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荀子認為在君主專制制度下君主無法憑借一己之力治理國家,君主必須通過授權,依靠各級臣工的協助才能治國安邦。荀子同樣覺察到君主在授權問題上的主要思想障礙是害怕大權旁落,危及自身的統治。為了化解君主授權帶來的風險,荀子提供了具有針對性的建議。荀子認為君主必須合理授權,把握住重要權力,認真考察人才,恰當使用人才,合理監督、考核臣工。荀子的這一思想對當今的領導干部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 荀子;授權;君主;臣工
【中圖分類號】B2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0-0045-03
基金項目:肇慶學院2018年科研基金項目“關于荀子革命觀爭論的研究”(項目編號:201837)。
戰國時期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日漸成型,主權在君成為當時政治運行的基本法則,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臣工手中的權力都源自君主的授權。荀子生活在戰國末期,他關注君主授權的問題。他認為君主能否做到合理授權關系國家的興衰成敗,為此他提出了一套關于君主授權的理論。授權是當代領導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荀子的君主授權思想可供當代領導借鑒。
一、荀子對君主授權必要性的認識
劉澤華先生指出:“君主專制制度的最基本特征,是君主一人獨裁。”[1]君主壟斷國家權力是君主專制制度的本質特點。荀子對這種制度安排深表贊同,他說:“君者,國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亂。自古及今,未有二隆爭重而能長久者。”(《荀子·致士》)又說:“權出一者強,權出二者弱。”(《荀子·議兵》)荀子認為國家的最高權力只應掌握在君主一人之手,國家只應有一個權力中心,否則國家就要陷入紛爭。主權在君是荀子思考政治問題的出發點。
荀子固然贊成君主獨攬大權的君主專制制度,但是他清醒地認識到君主不可能憑借一己之力治國理政。“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內在基本矛盾就在于,君主的能力與其所擁有的無限權力之間的不適應或不對稱”[2] 。君主專制制度固然賦予了君主治國理政的全權,但是沒有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臣工的協助,國家就不能正常運轉。荀子認為君主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人主之守司,如是其廣也”。(《荀子·君道》)君主要管理一個國家,他的職守涉及各個方面。面對紛繁復雜的政務,沒有各級臣工的協助,君主就會力不從心。荀子指出:“人主不能不有游觀安燕之時,則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變焉。如是,國者,事物之至也如泉原,一物不應,亂之端也。故曰:人主不可以獨也。”(《荀子·君道》)和常人一樣,君主需要有游玩放松的時間,君主也有生病、發生意外的時候。但是每天都有許多國家大事需要及時處理。任何一件事情處理不好都可能招來禍端。
荀子得出結論:君主不可能單獨治理好國家,必須有臣工的協助。君主必須向各級臣工授權方能實現治國安邦的目標。“授權是一種委托權,主要通過代理人實現,授權者可根據需要隨時擴大或縮小授權的范圍,或隨時收回或取消授權。”[3] 在君主專制制度下,君主是授權者,各級臣工是代理人。
綜上所述,在君主專制制度下,君主的權力是無限的,但是君主的能力和時間是有限的。從這個最基本的事實出發,荀子認為君主理應把一定的權力授予臣工,讓臣工去做具體的事情。
二、荀子化解君主授權風險的對策
荀子發現盡管君主授權給臣工是必要的,但是在現實中君主在授權問題上有很多顧慮。
荀子說:“急得其勢,則身勞而國亂,功廢而名辱,社稷必危。”(《荀子·君道》)荀子指出當時的一些君主急于維護手中的權力,害怕大權旁落。因此他們拒絕把權力授予他人,事無巨細,親自過問,結果是:君主疲憊不堪,國家卻陷入危局。
