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柴立敏
【摘要】 戲劇性獨白在英語詩歌中是一種非常有特色的獨白形式,常常會使用第一人稱的方式對內容進行表達,這樣的表達方式非常具有戲劇性,可以更加真實地將內容表達出來,豐富地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進一步塑造人物的形象。此外,戲劇性獨白有著深厚的歷史以及文化淵源,戲劇性獨白這種表達形式深受懺悔傳統(tǒng)以及古典詩歌的影響。戲劇性獨白經過六百多年的發(fā)展,成了英美文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重要的文學傳統(tǒng),也為未來英美文學的發(fā)展帶來了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 英美文學;戲劇性獨白;傳承發(fā)展;重要影響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0-0033-02
戲劇性獨白是英美文學中一種特殊的存在,是一種獨有的形式,在英美詩歌當中常常可以見到它的影子。戲劇性獨白形成的時間早于現(xiàn)代英語詩歌傳統(tǒng)的形成,給現(xiàn)代英語傳統(tǒng)詩歌帶來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如今,還有很多的詩人使用戲劇性獨白這種形式來創(chuàng)作現(xiàn)代英語詩歌。可以看出,戲劇性獨白是英美文學當中非常重要的傳統(tǒng)。
一、戲劇性獨白的重要特點
戲劇性獨白這個術語被使用的歷史并不長,但卻被廣泛地使用到英美文學當中。在對英美文學進行研究時,戲劇性獨白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專業(yè)術語,但是戲劇性獨白的深刻含義在批評界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定的共識[1]。對戲劇性獨白進行判斷,可以根據(jù)戲劇性獨白的重要特征作為判斷的主要依據(jù):
第一,戲劇性獨白的重要特征之一即是客觀性。在英美詩歌當中,說話人都會使用第一人稱的方式對內容進行闡述,所以在進行描述的過程中會表現(xiàn)出內容的主觀性,但是這些內容體現(xiàn)的并不是作者個人的主觀性,這是因為詩歌中的講述者和作者二者之間是分離的。肖明涵曾經對詩歌中的內容進行研究,他將使用第一人稱講述者置身于舞臺之上,第一人稱講述者的形象以及話語都變得客觀化,由此可以看出戲劇化其本質是客觀的。詩歌中,詩歌的首要任務就是說話,即使講述者的思想情感以及內容和作者具有異質性,但是加上了戲劇性獨白這種形式,講述者和作者之間都是分離的,這也是詩歌的本質所在[2]。
第二,戲劇性獨白中的話語,文學家巴赫金認為這是“雙重聲音話語”。形成這個概念的原因在于,詩歌中說話人和作者二者之間是分離的,這樣大眾就可以在詩歌中聽到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在舞臺上講述者可以通過各種表達方式,間接地表達作者自身想要表達的聲音。但是戲劇性獨白和抒情詩是有一定差別的,這是因為戲劇性獨白的作者不會直接將自己的聲音表達出來,也因此不具有權威性。作者的所思所想往往會隱藏于第一人稱說話人的話語中,并且在與第一人稱說話人對話的時候,對其話語進行顛覆。并且,這種形式會讓作者的觀點變得更為隱晦,在對詩歌進行解讀的時候,會有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所以戲劇性獨白對詩歌有多元化解讀的作用。
第三,戲劇性獨白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功能。戲劇性獨白和浪漫主義抒情詩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戲劇性獨白中說話人的話語在戲劇性獨白這種形式中,經過了戲劇化的處理。在戲劇性獨白中,說話人會以人物的身份出現(xiàn)在詩歌情境中,所以說話人的話語不僅可以表達詩歌所想要傳遞的信息,還可以隱晦地揭露戲劇所塑造的形象。在一些特色戲劇性獨白中,最為精彩的部分并不是說話人的講述內容,而是通過其講述的內容,了解到說話人內心世界的變化,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其他經過戲劇化處理的隱晦含義,這些是戲劇性獨白中最為精彩的部分[3]。這樣的處理,可以將說話人塑造成與自身評價具有較大出入或者是完全相反的形象,所以戲劇性獨白更加重視于說話者內心的心理表現(xiàn),重視對人物形象的探索。
二、英美文學當中戲劇性獨白的形成和演化
戲劇性獨白這種文學傳統(tǒng)并不是憑空形成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形成與演化的過程,經過不斷的積累和演變形成現(xiàn)今的戲劇性獨白,所以戲劇性獨白有著非常獨特的社會、歷史以及文化淵源[4]。
(一)戲劇性獨白的文學淵源
戲劇性獨白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并且在維多利亞時期發(fā)展到鼎盛,但是追根溯源可以探索至古希臘羅馬時期。怨詩和信體詩是歐洲古典文學當中非常重要的兩種詩體,這兩種詩體表現(xiàn)出來了非常明顯的戲劇性,對戲劇性獨白的產生和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響。
由此可見,戲劇性獨白的歷史并不久遠,但是卻有著非常悠久的文化淵源。除此以外,西方天主教的懺悔傳統(tǒng)對戲劇性獨白的產生與發(fā)展也有著及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在維多利亞時期之前就已然形成。英美文學中戲劇性獨白這種形式的產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社會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戲劇性獨白這種形式產生于舊社會意識解體時期,當時新思想蜂擁而出,人文主義思想極其活躍,也因此戲劇性獨白這種形式應運而生,并在此背景下得到了發(fā)展。
(二)戲劇性獨白在維多利亞時期之前得到發(fā)展
