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醫藥文化是我國傳承千年的瑰寶,通過現代中醫藥圖書的編輯與加工,能較好地實現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對于推進中醫藥知識普及以及促進中醫藥學術發展均有重要意義。中醫藥圖書編輯質量直接關系到中醫藥文化傳播與科研質量,因此中醫藥圖書編輯需要明確自身職責,在秉持圖書編輯基本工作規范的基礎上,對中醫藥圖書編輯加工中應注意的問題了如指掌,方能在具體的圖書編輯工作過程中游刃有余。
關鍵詞:中醫藥;圖書編輯;規范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4-0233-02
一、引言
中醫藥文化的傳播,需要通過書籍這一載體來實現。通過現代中醫藥圖書的編輯與加工,能較好地實現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對于推進中醫藥知識普及以及促進中醫藥學術發展均有重要意義。如今的中醫藥文稿書籍在編撰過程中,集中涌現出了一些問題,需要從業人員明確這些問題以及對應的解決方法,提升中醫藥文稿書籍編撰的規范水平,更好地為傳播、普及中醫藥文化添磚加瓦。
二、學科內容規范問題
我國中醫藥文化傳承千年,在中醫學界比較公認的中醫藥起源為“神農嘗百草”,經過千年發展,如今劃分出了具體的中醫和中藥兩大學科,但相比體系完備的西藥而言,中醫藥學的體系仍不夠完善,也不夠規范。隨著時間推移,世界范圍內的病理病例也都在時刻發生著變化,相較之下中醫藥理論缺乏科研攻關課題成果支撐,每年的中醫藥理論成果較少,中醫藥理論停滯不前,頗有“吃老本”的意味,由此也直接出現了經常引用古人文獻和理論成果作為研究佐證的現象。這一系列問題為中醫藥類圖書的編輯加工工作帶來了重重困難,首當其沖的便是真實性、科學性以及有效性的甄別。正如前述內容所言,西醫學在不斷變化發展,西醫學理論研究和探討有現代醫學作為佐證,且下屬的體系分明。中醫藥學缺乏新鮮理論成果問世,中醫藥方式問診和解析病例,往往需要引用古人論點、論據,而隨著醫學技術發展,古人的許多被奉為金科玉律的論點與論據已逐步被推翻。例如中醫藥文學書籍《神農本草經》將中藥分成了三個等級,并結合人們的日常飲食,指導人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飲食和中藥的方式來實現養生。客觀來看,《神農本草經》已出現兩千年,當時人們的科技水平落后,醫師和方士迷信煉丹長生,將現代科技和醫學已證明有毒的砒霜和朱砂作為煉丹的主要材料,并將這些材料劃分為中藥三個等級中的“上品”,由此可見中醫藥書籍的編輯需要編輯掌握廣博的醫藥知識和各科常識,用審視的眼光來看待前人留下的中醫藥傳承,對不符合當前科學發展觀的內容要予以規范、加工乃至剔除,不然便會影響書籍的科學性,影響中醫藥文化在今天的傳播,更嚴重者會對讀者產生誤導,產生一系列難以估計的負面影響[1]。
除了顯而易見的科學常識紕漏外,關于一些中醫藥著作中的論述,中醫藥書稿編輯也要明確語境不同帶來的描述差異,不能將其簡單視為非科學的理念學說而擅自進行加工、剔除。例如書稿中描寫到“肝氣升于左”,編輯對照現代人體解剖學“肝臟在人體腹部右側”的論述,對原文進行擅自改動,這種行為并非對中醫藥文稿的規范,而是對中醫藥學科知識理解不夠透徹。文稿中“肝氣升于左”并非現代意義上的解剖理論,而是中醫藥臟腑理論的一種觀念,二者不是同一類型的概念,因此不宜改動。
三、中醫藥名詞術語規范問題
從中醫角度來看,許多疾病直接以癥狀命名,而一個疾病往往同時存在多種癥狀,由此就導致了一個疾病有多種命名的情況出現。從中藥角度來看,其命名規范更為復雜,有些中藥由于各地叫法的差異而存在名稱差異,有些中藥則是因為歷史遺留因素和現代中醫藥學科不夠規范出現命名混亂,而這也是當前困擾諸多中醫藥文稿編輯的一個難點。例如“水腫”又被稱為“風水”“皮水”,還有些地方則稱其為“膨脹”;“金銀花”在不同地區的名字各異,有叫“銀花”的、有叫“二花”的,還有些地方則稱其為“雙花”。諸如此類的癥狀和藥名的命名混亂例子不勝枚舉。
如前文所述,中醫藥文稿編輯擔負著傳承普及中醫藥經典以及為科研攻關提供客觀、翔實資料的重任,因此需要在文稿中明確和統計各類癥狀、疾病的常見名稱,并且對一些似是而非的名稱也要加以規范和明確。從這一點來看,編輯需要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在日常工作過程中積極學習和掌握中醫藥相關知識,同時要學會在工作中積累經驗,總結規律,積極探索全新的工作方式,為之后提升工作效率和質量提供保障。
四、與現代醫學術語易混淆的問題
受現代醫學教育背景影響,當前的中醫藥文稿中時常會出現以現代西方醫藥學理念來強行套用和解釋傳承下來的中醫藥典籍理論的現象。中醫藥文稿編輯需要在準確領會原作者意圖的基礎上,將晦澀難懂的原文意思通過便于傳播和推廣的通俗語言表達出來,這是編輯日常開展審稿和整理工作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例如常見的“病證”“癥狀”“征象”這三個典型的中醫藥詞匯,有些編輯常常將這三者混淆,或者與現代西醫藥學中的“癥狀”概念混淆。“病證”指的是與某種病因病機相關的癥狀群,是對疾病發展到一個階段后的病因歸納,從這一釋義來看,其與現代的“病證”有明顯區別,更加傾向于如今的“病因”概念;中醫中的“癥狀”是指疾病表現出來的現狀,這一概念之前是統一劃分到中醫“證”概念之下的,西方醫藥學理念涌入中國后,為更好地表述和區分,后來“癥狀”才逐漸從“證”中分離,成為了單獨的概念,如今與現代醫學的“癥狀”概念并無差異;“征象”是特指疾病的外部表現,與“癥狀”類似但有所區別,這一表述目前的使用遵循同義即可在中、西醫藥學文稿中通用的原則[2]。
