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孟君
摘要:我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傳統,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文物藏品,這些珍貴的文物資源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價值,是我們留給子孫后代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明傳承的載體。因此,要注重文物藏品的管理工作,認真地保護文物藏品,保證這些文物藏品能夠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成為見證我國文明傳承的有效載體。這幾年我們在文物產品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對大部分的文物藏品都做到了有效的保護,但是也能看到在這其中存在的不少問題,需要針對這些問題給予必要的分析,有針對地解決,努力提高文物藏品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文物藏品;管理工作;傳統;問題及對策
五千年的歷史,中華文明以其深厚的文化積淀,積聚了大量的歷史文物,這些文物是我國人民數千年的思想和智慧的結晶,反映出我國在各個社會階段所呈現的不同文明和技術的進步,特別是這些文物藏品記載著時代的腳印,體現出時代的特點。在我國5000年的歷史文明中積累了大量的文物藏品,對于這些文物藏品的管理工作挑戰較大,因此要認真的分析文物藏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做好浩如煙海的文物藏品的管理工作,保護好文物,傳承好文明。
一、文物藏品管理工作重要性
做好文物藏品管理工作就是對我國歷史文明傳統文化的有效保護,可以為子孫后代留下不可估量的藝術價值和文化財富,保證后世子孫能夠從中欣賞到我國的歷史文化,同時還能夠有利于考古探究對中國的歷史進行有效的推斷,發現真正的歷史,揭開一些塵封的歷史謎團。總之,文物藏品對于探索各個時代領域的技術經濟文化等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做好文物藏品活動方面工作意義重大。
1.文物藏品是人們探索的歷史的基石
當人們參觀這些文物藏品的時候,便可領略到各式各樣的歷史文物,又或從中感受到其中所蘊涵的歷史情趣、歷史價值或獲得藝術熏陶,這類觀賞性的體驗方式,使人重溫那段歷史,仿佛身處其中,了解當時的經濟社會藝術發展情況,豐富知識,實現自身文化素養的提升。對這些歷史文物,需要文物管理者通過查閱歷史文獻來總結相關的文物信息,因此,博物館工作的主要意義體現在服務管理功能上,管理人員要不斷的探索完善相關的信息,更正對于文物信息的錯誤,這樣才能確保文物正確全面直觀展現在人們的面前,豐富人們的歷史體驗感,為人們搭建了回溯歷史的紐帶和橋梁。
2.文物藏品出現了文明和精神的不斷進步
一個地區的文物藏品就是反映某一個地區某一時段的精神文明成果。應當看到,現在一些基層博物館就是該地區文化資源物質文化的保護和聚集地,它的運營也成為推動地區文化事業、旅游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應當看到,基層博物館在收藏和保護當地的文化遺產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效的提高了當地文化層次和文明素養,成為推動和開展旅游業或者是文化傳承事業的有效載體,而且通過科研探究這些歷史文物,人們能夠復原當時人們的歷史文化風貌,對當時人們的文化生活習俗等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引導參觀者對文物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有效的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避免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出現,不斷的積累經驗杜絕問題的再次發生,為促進今后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提供有效的參考價值,實現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
二、存在問題
1.文物藏品工作的人員的意識不高
文物藏品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需要專業的人才來進行專業的管理。當前的我國對于文物管理工作重視程度還不高,導致對進行文物藏品管理工作的博物館的財政撥款不足,面對文物藏品管理工作量大要求高而待遇低的現狀,造成了很多的從事文物藏品管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不高,對于如何加強文物藏品管理工作思考不多,認識不高,意識薄弱。此外,工作量大待遇低等問題還導致了很多的專業性人才流失,當前從事文物藏品管理工作的專業人才缺乏,現在從事文物藏品管理工作人員的管理意識薄弱,達不到相關的要求水平。
2.我國對于文物藏品管理工作規劃不科學
當前我國的文物傳媒管理工作相關的法制法規不健全、需要。后續的完善健全機制沒有開展,相關的修整改工作也沒有得到及時的進行,許多部門出現了互相推諉的現象。而國家在頂層設計上也沒有對文物藏品管理工作做好設計,進行科學的規劃指導推動文物藏品管理工作,造成了我國的文物藏品管理工作一直讓無法得到有效的發展,進步不大,效果不明顯。
3.文物管理方式不完善不健全
分散管理,集中備案,一直是我國所采取的文物藏品管理工作原則,但是這種管理制度極為不完善,造成實際工作中問題出現比較多。特別是政策導向不明確,一些文物藏品填寫不規范不完整,特別是對于一些文物藏品沒有做到及時記錄檔案,信息科學記錄不準確,記錄不完整,導致文物應有的價值發揮不出來。
三、相關的對策
1.要不斷的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
為更好地對現有文物進行管理,應注重健全和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以更好地實施文物藏品管理,推動文物藏品管理各項制度落地。要時時嚴格遵守博物館工作條例等各項規定,尤其是要明確禁止采用不明或不合法的藏品規范,合理地制作好館藏賬目和檔案,及時存檔、整理好文件,確保各工作環節都有記錄。這樣才能明確到出現問題的相關責任人進行追責,