荀子指出還有一些君主在把權力授予臣工后又采取各種措施牽制他們。荀子說:“今人主有大患:使賢者為之,則與不肖者規之;使知者慮之,則與愚者論之;使修士行之,則與污邪之人疑之。雖欲成功,得乎哉!譬之,是猶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惑莫大焉!”(《荀子·君道》)君主使用賢人做事,卻和不肖之徒一起糾正他們;君主使用智者考慮問題,卻和愚蠢之人一起評論他們;君主使用高尚之人干事,卻和德行敗壞之人一起猜忌他們。為什么君主要千方百計牽制已經接受授權的臣工,以至于他們不能正常行事?主要原因就在于君主擔心這些手握權力的臣工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荀子已經充分認識到了君主在授權問題上所面臨的主要風險,即君主害怕因為授權而導致大權旁落。“授權風險即管理者在進行授權決策時對自身授權行為帶來的損失的一種估計。”[4] 授權風險是君主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問題。任何君主都不愿意被自己授權的臣工取代。荀子知道君主的這種擔心并非是空穴來風。在春秋戰國以下犯上、弒君奪權的事情在不斷上演。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是眾所周知的歷史事實。
荀子把臣工分為四類:態臣、篡臣、功臣、圣臣。荀子認為篡臣的特點是:“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荀子·臣道》)篡臣對君主不忠,卻善于取悅民眾。他們結黨營私,圖謀篡權。這類臣工一旦手握重權,就會危害君主。荀子知道如果不能有效化解授權風險,就不能指望君主順利授權給臣工。荀子為此提出了一系列對策,幫助君主化解授權風險。
首先,荀子認為君主一定要保留決定國家大政方針的權力和選人用人的權力,這兩項重要權力決不能授予臣工。荀子說:“國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為擇所而后錯之,錯險則危;不可不善為擇道然后道之,涂薉則塞;危塞則亡。彼國錯者,非封焉之謂也,何法之道,誰子之與也。故道王者之法,與王者之人為之,則亦王;道霸者之法,與霸者之人為之,則亦霸;道亡國之法,與亡國之人為之,則亦亡。三者,明主之所以謹擇也,而仁人之所以務白也。”(《荀子·王霸》)“何法之道”涉及決定國家大政方針的權力;“誰子之與”涉及選人用人的權力。
在荀子看來,君主一方面應確定好治國理政的大政方針,另一方面應選擇好授權的對象,用人得當。荀子認為這兩項權力的使用關系國家的興衰成敗,君主要牢牢把握住它們。君主如果選擇了“王者之法”作為治國的大政方針,并重用了能夠貫徹“王者之法”的臣工,那么就能稱王天下,開創一個太平盛世。君主如果選擇了“霸者之法”作為治國的大政方針,并重用了能夠貫徹“霸者之法”的臣工,那么就能稱霸天下,威風凜凜。君主如果選擇了“亡國之法”作為治國的大政方針,并重用了能夠貫徹“亡國之法”的臣工,那么就會落一個亡國的凄慘結局。決定國家大政方針的權力和選人用人的權力是如此的重要,只應由君主來使用。如果君主把這兩項至關重要的權力下放給臣工就會陷入被動之中。
其次,荀子認為君主一定要本著任人唯賢的原則選拔人才、使用人才。荀子認為君主在用人時要做到“內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隱遠人”。(《荀子·君道》)荀子說:“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詔而萬物成。”(《荀子·大略》)荀子認為君主的最基本的職責是選人用人,君主選拔到了德才兼備、忠誠可靠的人才,就可以大膽授權,讓臣工去做具體的事情,進而實現無為而治。關于識別人才的方法,荀子說:“校之以禮,而觀其能安敬也;與之舉措遷移,而觀其能應變也;與之安燕,而觀其能無流慆也;接之以聲色、權利、忿怒、患險,而觀其能無離守也。彼誠有之者與誠無之者,若白黑然,可詘邪哉!故伯樂不可欺以馬,而君子不可欺以人,此明王之道也。”(《荀子·君道》)
荀子認為君主要想在眾人之中選拔到德才兼備的人才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君主要對照禮的規定,觀察候選人能夠做到安分守己;君主要讓候選人處在變動的環境中,看他們能否做到隨機應變;君主要讓候選人處在安逸舒適的環境中,看他們是否有放蕩之舉;君主要看候選人能夠經得住各種誘惑和困苦的考驗。通過上述途徑君主就可以順利識別人才。荀子根據人才的不同特點把他們分為三類:官人使吏之材、士大夫官師之材、卿相輔佐之材。他說:“能論官此三材者而無失其次,是謂人主之道也。”(《荀子·君道》)荀子認為君主要根據人才的不同特征,將其安排在不同的崗位,做到人盡其才。在荀子看來,如果君主選用的人才都是對君主忠心耿耿的德才兼備的君子,那么君主在很大程度上就不會面臨因為授權而帶來的風險。
再次,荀子認為君主要監督、考核已經接受授權的臣工。荀子說:“墻之外,目不見也;里之前,耳不聞也;而人主之守司,遠者天下,近者境內,不可不略知也。天下之變,境內之事,有弛易齵差者矣,而人主無由知之,則是拘脅蔽塞之端也。耳目之明,如是其狹也;人主之守司,如是其廣也;其中不可以不知也,如是其危也。然則人主將何以知之?曰:便嬖左右者,人主之所以窺遠收眾之門戶牖向也,不可不早具也。故人主必將有便嬖左右足信者然后可。其知惠足使規物,其端誠足使定物然后可,夫是之謂國具。”(《荀子·君道》)荀子認為君主憑借個人力量是難以監督眾多的臣工,必須有自己的耳目,也就是他所說的便嬖左右。荀子認為君主可以借助這些人來搜集情報,了解國內的各種情況,這里面當然包括各級臣工的表現。荀子特別指出充當君主耳目的監察人員一定要具備相應的素質,他們應是聰明智慧、忠誠可靠之人。如果這些人是道德敗壞、能力低下之輩,就會誤導君主。