從上述內容可知,中醫藥文稿編輯除了要對本土醫藥相關概念了若指掌外,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西醫藥知識儲備,這樣才能在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表述方面不犯錯,做到表述清晰、準確。
五、計量單位規范問題
在中醫藥文稿中,關于中藥的計量單位較多,并且計量換算需要具體結合文稿所處時代,為中醫藥文稿編輯的工作帶來了難度。例如在中醫藥古文稿中經常可見關于用藥量的“一方寸匕”“梧桐籽大”“三錢”等以物象形的計量方式,將這些表述的計量內容轉化成現代規范的計量單位難度頗高。此外,除了這種以物象形的計量方式難把控外,面對同一種計量單位,也要考量其所處的年代,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成語“半斤八兩”,按照現在的計量規范來看半斤是五兩,而古時候的一些朝代半斤代表八兩,諸如此類的不同年代下不同計量規范的例子還有很多,想要較為精準地實現計量單位的換算,中醫藥文稿編輯需要具備細心、耐心,同時也需要熟知不同朝代的換算單位與換算規則。
六、醫家名號的規范問題
不同于現代人的名字命名方式,僅有名和字構成,古人的名字命名復雜,除了基本的名和字外,還有表字與名號,加之古人行文缺乏規范,因此在中醫藥文稿書籍中往往出現表述同一個人,卻混雜名、字、號的現象,如果缺乏對所表述的醫家的了解,很容易看完全篇不知道在講述哪位醫家的事跡與觀點。中醫藥文稿編輯身負傳播、普及、助力科研等重任,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依據文稿書籍需求來選擇合適的醫家名號,不過有一點是統一的,那就是書稿中的醫家名號,要前后文統一,不能前文用名,后文用號,造成閱讀上的混亂。同時針對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一般情況下建議文稿書籍中要使用醫家的名字,例如文稿書籍中出現了朱震亨名、字、號,其名震亨,字彥修,號丹溪,這種情況下要將字和號的表述統一換成名的表述,即通篇使用“朱震亨”進行表述。也存在個別情況,例如家喻戶曉的張仲景,“仲景”二字其實不是他的名,而是他的號,張仲景本名張機,但這一名字除了專業人士鮮少有人知道,為便于有效傳播和普及,這類醫家在文稿書籍中的表述應當用更廣為人知的稱呼。此外,除了常規的名、字、號表述方式外,還有些醫學大家的表述采用的是地名的方式,例如劉完素,字守真,號通元,但歷史上無論是他的名還是字與號,都鮮少有人知道,其更廣為人知的是“劉河間”的稱呼,這是源于劉完素為金朝時的河間人[3]。
七、語言風格要符合調性
中醫藥文稿書籍對古人的文稿資料整理和歸納較多,因此較多出現文言詞匯或句式,常見的有“乃”“則”“故”等,這些詞匯或者句式隨著古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融滲透,已經為廣大群讀者所熟知,在閱讀和理解上不會有什么問題,因此中醫藥文稿編輯出于書籍嚴肅性考量,可以酌情對這些詞匯或句式進行保留,但要切記行文用語要前后統一,且符合中醫藥文稿書籍調性。例如在文稿書籍的前半段常用偏古文形式的詞匯,那么在文稿書籍的后半段則不宜使用太直白的表述詞匯或句式,以免造成讀者的閱讀割裂感,帶來閱讀困難,降低文稿書籍的可讀性和藝術性。中醫藥文稿編輯在日常工作過程中,除了要確保語言能夠精準表述內容外,還要從整體上把握語言風格,保證文風、用語前后統一,符合中醫藥文稿書籍的調性,在保障其可讀性、藝術性、文學性等的基礎上,加強科普、傳播、科研效力。
八、結語
中醫藥文稿書籍的專業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其圖書編輯工作與一般的圖書編輯工作差異明顯,需要從業人員牢記常見編輯規范問題,從這幾個方面著手提升自身素質和知識儲備,為傳播、普及中醫藥文化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單寶枝.英漢對照中醫藥圖書編輯隨想[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2,36(06):44.
[2] 劉洪洋.文史類圖書編輯加工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淺析[J].環球市場,2018(19):35.
[3] 馮其華.中醫藥圖書幾組常見問題的辨析[J].出版與印刷,2016(01):24-25.
作者簡介:孔烈(1986—),女,江蘇泰州人,本科,編輯,研究方向:中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