據場地實際情況準備新聞燈。如果當天的拍攝場地既有室內又有室外,那么攝像機上兩個擋位的白平衡是需要事先做好調試的。這一步區縣記者通常容易忽略,往往是到達場地后直接使用自動白平衡。而在室內外切換時,機器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極易錯過可用的場景切換鏡頭,導致新聞信息轉瞬即逝,進而影響后期編輯。
2.心理準備。所謂心理準備,是指記者在心理上要對所拍攝對象的行為有所預判。這主要是針對室外拍攝而言,比如拍攝調研、慰問,走村入戶、走向田間地頭與百姓交談了解情況時,什么時候會有什么動作,怎樣才能抓拍到精彩的、有親和力、有說服力的鏡頭,甚至哪一段對話是需要現場同期聲記錄的,這些內容都需要記者在心里有預判,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而不是不動腦筋的隨意拍攝。
(二)畫面拍攝的基本要求
電視時政新聞的畫面包括景別、構圖、用光等,其拍攝方式、拍攝水平的差異會直接導致所呈現畫面的傳播效果的差異。拍攝畫面時,無論是主體畫面還是空鏡頭畫面,都需要記者在現場完成。要想給枯燥的時政新聞增彩,記者在涉及拍攝的方方面面都應加以重視。就目前區縣的電視時政新聞拍攝看,容易忽視的問題有三個方面。
1.構圖。構圖,即根據題材和主題思想的要求,把需要展現的形象適當地組織起來,構成一個協調的、完整的畫面。對于拍攝的景別技術而言,記者基本是可以掌握的,大景、中景、小景,甚至是推拉搖移的會議運動畫面通常都能準確把握。但在構圖上,則缺乏一些美感。如何提升?筆者認為,構圖時應注意畫面背景干凈。比如,注意拍攝主體后面是否有人來回走動,或者在一個中景鏡頭中是否能看到參會人員在玩手機、端茶杯等。這些“不干凈”的畫面,會影響觀眾的視線落腳點。此外,在拍攝單人相時,既要規避畫面中的其他人,同時拍攝的主體不能過于“霸屏”,要上下皆留有余地,使構圖飽滿得宜。
2.景別。拍攝外景時,大場景的交代和特寫鏡頭是電視時政新聞記者也是記者容易忽視的一大環節。通常在畫面中,容易缺乏環境交代。具體而言,在大場景下,人物應放在圖像的中間位置,人景應呈現出一體性、和諧性。如此一來,畫面所表達的內容就會更為豐富。同理,特寫鏡頭用在畫面的串接上,也應特別注意這一點。做好畫面景別的交代會使畫面故事更完整,編輯在處理畫面時也會更順暢。
3.用光。記者在設置好攝像機的白平衡后,可以通過光圈和快門來調節光線。主要是在艷陽天、逆光和夜間拍攝時,光線會出現一些偏差。艷陽天時,一定要控制好光圈,寧可光線稍稍偏暗,也不能曝光,因為曝光后后期基本無法挽救。逆光時,如若不拍攝對象無法轉換位置,那么攝像記者就需要調整自己拍攝角度,采用側光;當光線不足時,如果是在會場或者某個房間內,則需要用新聞燈進行補光,如遇突發現場沒有攜帶新聞燈,則可以開啟增益功能進行補救。此外,在外景拍攝有陽光的時候,要避免“陰陽臉”的出現。“陰陽臉”是指臉部一半是陽光,一半是陰影。這些用光的細節都是記者在日常拍攝中需要留意的。
(三)畫面拍攝提升點
1.現場同期聲。在拍攝時政新聞的過程中,聲音的采錄與畫面的拍攝同樣重要。如果聲音與畫面不符,那新聞的真實性就會大受影響。合格的同期聲對于烘托新聞氣氛、表現人物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在電視時政新聞報道中,區縣媒體很少用到現場同期聲。但是,在央視新聞聯播中,現場同期聲的運用越來越多。實際上,這樣的運用對受眾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區縣時政新聞報道完全可以發揮現場同期聲的優點,進一步提升時政新聞觀感。比如,在會議新聞中穿插現場同期聲,或是在調研走訪中穿插領導與百姓親切交談的現場同期聲,減少配音。對此,在拍攝的時候,需要記者全程做好收錄同期聲的準備,并且對哪些同期聲是可以運用的,用在什么地方等了然于胸。
2.無剪輯拍攝。無剪輯拍攝技術,是指攝像記者不僅要具備蒙太奇思維能力,還要了解報道的總體框架,進而對人和事進行有目的的拍攝[2]。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每一個畫面基本上都有固定的時長,一般情況下,3到4秒為一個固定畫面,推拉搖移畫面的時長稍長一些。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無剪輯拍攝能為后期剪輯節約時間,搶發新聞。比如,在兩會期間,每天會議結束比較晚,要想在當天搶發新聞,運用無剪輯拍攝技術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當然,無剪輯拍攝非常考驗記者的拍攝水平,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練習,才能讓拍攝畫面更和諧、更順暢。
