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秀清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臨床老年群體較為常見的病癥,很多患者病情嚴重,需要住院維持治療。特別是一些高血壓、器質性心臟病急性發作和急性心力衰竭等病癥,與此同時大多數的慢性病證都需要維持終身性治療,因此對患者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為有效促進患者病情的康復,做好對患者的康復治療工作也顯得尤為重要。心血管病是老年人另一類常見疾病,患病率高,預后差,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有研究顯示衰弱不僅與心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機制存在共同特征和雙向聯系,也與心血管病的三大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關鍵詞: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
1導言
心血管疾病是威脅全世界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是導致全世界人群過早死亡和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給個人和社會都帶來了極為沉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但目前證據有限,不同研究的結果亦不相同。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國社區老年人中衰弱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之間的關系,從而為衰弱與心血管病的綜合防治提供理論依據,幫助臨床醫生更好地進行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
2對象與方法
2.1一般資料
本研究是橫斷面研究,調查時間為2016年9月至10月,研究采用整群抽樣法,進行多階段隨機抽樣。將上海市16個行政區編號為1~16,并在16個不透光的信封內保存編號,研究實施者從中隨機抽取1個信封,結果為奉賢區。然后,將奉賢區2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編號為1~22,并在22個不透光的信封內保存編號,研究實施者從中隨機抽取1個信封,結果為西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該轄區內參加2016年度國家免費體檢的≥60歲的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共納入3 274人進行分析,年齡60~103歲,平均(73.69±6.86)歲,其中男性1 282人(39.2%),女性1 992人(60.8%)。用Fried量表(fried frailty phenotype,FFP)[6]評估患者衰弱狀態,其中健康294人(9.0%),衰弱前期2 592人(79.2%),衰弱388人(11.9%)。排除(1)由于聽力損失或其他原因而無法完成調查者;(2)由于骨折、外傷或其他原因而無法完成握力或步行速度的測量者;(3)數據不完整者;(4)近3個月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腦卒中或因不穩定心絞痛住院治療者。本研究通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B2020-077),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2.2方法
從西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中招募調查員,在老年人體檢現場進行健康狀況及衰弱狀態的調查。調查前對調查員統一進行使用握力計和測量步行速度等方面的培訓。調查時每2名調查員一組對同一對象進行調查。調查結束后,調查員復核問卷的有效性。所有研究數據的錄入采用Microsoft Access軟件進行雙人平行雙錄入,進行一致性核對,并對異常值進行邏輯核查。調查過程中老年人不能理解或表述不清的客觀問題,可由家屬或照料者代為作答。(1)健康狀況。(1)問卷調查,包括人口學、鍛煉、飲食、吸煙和飲酒,并由調查員根據與老年人的交流情況初步判斷其認知功能是否正常。(2)體格檢查。包括身高、體重、血壓,并計算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將BMI<24 kg/m2和≥24 kg/m2分別定義為未超重和超重兩類。(3)實驗室檢測。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Accute TBA-40FR,東芝)檢測空腹血糖、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2)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的診斷。通過三方面進行綜合判斷,調取健康檔案中的記錄情況,并在問卷調查中由老年人自我報告既往醫生診斷情況;如無既往病史,但本次體檢中測量左右上臂平均收縮壓≥140 mm Hg和(或)舒張壓≥90mm Hg、空腹血糖≥7.0 mmol/L、TC≥5.2 mmol/L和(或)TG≥1.7 mmol/L,也分別定義為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3)衰弱狀況。用FFP量表[6]評估衰弱,包括不明原因體重下降、疲乏、握力下降、行走速度下降、體力活動下降5項。不明原因體重下降定義為較1年前體重下降≥4.5 kg或5%,且沒有用任何特殊方法(如飲食、藥物等);疲乏定義為詢問“您是否經常感到疲勞”時回答“是”;使用握力計(Jamar plus+,JAMAR)測量優勢手2次并取最大值,握力下降定義為男性<26 kg或女性<18 kg;步行速度下降定義為受試者行走4.57 m的步行速度<0.8 m/s,或在步行時需要輔助設備或人工輔助。用國際體力活動問卷-短卷測量體力活動,體力活動下降定義為量表評估為“偏低”。以上每項計1分,累計0分為健康,1~2分為衰弱前期,3~5分為衰弱。
2.3統計學方法
采用Microsoft Access軟件錄入數據,用SPSS 25.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均數±標準差描述,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Wails秩和檢驗(經檢驗,年齡不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用Logistic回歸分析與衰弱程度相關的因素。以雙側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判定標準與危險因素
高危對象判定參照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按相關資料與程序設置的四條標準,且僅需符合四條標準中的任意一條即可。具體如下:
(1)疾病史(符合下述一點即可):心肌梗死病史;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有腦卒中病史。(2)血壓范圍:收縮壓≥160mm Hg;舒張壓≥100 mm Hg。(3)血脂(符合下述一點即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14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0.78 mmol/L。(4)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根據調查所獲取的心血管病健康資料,綜合評估受試者的心血管系統疾病患病風險(風險≥20%即為高風險型),符合高風險者判定為高危對象。(5)質量控制:所有參與項目實施的調查人員都必須經過統一的專業化培訓,培訓考核結果為合格者,才能參與調查工作。數據由專人負責上傳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數據采集系統,由國家清洗、匯總后,發回各項目點。現場環節設置質控員,對現場流程進行把控。
4老年心血管病護理措施
給予早期康復組患者早期康復護理。通過醫師和護士,共同對患者康復條件進行評估,根據患者實際狀況和耐受程度制訂符合患者實際狀況的康復訓練計劃,其主要的訓練內容如下。
第一,患者病情穩定后:雖然這一階段患者有乏力的狀況,但仍有一定的運動能力,可進行簡單的床上小關節訓練,對患者進行呼吸功能的訓練和握拳、曲肘、踝泵訓練,之后逐漸增加患者床上坐位的練習。
第二,當患者可下床時:實施主動和被動練習,通過護理人員監護,指導患者進行直腿抬高練習和床旁行走練習,如患者恢復較好,也可指導患者在走廊當中進行行走訓練。如患者耐受較好可鼓勵患者自由下床活動。在活動中可為患者以改良Bruce方案訓練,主要包括有氧運動訓練、抗阻運動和平衡訓練,訓練的方法包括在室內行走、上下樓梯訓練等,如患者耐受較好,可使患者在室外行走。康復的運動可包括相關的準備活動和放松訓練[6]。
第三,出院后:這一階段可以適當的為患者增強相關運動的強度,但應該以患者身體能耐受為適宜。
第四,訓練要求: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的過程中,所進行的一系列運動,都要控制運動的強度,要嚴格的控制患者運動時的心率。患者運動時的心率不能夠超過每分鐘140次。在運動的過程當中,要注意勞逸結合、動靜結合,避免患者久視、久臥,避免患者久坐、久立,也避免患者久行,所以要做到訓練有度。
結束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我國心血管疾病的發病與死亡情況均呈上升趨勢,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群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增加了個人和社會的經濟負擔。衰弱與各項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相關性以及衰弱人群的最佳血壓、血糖、血脂控制水平,仍需未來進一步研究探索。臨床對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及早進行康復護理能有效的縮短患者的臥床時間,控制患者心血管病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并且提高患者對于早期康復的認識。
參考文獻:
[1]董冰茹,顧曉青,陳海英,顧杰.老年衰弱與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相關性分析[J].上海醫藥,2021,42(12):45-48+58.
[2]楊靜,曾秀娟,湯嶺.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J].家庭生活指南,2021,{4}(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