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廟會文化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民間文化形式,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地方性、娛樂性與世俗性特征。湘北地區廟會文化非常興盛,發展歷史源遠流長,表演特點豐富多彩,地方特色非常鮮明,時代特征非常顯著。湘北廟會還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性特征,少數民族文化豐富。社會功能和經濟價值,也非常強大與可觀。
【關鍵詞】 湘北;廟會;文化
【中圖分類號】G24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1-0071-02
基金項目:《湘北廟會文化之社會功能研究》(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青年項目),項目編號:18YBQ065。
廟會文化作為一種傳統民間文化,它包含了音樂、美術、舞蹈、雜技等眾多文藝表演形式,是對我國傳統藝術的一種綜合性的呈現。廟會文化還依托于作為宗教場所的寺廟中所供主神的傳說、精神,是一種精神性的表演。作為一種活的文化形式,廟會相較于單純的文化旅游場所更加能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使傳統文化的內涵深入人心。目前湘北地區的廟會文化逐漸呈現繁榮之勢,著名的有岳陽市岳陽樓區汴河街廟會、岳陽市汨羅市長樂抬閣故事會、常德市丁玲公園民俗文化街元宵廟會、常德老西門臺商廟會、常德銅柱山廟會、益陽市新春廟會、益陽市桃江浮邱山廟會、張家界市芙蓉橋白族鄉上九廟會。表演形式多以富有歷史傳奇、民俗風情含義在內的戲劇、舞蹈和雜技表演為主,以會旗、彩旗、橫豎牌匾、彩燈、油筒、威風鑼鼓、樂隊等為輔,并配以玩龍、舞獅等形式。在民間影響廣泛,常常形成萬人空巷的壯觀場面。
一、湘北地區廟會的發展歷史及現狀、特點
廟會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俗文化形式,以其豐富多彩的藝術性、娛樂性、文化性和地方、民族特色而廣為傳播,受到老百姓的喜愛。廟會最早發源于我國上古時代的宗廟祭祀制度,先民們在舉行祭祀之時會進行舞蹈、音樂表演娛神,由此產生帶有宗教性和娛樂性的廟會戲。
《西京雜記》一書中,描述了西漢的祠廟祭祀習俗:“漢制,宗廟八月飲酎,用九醞,太牢”“京師大水,祭山川以止雨,丞相御史二千石,禱祠如求雨法”,仍然沿用了上古時代的祭祀習俗。東漢以后,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大量宗教寺廟、宮觀如雨后春筍般在民間建立,并興辦了各種名目繁多的圣誕慶典、齋醮儀式和水陸法會。其中以佛教的佛誕節、觀音圣誕節、盂蘭盆節,以及道教的祈福法會、平安法會等最為典型,廟會呈現平民化、世俗化、廣泛化的趨勢。明清以后,廟會時節常常伴隨著集市的開展,以宗教性為主的廟會走向以商業性和娛樂性為主,人們大多以游玩觀光或購買商品為目的。甚至出現如北京廠甸廟會一樣的有市無廟的純商業性、娛樂性廟會。抗日戰爭期間,廟會一度因為戰爭而中斷。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文化觀念的開放,人們需要更多的精神追求,廟會又得以復興。其中如北京的妙峰山廟會和東岳廟會、山西太原晉祠廟會、上海龍華廟會、浙江磐安趕茶場廟會、山東泰山東岳廟會、湖北武當山廟會、湖南長沙火宮殿廟會、廣東佛山祖廟廟會、陜西藥王山廟會等還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湘北地區的廟會文化逐漸呈現繁榮之勢,著名的岳陽市汨羅長樂抬閣故事會、有岳陽市岳陽樓區汴河街廟會、常德市丁玲公園民俗文化街元宵廟會、常德老西門臺商廟會、常德銅柱山廟會、益陽市新春廟會、益陽市桃江浮邱山廟會、張家界市芙蓉橋白族鄉上九廟會等。以上湘北地區廟會除汨羅長樂故事會有非常久遠的歷史淵源之外,其他皆是近幾年才開始興起,但影響卻非常大。岳陽市汨羅長樂抬閣故事會源于隋唐,盛于明清,由元宵鬧花燈中演變而來,是一項集驚、奇、險、巧于一體的傳統民俗活動,集合了腰鼓、彩繪、高蹺、彩燈、舞龍、舞獅等各種傳統表演藝術形式。汴河街廟會自2012年起開始舉辦,并成為每年迎春的常規性活動,每次都吸引了數十萬市民和游客參與,被湖南省文化廳列為全省十三家春節特色文化地區之一。除了有舞龍、舞獅、高蹺、鑼鼓之外,還有皮影、魔術、雜技、游藝等民俗節目。
常德市丁玲公園民俗文化街元宵廟會自2016年2月20日才開始舉行,每次活動持續三天,從正月十三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益陽市新春廟會始于2015年12月22日晚,主打燈會展覽。第一屆燈會由享有“天下第一燈”榮譽的彩燈藝術大師制作,共展出60多組大、中型彩燈,皆設計精妙奇特。燈會期間,還舉辦了猜燈謎活動和其他文娛節目。浮邱山是湘中道教和佛教的發源地,位于益陽市桃江縣。浮邱山廟會在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紀念道教祖師真武大帝圣誕,廟會以祈福為主,兼以地方特色民俗表演。張家界市芙蓉橋白族鄉上九廟會在每年正月初九舉辦,白族稱正月初九為“上九”,是白族的重要節日。桑植芙蓉橋白族人用舉辦廟會的方式慶賀上九節。可以發現,從時間上而言,湘北地區廟會的舉辦時間大多集中在元宵節前后數天之內,并以元宵節為高潮;從地點上而言,湘北地區的廟會大多在熱鬧繁華的街道,人頭攢動的公園或文化底蘊深厚的寺廟、宮觀舉辦,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主要原因是這些地方人流量大;從表演形式上而言,湘北地區廟會除普遍采用了花燈、彩燈、舞龍、舞獅等較為常見的中國傳統表演形式,還大多采用了高蹺、腰鼓甚至皮影等具有較高技術難度和鮮明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同時還有很多如雜技、魔術等現當代高技術難度的表演形式;從社會反響來看,湘北地區廟會的表演都吸引了廣泛的觀眾和游客,受到極高的關注與好評,尤其還受到眾多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媒體的關注與報道,并受到省、市、縣各級人民政府的支持和推動。