受到了天主教懺悔傳統(tǒng)的影響,早在十四世紀,有許多的文學家在對文學作品進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都非常注重于心理變化和探索,這也是英國現(xiàn)代文學傳統(tǒng)形成的重要特征,并且在著名文學家喬叟的作品中有著重要的體現(xiàn)。
喬叟受到了懺悔傳統(tǒng)的影響,其文學作品都使用著現(xiàn)實主義的敘事框架以及寫作手法,在實際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常常將敘述者和作者分離,這樣一來敘述者的話術就得到了戲劇化的表現(xiàn),所以喬叟的文學作品為未來戲劇性獨白的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并且在維多利亞時期之前,戲劇性獨白依然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其發(fā)展主要具有三種形式:
首先是怨詩,文藝復興對西方文學后期的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戲劇性獨白的發(fā)展離不開人文主義文學。在文藝復興時期,怨詩這種古老的詩體也進一步得到了發(fā)展,數(shù)量也在不斷增加,也因此有很多的文學家投入到怨詩的創(chuàng)作中。但是文藝復興時期怨詩的創(chuàng)作具有一定的特點,詩人不再將歷史人物作為說話人進行創(chuàng)作,而是給怨詩留有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意思的表達也更為隱晦。
到了十八世紀中期,浪漫主義運動開始得到發(fā)展,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怨詩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在這個時期怨詩中體現(xiàn)出了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怨詩不僅需要注重情感的表達,還常常會使用到黑人以及印第安人作為說話人,這樣一來怨詩進一步渲染了異國情調,不僅表現(xiàn)出了對人性的關懷,還進一步遠離了說話人和詩人之間的距離,體現(xiàn)出了戲劇性。
直到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有更多的詩人投入到怨詩的創(chuàng)作中,在這一時期怨詩的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特點進一步得到了發(fā)展,也為后期戲劇性獨白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所以,可以了解到怨詩的發(fā)展為后來戲劇性獨白在維多利亞鼎盛時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重要的前提條件,并且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第二是信體詩,在英國文學歷史發(fā)展的歷程上看,戲劇性獨白詩體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文藝復興時期有大量的詩人創(chuàng)作信體詩。發(fā)展到了后來的理性時代,很多新古典主義詩人也投身于信體詩的創(chuàng)作中,也在這個時期很多的杰出作品脫穎而出,在這個時期信體詩通過戲劇性獨白這種方式,更加理性地表達出了人性和宗教之間的關系,并進行了理性的探索,這也是維多利亞鼎盛時期發(fā)展之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最后,是幽默性的口語獨白,這也是英國文學的獨創(chuàng)。喬叟曾在自己的詩歌中,加入了英語口語的元素,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創(chuàng)作嘗試,并且在英語詩歌中使用大量的口語,使得英語詩歌變得更加詼諧幽默,戲劇性獨白的內涵也得到了補充,注入了新的元素,這也是一種具有特色的元素,也成為未來戲劇性獨白發(fā)展的主流元素。
(三)戲劇性獨白在維多利亞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在維多利亞時期戲劇性獨白的發(fā)展達到了鼎盛時期,也因此戲劇性獨白成了那個時期最具有生命力的詩歌形式。
在維多利亞時期,戲劇性獨白取得的輝煌成就,與以下幾大因素密切相關:
首先是怨詩、信體詩以及幽默性口語獨白這三種獨白形式,早在維多利亞時期之前,為戲劇性獨白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第二,在浪漫主義時代有很多的文學作者對獨白這種形式具有濃厚的興趣,并在創(chuàng)作時投入了極大的精力,也因此在浪漫主義時期有很多的戲劇性獨白的作品被創(chuàng)作出來,廣傳于世。
最后,戲劇性獨白作品重視對人的關注,尤其是注重于展示人的內心世界,這與浪漫主義中性格的塑造是不謀而合的,這一點也為后期戲劇性獨白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不僅如此,英國有著悠久的戲劇傳統(tǒng),也因此戲劇性獨白的繁榮和傳統(tǒng)文化息息相關,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戲劇性獨白在維多利亞時期之后,成了所有英美文學作家創(chuàng)作的重要形式,并且直到上個時期后半葉,戲劇性獨白的作品也在不斷地涌現(xiàn)。所以戲劇性獨白深刻影響著英美文學,是英美文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塑造了英美文學獨特的面貌。
參考文獻:
[1]胡春琴.淺談英美文學作品中戲劇性獨白傳統(tǒng)[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3,(2):45-46.
[2]甄晶.試析英美文學作品中戲劇性獨白傳統(tǒng)[J].決策與信息(下旬刊),2016,(9).
[3]張文峰.試析英美文學作品中戲劇性獨白傳統(tǒng)[J].傳播力研究,2019,(29):71-72.
[4]呂爭.英美文學中的戲劇性獨白傳統(tǒng)分析[J].青年文學家,2018,000(03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