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梅
摘要: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重要途徑,然而通過研究發現,近年來在高一古詩詞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針對高一古詩詞教學問題,本文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為學生后續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高一語文;古詩詞教學;解決策略
引言
古詩詞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據著獨特而崇高的地位,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鑒賞古詩詞,可以使學生體會歷史的變遷,感受獨特的社會風貌,領會詩人深厚的思想情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提高學生鑒賞古詩詞能力,能培養語文核心學科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對古詩詞有個人獨特的審美體驗,提升審美品位,促進其個性發展。
1 高一古詩詞教學概述
本部分將對高一古詩詞教學的相關問題進行闡述,明確古詩詞、古詩詞教學的內涵和外延,以及古詩詞教學對高一學生的重要意義,說明高一古詩詞教學的方向。古詩詞獨具特點,其特點決定了古詩詞教學區別于語文其他教學,古詩詞教學應注重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1.1 古詩詞
“詩”按其格律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不受格律限制,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近體詩只有五言、七言,對格律要求嚴格。按其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等。“詞”按其字數可分為小令、中調、長調。按其風格可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詩詞通常合稱,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解釋:“詩詞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韻律的語言,藝術的來反應生活、抒發感情。”
1.2 古詩詞教學
古詩詞教學,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方面。通過教師的教,傳授學生古詩詞知識,培養學生分析、鑒賞古詩詞能力,增加學生文化積累。古詩詞教學區別于語文其他內容的教學,古詩詞具有凝練性、簡潔性、隱晦性等特點。古詩詞創作的時代背景距離現代較遠,詞語運用和現在有很大差別,教學難點在于使學生理解領會詞句含義,分析詩人采用的藝術手法,感受詩人深厚思想情感。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不僅需要向學生傳授古詩詞基礎知識,豐富學生文學素養,而且要著重培養學生理解力、想象力,感悟力,注重提高學生鑒賞古詩詞水平,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2 高一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教學銜接斷裂
學生個體心理發展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高一學生適應高中學習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但在目前的教學中教師忽略學生需求,造成初、高中古詩詞教學的斷裂。高中考試檢測學生鑒賞古詩詞能力,涉及表現手法、表達效果等,考試內容以課外古詩詞主。所以高中教師便注重提升鑒賞能力,在講授時忽然拔高難度,造成學生難以適應。一個班級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接受不同的教育,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參差不齊。教師缺少銜接的意識,忽略學生差異,認為學生具有一樣知識基礎、學習能力。
2.2 教學目的功利
高考是高中學生的人生大事,也是檢驗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師受升學壓力影響,過度注重提升學生分數,所授內容為高考服務,教學目的功利化,忽視培養學生學科素養。教師的教學內容取決于考試內容,考試中常考的反復講,考試中不考簡單講或不講。例如吟誦和音韻不在高考考試范圍之內,教師普遍忽視吟誦教學和音韻教學。古詩詞的韻律感是其文學魅力之一,音韻能夠讓學生體會古詩詞獨特的美感,韻律安排巧妙,朗朗上口,灑脫自然,但由于考試中不考察古詩詞的節奏、平仄押韻,教師便忽視這方面的教學。吟誦可以觸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感受古詩詞獨特美感,學生還可以借詩歌吟誦表達自我,有利于培養語感使學生鑒賞個性化、差異化。
2.3 教學方法單一
教師在課堂中經常使用單一的講授法,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在談話法的運用中,提問時設置的問題缺乏啟發性,難且少,難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目前課堂談話法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其一教師問題設置不科學,部分問題難度過大問題,不具有啟發性,提問效果不理想;其二,在問題提出后,教師留給學生思考時間較短,截斷了學生思路,限制了學生思維發展,當學生缺少頭緒還未得出答案時,教師便帶領學生分析,提問變成了自問自答,學生沒有思考、表達、內化知識這一過程。
3 高一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解決策略
3.1 做好初高中教學銜接,實現學生平穩過渡
初中升高中之后需要一定的過渡和銜接,才能保證學生更好地適應高中的學習方式,古詩詞教學應該尊重個體身心發展規律,關注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做好銜接工作,鞏固學生相關知識和改進學習方法。目前教師銜接意識普遍較差,因此要進行初高中教學銜接,教師必須樹立銜接意識,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用聯系、整體的眼光看待問題,認真備課了解初中學生特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構建中學整體古詩詞知識框架,提高自身素養,串聯起初中與高中的教學內容,分析初高中知識內容的區別,挖掘其內在聯系。從學生原有知識結構出發,以原有的知識為延伸,添加新的知識,漸進提高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3.2 樹立正確教學目的,擴大學生文化積累
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擺脫分數控制,樹立正確的教學目的,著眼于學生文化積累與能力提高,在教學中增加教學內容,擴大教學范圍。古詩詞教學應該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在教學中應把古詩詞作為一個整體,注重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教師應領會“新課標”精神認真充分進行課前準備,挖掘課程資源,結合學生發展特點和目前學情,科學合理的確定教學目標,再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而并不是考試考什么,重點講什么,割裂詩詞各個部分的聯系。這樣學生才會對古詩詞有完整的印象,能夠更好地消化知識內容,提升鑒賞能力和核心素質。
3.3 采取多樣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課堂中使用單一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效果差,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調動課堂氣氛,使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學習,做學習的主人,達到古詩詞學習要求,培養學生語文學科素養。提問是課堂的重要環節,有利于學生進入深入思考,獲得思維發展,使學生反復品味古詩詞,體悟詩詞意蘊。教師設計問題時,應該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問題應具有引導性、層次性,循序漸進帶領學生深入文本,體會情感意蘊,理解藝術成就。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得到充分思考,經過反復琢磨,達到發展思維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2] (梁)劉勰著. 祖保泉解. 文心雕龍解說[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640
[3] 王振宏,李彩娜. 教育心理學[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6
[4] 周汝昌. 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講唐詩宋詞[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6:2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