二、湘北地區廟會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征
湘北地區廟會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征,從地方特色上而言,湘北地區環繞著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分布,屬于洞庭湖平原地區,與北部的湖北省江漢平原接壤。既屬于湘文化的一部分,又受到鄂文化的重大影響。水文化影響尤其重大,存在大量的民間水神崇拜。湘北地區還是一個多民族分布區域,白族、苗族、瑤族、侗族、土家族等多種少數民族分布在這一帶。這就導致湘北地區的廟會呈現出鮮明的多樣性色彩,既包含湖南地方特色,又包含湖北地方特色。既包含陸地平原文化色彩,又包含水神崇拜文化元素。既包含漢族文化特征,又包含少數民族文化特征。
首先湘北廟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岳陽市汨羅長樂鎮抬閣故事會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巴陵戲、長樂故事會、湖南花鼓戲等劇種和其他特色活動節目。這些節目都鮮明地體現了岳陽地區的特色地方文化。其中巴陵戲產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 400 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它流傳于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地帶,岳陽是其主要傳播區域。因岳陽古稱“巴陵”,而得名。巴陵戲所用語言是“‘中州韻’‘湖廣音’與岳陽地方土語相結合”的語言,具有典型的岳陽地方特點。巴陵戲的聲腔“包含昆腔、彈腔、雜腔小調。伴奏音樂博采眾長,吸取多方戲曲精華,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巴陵戲的伴奏樂隊以“六場制”為主,其中文場三人,武場三人。文場三人所持樂器分別為月琴、三弦、胡琴,皆為音量尖銳高亢的絲弦樂器,在音樂表演中起主要作用;武場三人所持樂器為鼓、夾手、小鑼等其他樂器,為音量寬宏低沉的擊打樂器,在音樂表演中起輔助作用。巴陵戲的行當分生、旦、凈三大行,講究刻畫人物內心喜、怒、哀、樂、悲、愁、恨、驚八種情感的“內八功”,和手、腿、身、頸、胡子、翎子、扇子、水袖靈活運用的“外八功”。在動作表演方面創造了拋叉、拋椅、鉆刀圈、鉆火圈、翻桌、疊羅漢、順風旗等多種絕技。汨羅長樂鎮抬閣故事會最典型的表演是踩高蹺和花車游行表演,由本地的青少年兒童裝扮成各種戲曲人物形象踩著高蹺或乘著花車在長樂街上游行表演。這些人物造型組合成一臺臺帶有情節內容的故事,內容多為歷代忠孝節義故事和民間傳說故事。2015年長樂鎮僅上市街扎了60余臺故事,尚覺冷清。經常是上市街和下市街都扎故事競賽,比誰扎得多,比誰扎得精彩。岳陽市岳陽樓區汴河街廟會從正月初二至十五,每天上午、下午、晚上三個時段都有節目,也以表演湖南花鼓戲、岳陽花鼓戲、和巴陵戲為主,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湘北廟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湘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很多地方聚居著少數民族,當地以該少數民族文化為主流文化,其民風民俗也具有鮮明的少數民族文化風情。張家界市芙蓉橋白族鄉上九廟會就是一種典型的主打白族文化的民族性廟會,芙蓉橋白族上九廟會有三大看點:一為祭祀,具體形式是抬本主像游神,本主像為當地白族始祖王朋凱、陳吉陳亮兄弟之塑像。游神目的在于請祖先保佑,祈求農業豐收。二為顯鳥,“顯鳥”為白族話,即族人各自展現自己的拿手絕活。白族人大多聰明穎悟,人人懷揣絕技,平時不顯山露水,只有廟會時才當眾展示。三為做開展集市買賣,家家戶戶開門擺攤,擺上各種地道的白族小吃和工藝品吸引游客,繁榮市場經濟。在風味小吃上,具有代表性的有“葉兒粑”“油炸粑”“雪棗粑”“烤肉犬”等;在手工藝活上,有喜背簍、撒穗荷包、墊底、拐杖、手工腰帶等,皆體現出濃郁的白族文化和風俗、風情。
最后,湘北廟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汴河街廟會除表演傳統的花鼓戲和巴陵戲之外,還表演魔術、雜技、現代京劇和綜藝節目,展現了時代風采,體現了時代特征。2017年益陽市新春廟會上不但表演了傳統的舞龍、舞獅節目,還表演了秀峰公園東門舞蹈隊獻上的《印度舞曲》以及兒童舞蹈學院推送的《向快樂出發》等現代舞蹈,除此之外還有卡通明星歡樂大巡游、童趣無限親子嘉年華、明星大咖元宵晚會等具有鮮明現當代特色的演出活動,甚至還有微信搖一搖抽獎活動。
參考文獻:
[1]謝丹.論湖南岳陽地區巴陵戲的藝術特征[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9,(6).
[2]楊玉菡.新春廟會從小年逛到正月十五[N].益陽日報,2017-01-22(02).
作者簡介:
賀志韌,男,安徽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湖南理工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和宗教學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