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祥森
摘要:隨著我國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國家的治理體系與能力得到提升。行政事業也逐漸走上系統化、科學化、穩定化的道路上,財稅體制改革之路愈發強勁,并且迸發出新的活力,行政事業單位改革的切入點也逐漸清晰。相互制衡、相互約束的制度可以加強內部的協調與管理,使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的制度更加完善。雖然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已經建立起內部控制體系,并有序的進行。但從實務工作中現階段仍存在一些需要改進和優化的缺陷。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層面;內部控制
前言:
內部控制是一種預防風險的重要手段,對于行政事業單位來說更是如此。內部控制是對經濟活動進行預防和控制的過程,是的經濟活動更加具有活力。在最新的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過程中,對從業人員提供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讓事業單位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所以,行政事業單位從業人員必須要強化全面學習,將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從實際上給單位會計內部控制的建議,推動單位層面的內部控制的發展。
一、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內部控制的意義
內部控制是自我進行防控、自我進行預防的重要措施。它可以在制定一定的程序情況下,來實行一些具體的管理措施,以防未來會發生一些不利的事物,管控和預防是其代名詞。實現控制目標的一種手段。與企業內部控制不同,財務方面的控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關系著行政行業的整體水平與效率,與其社會性能密不可分。在我國,行政單位擔負著國家治理與服務社會的使命,需要不斷的進行監督與管理,對于財務來說更是如此,只有會計進行內部上的控制,才能在根本上進行財務的透明,最終有效效管理國家、改善公共服務。行政事業單位畢竟要進行改革,不斷推動企業內實現正常運行,行政事業單位要進行自我的企業利益的提升,還要兼顧社會利益,不斷提高社會效益和社會形象。隨著社會的普遍發展,越來越多的民眾對于行政事業單位預決算公開進行要求,完善財務內部控制顯得尤為重要。
具體來說,首先進行財務會計內部控制可以確保國有資產安全有效使用。在單位內部,杜絕一些弄虛作假,從機制上對人員進行管控與教育,更好的推動廉潔事業的發展。依據以往慣例來說,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促使在對國有資源進行管理與使用的時候,存在著諸多弊端,人員和材料的浪費、挪用公款、甚至腐敗貪污。這些弊端不利于行政事業單位內部之間進行高效的、穩定的運營,也增加來風險,埋下來重大的隱患。因此對于風險管控來說,十分必要。對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進行保障與維護。其次,有助于經濟活動的合法。對于經濟活動來說,一定要與行政行為區別對待,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統將會促進財務會計穩定的運行,例如決算、監督檢查、信息的完整與公開等,這些制度促進財務的合法合規方向發展。最后有助于行政事業單位內部進行監督,提高履職效果。
二、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內控制度不足
2.1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對于行政事業單位來說,由于內部缺乏一定的系統流程,導致不規范的現象時常發生,對于風險點來說難以確定,對于應急措施來說也是如此,缺乏一些基礎的應急措施導致突發情況難以解決。這就需要在日常過程中,增加系統化的程序性建設,重點樹立風險點,加大對風險的管控力度,形成內部措施的解決。另一方面,由于全責不統一,導致一些部門之間相互推諉,監管更加難以進行。這就需要對崗位進行確定,制定切實可行的實行機制,爭取覆蓋全部業務的各個部分,推動業務流程系統化發展,增加職責范圍的劃分和明確分工。對員工進行風險控制和風險策略的培訓,不斷加強導致單位管理制度的科學化、系統化發展,加強內部的管理與監管。
2.2內部監督不徹底。其一雖然一些內部管理機構細化了部門設置和崗位設置,但是在具體操作方面,依舊存在很多的問題,對于合同管理、采購業務等來說,各個部門往往很難進行協調,不合理的情況依舊存在。其二是預算編制不嚴謹,年中突發性工作較多,預算往往不能精準化,超支或者無預算的現象時常發生,使得審批和計劃預算不能夠根據合理的情況進行協調,導致程序上不能相互適應,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了資本性的支出。這種情況長期以往,預算績效管理流于形式,很難真正做出有效的管理與監管。第三,缺乏對合同管理風險的重視。對于財務來說,合同十分重要,一些財務人員由于疏忽對于合同的風險管理認識不足,對于資產管理不嚴謹,使得賬戶資產外流。對于閑置產業、空白合同來說,不能即使清楚與處置,不利于整體財務系統的穩定與發展。
2.3緊跟科技的發展。相較與以往,在“互聯網+”的模式下,其形態發生了變化,不是實體的存在,而基本上是以“網絡”的虛擬形態進行存在。社會化思維的演變,不斷改變著以往的生產方式,這就要求單位在發揮財會、內部審計、紀檢監察、政府采購、資產管理等管理層面進行自我提升與突破。在傳統的監管體制下,財務會計人才大多數是依靠普通手段進行操作,而沒有依靠技術模式,十分消耗人力。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這種思維要加以改進,管理模式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也轉變。利用計算機等大數據平臺,在“互聯網+”的模式下更好的促進監管效率的提升。
三、管理監督舉措的高效化
1. 協統發展,落實高效的管理方法。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內部控制與財會、內部審計、紀檢監察、政府采購、資產管理等管理層面應該共實施、共發展。要抓重點、抓具體、抓難點,不僅要重視而且要落實,充分將內部監管與單位管理有機結合,相關領導部門親力親為,保證內部控制的高效率發展。
2.明確目標,心系內部管理任務。要出臺具體方案,行政事業人員和財務人員齊心協力,協同發力,一體化發展,共同簽訂目標責任書,協同發力,建立領導帶頭,員工響應的體系,讓目標得到更好的實現。
3.要利用最新技術,開發財務會計內部管控使用的系統,并且不斷進行優化與探索,將行政事業單位財會的信息化發展的目標定為當前的發展前進。信息化就是實現管理信息網絡化的前提。當然對于軟件的開發一定要遵循實用原則,將強大的軟件功能應用到實際監管體系中,要充分實現信息的共享與存儲。
結束語
總之,事業單位應當充分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加強內部控制,對信息系統假設實施歸口管理,將單位管理層面及業務層面的內部控制流程嵌入單位信息管理系統中,減少或消除人為操縱因素,保護信息安全,進一步大大提高內部控制與管理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岳苗.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和行政事業單位績效關系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21(1).
[2].黃彩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