3.構圖審美。一般情況下,拍攝只是要求畫面穩、平,有“天”有“地”,但想要成就一則優秀的時政新聞報道,還需要在拍攝畫面上提高記者的審美能力。換句話說,時政新聞報道能否出彩,一方面取決于攝影技術,另一方面與攝影記者的審美意識、藝術修養有很大關系[3]。攝影記者審美能力越強,就越能夠在同一場景中發現不同的拍攝角度,并拍攝出更優質的畫面,讓時政新聞報道出新出彩,賞心悅目。
三、提升后期剪輯制作的水平
一條片子最終能夠傳遞出多大的信息量,能夠讓觀眾記住什么,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后期剪輯制作。尤其是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其后期編輯的好壞,直接關系受眾對報道的接受度、喜愛度。
(一)畫面語言
畫面語言博大精深,要把畫面語言運用好需要下足功夫。在電視時政新聞報道中,除了最基礎的電視畫面編輯,如靜接靜、動接動,推拉搖椅要有起幅、落幅外,還需要有“大中特”不同景別和節奏的變化。用畫面的剪輯組合來表達出需要傳遞的內容,達到即便受眾是沒有聽解說詞,都可以大致了解新聞內容的目的。以領導調研的報道為例,在剪輯畫面時,應先剪輯大畫面以交代場景,再用領導調研走走看看的畫面,隨后再穿插看的內容的空鏡頭,并且還可配以有意義的現場同期聲,讓整個時政新聞報道連貫流暢,富含敘事性。通過后期畫面剪輯,長短鏡頭搭配,讓新聞內容更生動、更直觀,提高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可視性,化解枯燥乏味之感。
(二)邏輯關系
在編輯時政新聞畫面時,并不是簡單的畫面拼湊,而是需要畫面語言和邏輯的。例如,在編輯領導調研的報道時,如果先編輯領導在A地的中景,再編輯B地的特寫,就很容易給人混亂感,讓人無法理解或產生錯誤的判斷。此外,一些因錯誤的邏輯關系進行的編輯還可能會導致鏡頭穿幫。
(三)創新延伸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 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時效性”。這為新聞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4]。兩會報道是重大的時政新聞報道。近年來,央視和省級電視臺運用各類新技術、新手段讓兩會這一重大時政新聞報道很有看點。例如,利用虛擬前景、H5、新媒體等新興技術,將晦澀難懂的專業內容用簡單的方式呈現出來,讓觀眾一看就明白。
另外,時政新聞報道絕不能僅停留于表面,全媒體記者需要具備足夠的新聞敏銳度,在會議、調研中挖掘更多的新聞點,對時政新聞進行延伸性報道。如此不僅能讓新聞更有看點,還能讓老百姓對新聞內容有更多、更深層的理解。融媒體時代的記者還應把時政新聞重組加工,對新聞進行歸納總結,用多樣化的方式呈現新聞內容,如數說、畫說等,進一步提升時政新聞報道的可視性。
四、結語
融媒體時代,全媒體記者的轉型已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紙媒記者需要拿起機器學習攝像,電視記者也應不斷提升自身業務能力。時政新聞作為媒體的重要報道內容之一,要求記者牢牢掌握拍攝畫面、后期制作和創新延伸等“基本功”,讓報道出新出彩,通過電視畫面、視聽圖文,傳遍百姓萬家。
參考文獻:
[1] 苗立森.電視時政新聞拍攝探討[J].傳播力研究,2017(6):51.
[2] 黃濱.淺談如何提升電視新聞攝像技術與技巧[J].新聞傳播,2014(7):188.
[3] 王友旗.電視新聞記者的攝像技巧及基本功訓練[J].西部廣播電視,2016(9):152-153.
[4] 黃洪.淺談地方時政新聞畫面編輯技巧[J].當代電視,2017(11):86-87.
作者簡介:王瑩(1984—),女,重慶人,本科,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