明確到相關責任人,進行責任追責,倒逼相關責任人履職盡責,扎實開展文物管理工作。同時完善相關的獎懲制度,要注重提高相關待遇,調動管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同時,針對不同地方的博物館的文物藏品的管理不同,以及文物管理各項工作在各個環節上的共性,可以考慮由國家文物局牽頭統一制定相關的管理流程,明確標準化規范化。在實際工作中,可以根據各地文物藏品管理的不同,制定出合適的科學的制度,同時不斷的健全完善,保證建立的制度規范能夠切實發揮出加強文物藏品管理工作的效能。文物藏品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的提高和改善,必須要依靠完善的管理工作制度,通過制度來進行約束工作人員,確保每一個工作人員都能嚴格按照工作管理制度來開展工作。所以,文物收藏管理制度十分重要,是推動文物保護的重要參考依據和法律支持,是促進文物收藏管理工作長期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
2.統籌協作推動各部門密切合作
文物藏品管理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工作,非常復雜,對于各個部門的配合力度要求高,文物管理它涉及考古歷史文化等多個領域,要實現文物管理工作的全方位推進,需要不斷地加強文物管理工作有關的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打破壁壘,加強不同部門之間工作的職責落實,推動各部門能夠積極主動的去開展相關的文物藏品管理工作,可以定期的舉行相關的經驗交流會,集思廣益,相互學習借鑒,更好的完成推動文物方面工作取得進步,實現工作水平的不斷提升。
3.注重加強信息化建設
推動文物藏品管理工作科學管理是文物藏品管理工作的第一要義,要想實現文物藏品管理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要建立統一的標準的信息化管理方式。特別是隨著網絡的發展,信息化已被運用到各個領域,在文物藏品管理工作中也可以得到充分的運用。面對浩如煙海的文物藏品管理資料,信息化建設是有效化解資料復雜、種類繁多、記錄困難等問題的有效抓手。因此,要注重加強信息化建設,推動文物管理工作邁上科學化、信息化、標準化、規范化,有效的化解文物管理檔案錯綜復雜的記錄麻煩的問題。因此,可以加強信息化建設的頂層設計,統一制定關于文物藏品的檔案信息,根據歷史特點文化背景規模等進行分類,切實的加強文物藏品信息錄入。同時,要對于專門從事信息化錄入的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讓信息化建設人員能夠熟練運用最新的信息化技術,切實做好文物商品管理的信息庫維護,保障數據記錄規范,能夠在需要的第一時間調出。
4.不斷提高從事文物藏品管理工作人員的能力
在文物藏品管理工作中,人的作用不可忽視,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維護文物藏品管理工作理念,不斷的提升文物藏品管理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素養,重視文物藏品管理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和文物保護知識儲備。一是要注重加強對他們的職業道德教育,讓他們充分的清醒的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保護我國幾千年來形成的瑰寶,要有這種為文化獻身的意識,主動工作積極作為,在文物保護工作中貢獻自己的能力。二是要對這些管理工作人員定期進行知識講座,可以聘請一些知名專家特別針對性的講解文物的價值意義等,引導這些工作人員能對文物藏品管理工作的對象能夠有多方的深層次的了解,更加重視保護好這些文物,注重提升文物商品管理工作的質量。
5.要整合資源不斷的提高管理的效益
做好文物藏品管理工作,必須要以提高文物藏品管理工作的效益為發展方向,應該系統的整合現有的管理資源。比如對一些珍貴的文物藏品,要盡可能的提高保護力度和水平,由于當前一些基層博物館條件有限,因此可以將這些寶貴的文物上交給上層博物館進行保護,使這些文物藏品能夠得到更加細致的保護,文物藏品的所有權仍舊屬于基層文物博物館。基層博物館可以每年向上層博物館上交一定的管理費和保護費,這樣就可以實現基層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得到有效的保護。同時這段時間基層博物館也可以改善珍藏寶貴的文物的條件和提高管理能力,實現文物保護與自身發展的雙贏。
結束語:基于文物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在今天才能夠見證到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瑰寶,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成績,讓人們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到那段歷史、文化、古代人們的風俗習慣等等,讓人們對歷史不再是模糊的而是立體的直觀的。對于做好當前的文物藏品管理工作的這段路還很長,需要文物管理部門高度重視,深化工作人員的認識,完善各種制度,確保文物藏品管理工作不斷的取得進步。
參考文獻:
[1]李瑞民.文物藏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9(03):237-238.
[2]吳鵬.文物藏品管理工作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9,4(02):108-110.
[3]張紅娟.論文物藏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23):130-131.
[4]何將軍.試論文物藏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6):148+155.
[5]張愛民.文物藏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07):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