荀子認為君主還要借助宰相之手,考核各級臣工。荀子說:“相者,論列百官之長,要百事之聽,以飾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勞,論其慶賞,歲終奉其成功以效于君。當則可,不當則廢。故君人勞于索之,而休于使之。”(《荀子·王霸》)按照荀子的觀點,宰相每年年終都要對各級官員進行考核并向君主匯報,合格的官員可以留任,不合格的官員就應被革職。荀子認為通過有效的監督和考核君主可以使各級臣工合理使用君主授予他們的權力。離開了監督和考核,一些臣工就可能胡作非為,走上以下犯上的道路,進而給君主的統治帶來威脅。合理的監督和及時的考核是有效化解君主授權風險的必要手段。
戰國時期的法家明確主張君主利用陰謀權術駕馭群臣,防止臣工篡權。荀子則明確反對君主利用陰謀權術化解授權風險。荀子說:“上好權謀,則臣下百吏誕詐之人乘是而后欺。”(《荀子·君道》)他認為如果君主喜歡玩弄陰謀權術,那么臣工群體中的奸邪之人就會效仿君主。這就是上行下效。荀子說:“上詐其下,下詐其上,則是上下析也。”(《荀子·王霸》)他指出當一個國家陰謀權術橫行,上下級之間爾虞我詐,這個國家就會走向分崩離析。荀子的結論是:“權謀立而亡。”(《荀子·王霸》)荀子說:“上好禮義,尚賢使能,無貪利之心,則下亦將綦辭讓,致忠信,而謹于臣子矣。”(《荀子·君道》)荀子繼承了儒家的德治思想,十分重視君主的道德示范作用。他認為賢君治下出忠臣,忠臣自然不會圖謀篡權。
綜上所述,在荀子看來,君主只要把握住了關鍵權力,也即決定國家大政方針的權力和選人用人的權力,那么臣工就很難撼動大局;君主只要堅持了任人唯賢的原則,選拔到了德才兼備、忠誠可靠的人才,就可以大膽使用他們;君主在選人授權之后,還要合理監督、考核臣工,這樣才能確保他們不濫用權力。荀子認為君主不要使用陰謀權術控制臣工,否則就會上行下效。以上就是荀子化解君主授權風險的主要對策。
三、荀子君主授權思想的現代意義
荀子在君主授權問題上的一些看法至今仍值得各級領導干部借鑒。荀子認為君主在授權時要保留大政方針的決策權和人事任免權,這些權力不能下放。當代領導也需要分清楚哪些權力可以授予下級,哪些權力必須保留在自己手中。大政方針的決策權和人事任免權必須牢牢掌握在領導手中,否則領導就可能面臨喪失駕馭全局的危險。
荀子主張君主要任人唯賢,把好用人關。當代領導要想順利開展工作,做出業績,就必須摒棄任人唯親等不良作風,按照任人唯賢的原則選拔人才,使用人才。
荀子主張君主要對臣工進行合理的監督和考核,不能放任自流。當代領導在選拔人才、使用人才后不能認為就萬事大吉了,必須對走上崗位的人才進行必要的監督和考核,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他們犯錯的概率。
站在民主的立場上,荀子君主授權思想中最容易引起當代學者批判的是他贊成君主獨攬大權的專制制度。荀子沒有對主權在君的制度提出批判。從人民主權說出發,荀子的思想很容易被貼上專制主義的標簽。這種批判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們要考慮到荀子處在戰國,他不能超越他所處的時代。“對于直到近代以前的中國人來說,根植于華夏文化、采行于‘天朝上國’的君主制就是世界上唯一的、最好的制度,有關‘什么樣的政治制度才是合乎正義的’‘君主制政體是否為適當的’這類問題原本就是近現代中國以后的問題,而在此之前根本就是毋庸置疑、不成為問題的。”[5] 在荀子的思想世界中只有君主制,沒有其他類型的政治制度。君主制是他考慮一切政治問題的出發點。我們不能忽略這一點。
綜上所述,荀子的君主授權思想中有不少觀點仍具有現實意義。對于他思想中的歷史局限性,我們要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從他所處的歷史背景出發加以看待。
參考文獻:
[1]劉澤華.先秦士人與社會[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262.
[2]張星久.試析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內在基本矛盾[J].政治學研究,1998,(4):83.
[3]岑樹海.傳統中國朝議、諫諍和巡視三種監察機制探究及其現代啟示[J].江蘇社會科學,2018,(1):138.
[4]楊英,龍立榮.基于風險感知的管理授權實證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3):30.
[5]張星久.“圣王”的想象與實踐:古代中國的君權合法性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56.
作者簡介:
高春海,男,漢族,河南南陽人,肇慶學院政法學院講師,博士,主要研究中國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