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青青
【摘要】傳播是一項古老的實踐,技術的發展促使傳播的形態不斷變更,人和人之間交流方式產生了變化。本文采用學術著作文本細讀的方式,結合具體的文本語境進行個案深描,對以下文獻進行梳理,從技術、傳播與人三者之間的關系來進行分析,探析它們之間如何相互影響,旨在通過對關鍵詞的梳理,將以下文獻串聯起來。
【關鍵詞】技術;傳播;人;關系
從文字的出現與普及,各種信息得以跨越時空距離進行保存和傳播,到電子媒介的興盛使得聲音、圖像和書寫相分離的大眾傳播時代,然后是信息時代到最后一切都只是數字的數字時代。在傳播媒介史中,技術、傳播和人到底存在著怎樣的內在聯系呢?筆者將主要從這三者的關系來梳理文獻導讀課中所讀過的所有文獻,以此使自己能對這些文獻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掌握。
一、傳播的概念梳理
在《對空言說》、《傳播學批判研究》、《鄉土中國》三本書中,從不同的方面梳理彼得斯、哈特和費孝通先生所認為的“傳播”的概念。彼得斯的研究主要是從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出發來研究傳播,去研究傳播是什么。彼得斯所認為的交流是一種開放式的撒播,應該是面對面的,尊重他者的特性,同時達到構建世界的美好目的。哈特所研究的是人與制度的傳播,哈特認為傳播是跨學科、多學科的研究,離不開具體的歷史環境。在本書中作者以一種歷史的視角對傳播思想史進行研究,側重于美國的評判傳統和歐洲的批判理論和文化理論,打開了傳播的概念和外延。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所講的傳播是在穩定的社會結構即差序格局之中的傳播,研究的是中國鄉土社會的交流與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
二、傳播與技術的相互嵌入
傳播和技術有著緊密的聯系,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傳播媒介的更新與發展,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隨著技術不斷升級和發展,傳播手段日益復雜多樣,那傳播和技術到底存在著什么關系呢?接下來分析彼得斯、梅羅維茨以及切特羅姆在其著作中觀點的思考。
彼得斯在《對空言說》中描述了二戰以后的第二次論戰后出現的信息論和治療性話語,這兩種話語都宣稱人類交流的不完美性可以借助技術得到改善。彼得斯認為,手段的擴展不意味著思想的拓寬,傳播技術的發展更加凸顯了交流的困難,人與人的交流更難達到期待的程度。梅羅維茨在《消失的地域》采用了“場景”方法來研究大眾媒介介入后,面對面的交往如何走向了大眾傳播,新的媒介產生了新環境,也導致新行為的產生。作者以新媒介介入導致人們行為的變化為切入點,將原本的局限于面對面的交流下的場景延伸至整個信息系統的環境之中。切特羅姆在《傳播媒介與美國人的思想》認為對傳播學應該勾連起媒介與社會變化的關系,在對每一種傳播媒介進行考察時,也應該考慮其傳播媒介歷史的全部內容,包括公眾的反應媒介。所以說“美國人的思想”既指學者是思想,也指公眾對傳播媒介的反應。
三、技術與人的相互塑造
大眾傳播興起后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改變了人們對社會關系的認識。社會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其自身獨特的變化、發展規律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和塑造著人,對人們的溝通交流方式、工作生活方式以及對社會的發展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梅羅維茨在《消失的地域》描述了當電子媒介進入到場景中,就打破了原來有形的實體的物理空間,形成了新的場景,場景不斷變化使人的社會位置和對地方的感覺不斷變化。新媒介的出現,出現了新場景,導致了人的新行為。在《傳播媒介史緒論》中,基特勒認為從口語到文字的歷史性變遷,實際上是人際互動與傳播、人與信息相分離的過程。這不僅僅是媒介技術對于人感知方式的分離,同時也是媒介編碼方式、思維方式、創造文化的變化。媒介本身成了人感知世界的社會尺度。在《留聲機 電影 打字機》中,基特勒在人道主義的立場上,探討人與技術的關系以及數字媒介下如何建構人的主體性,為看待傳播技術史和媒介史提供了一個人文及哲學的視角。對于技術的無孔不入,我們不能被技術裹挾而去,而應關照人文主義和哲學層面,在現實處找尋人的主體性。
四、傳播與人的相互建構
傳播極大地構成了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我們需要思考傳播的潛力及其對人所產生的影響。現代傳播手段已經極大地改變了使得人與人、人與群體之間的聯結方式發生了變化,改變了通常人們對所處世界、時空、位置的感知,給人類思想、社會組織和經濟文化帶來重大變革。
庫蕾所認為的交流是城邦出現后才是真正的交流,城邦是交流的主體。交流與城邦是互構的關系,因為有了交流才有了城邦和民主政治。《鄉土中國》這本書基于鄉土特色的狹小空間來探討社會結構以及人與人的關系,以群己關系、差序格局來描述中國的鄉土社會。《花籃瑤社會組織》這本書從血緣、地域關系展開的,為我們整體展現了花藍瑤人的生活、習俗、社會交往。在《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這本書中,戈夫曼研究的是人與人面對面的傳播,特定的空間和情境也正是在人與人的互動中形成的,由“表演”呈現的。麥奎爾把大眾傳播放在社會、人與人、人與社會現實、社會經驗之間的中介關系上去解讀,通過這個視角去關聯個人和社會經驗。林文剛教授的《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讓我們更好地去了解媒介環境學派,媒介環境學把環境當媒介,去考察人、社會與傳播媒介的互動共生關系。
結語
技術對傳播以及人所產生的影響,是無法割裂開來的,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我們越來越依靠技術為中介進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傳播,那么我們該如何重新看待傳播、技術、人的關系呢? 現代社會如何交流,人和人如何實現更好的交流?人類應向何處去,怎樣才能達成有意義的“傳播”?
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物質存在,無論是傳播還是技術,最后如何發展,去向何處,最后的著眼點、落腳點都應該放在人的身上,去探究人何以為人,怎樣去成為更好的人,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地方。
參考文獻:
[1]彼得斯.交流的無奈:傳播思想史[M].何道寬,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2]哈特.傳播學批判研究[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庫蕾.古希臘的交流[M].鄧麗丹,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費孝通.鄉土中國[M].人民出版社,2008.
[5]費孝通、王同惠.花籃瑤社會組織[M].江蘇省人民出版社,1988.
[6]歐文·戈夫曼(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馮鋼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