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仁芳 向開遠
【摘要】 抗美援朝戰爭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它的勝利塑造了國家利益不可侵犯,在中國共產黨強大領導力下中國人民團結一致,為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奮斗的國際形象。這是一場國家形象的奠基之戰,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新中國國際形象的塑造對新時代國家國際形象的塑造有現實的啟示。在國家新的起點,傳承抗美援朝國際形象塑造的經驗,對當前的國家社會發展具有實踐意義。
【關鍵詞】 抗美援朝;新中國;國家國際形象;啟示
【中圖分類號】D6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1-0056-02
對于一個新的政權,如何面對朝鮮戰爭對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巨大的考驗。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對局勢的正確分析和把握,決心支援朝鮮,維護國家安全利益和人類和平事業,再一次向世界證明中華民族偉大民族風范,推動了新中國良好國際形象的塑造,提高了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
一、國家形象的內涵
國家形象的塑造是一個艱難、復雜的過程,是國家統籌全面而制定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凸顯國家“軟實力”的關鍵部分之一。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聲望和民族尊嚴的內在體現,是國際社會對該國綜合評價的外在體現,是國家主觀精神的客觀反映。國家國際形象的支撐總括為綜合國力,表征為:精神、物質、制度三個方面,其中,精神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民族所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范和精神氣質的總和,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顯示;物質是指一個國家在人口、科技領域、自然資源基礎上形成的國家軍事、國家經濟、科技三個方面的競爭實力;而制度所包含的是政治、經濟、文化。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對國家的利益實現有著重要意義。第一,能與世界其他國家構建互信機制,獲得更多的合作機會和國際認同。第二,制定國家形象戰略發展目標是新中國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第三,能夠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二、中國國際形象的偉大塑造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美國對朝鮮進行武裝干涉,聯合英、法等十五個國家,擴大朝鮮戰爭的規模,在戰況陡轉危急性的情況下,朝鮮兩次請求中國政府出兵支援。美國越過南北分界線以北緯38度線的邊界線,并派海軍對臺灣地區進行武裝侵入,直接威脅了中國國家領土安全和中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毛澤東同志說:“我們采取上述積極政策,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1]出于對整個局勢的分析,反復的權衡利弊,黨和國家做出了保衛國家、抗美援朝的決策。這場戰爭的勝利打出了中華民族的國際威望,塑造了良好的國際形象。
(一)敢于斗爭、不畏強權的國際形象。國際形象的塑造要依靠一定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經濟與軍事實力強大的美國對于一個僅僅成立一年、百廢待興的新中國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從物質財富對比看,當時的美國國民收入為2400億美元,新中國國民收入僅為426億人民幣;在軍事力量上,美國擁有當時世界上包括原子彈在內的各種先進武器,部隊是機械化裝備。而中國的武器生產技術水平落后,連步槍都生產不好,更談不上各種炮彈的制造和生產,軍事裝備無法跟美國比,此外,美國還擁有強大的空軍參戰能力,作戰飛機群領先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可隨時對地面戰爭進行支援。基于此,從精神因素上來說,美軍曾揚言,這將是一場大規模的屠殺戰爭。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從滿目瘡痍中走過來,新中國的成立讓人民更加珍惜和憧憬,也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更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正是這種實力對比的差距下,美軍低估了中國維護國家尊嚴和核心利益,做出突破三八線,武裝占領朝鮮的錯誤決定。面對美國的這種野蠻侵略行徑和軍事企圖,中國堅決抗戰。戰爭的勝利對中國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它建立了一個令對手心生敬畏的軍事威信,塑造了新中國敢于斗爭、不畏強權的國際形象。
(二)中華民族軍政一體、上下一心的國際形象。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在總結以往戰爭經驗基礎上一致得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2]的結論。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偉大的祖國和人民作為堅強的后盾,打出了敢打、敢拼的血性鐵骨。戰爭的勝利,靠的是這場戰爭的正義性質,靠的是舉國人民的一致支持,也靠的是軍政一體、上下同心。沃爾特·特赫姆斯指出:“美國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在這場戰爭中顯示了堅強有力的領導和巨大的力量,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了”[3],中國共產黨在朝鮮戰爭中是一種軍事與政治智慧的巧妙混合體,不僅能夠維持一個大家認為的農民軍隊在戰場上對抗一個現代的軍事強權,而且它也能夠鍛煉成一個有訓練、有裝備和有團結力的戰斗體,在抗美援朝期間,全國各地掀起支援朝鮮,奔赴戰場的熱潮,廣大工人提出“工廠既戰場、機器既武器”的口號,不分晝夜地加緊對前線武器裝備、醫療物資的生產,廣大農民踴躍捐糧、捐物,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同心同力地支撐起這場關乎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偉大抗戰,正是軍政一體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愛國行動保障了前線士兵的武器和生活物資供給,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三)為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奮斗的國際形象。抗美援朝戰爭是兩大社會格局對峙下的一場國際性局部戰爭,帶有鮮明的小戰爭、大背景的特點。美國對朝鮮軍事干涉是反社會主義,在朝鮮戰場上主要有三個目,其一,企圖以武裝侵略破壞制朝鮮所建立的人民民主制度,使它成為永久的殖民地,變成美國的亞洲軍事戰略基地。其二,借此戰爭轉移國內經濟危機所產生的社會矛盾。最后,通過威脅和軍事干涉世界各地日益高漲的民族解放運動和工人運動,加強對他國的奴役和統治,實現其稱霸世界的野心。眾所周知,對于美國的出兵目的和野心都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持有敵視和威脅觀點所做出的反應。當朝鮮戰況出現危機時,新中國在自身極其艱難境況下,以社會主義陣營的尊嚴和人民為重,擔起維護人類和平的重任。1952年周恩來同志再次訪問蘇聯時,斯大林熱情地接待并加以稱贊:“你們在朝鮮打得不錯,談得也好,頂住了美國的巨大壓力,全世界人民都稱贊你們,你們在世界上的地位提高了,影響擴大了”[4],充分證明中國的抗美援朝是立足于維護和促進人類和平事業,高揚國際主義精神的和平之戰,維護了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新中國顧全大局、勇于承擔責任,塑造了中華民族為人類和平和正義事業不屈的國際形象。
三、抗美援朝中對新時代國家國際形象塑造的啟示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對中國和國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雙重意義,對中國國際形象的塑造、維持、鞏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積累了實踐經驗,對新時代國家形象的塑造具有一定歷史啟示。
(一)必須以國家利益為前提。在新時代,國際形勢發生了多方面的變化,局部沖突仍然影響著世界和平的發展。中國面臨諸多挑戰和風險,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領土和海洋問題仍未解決,國際勢力借機制造事端,阻撓國家統一大業,嚴重危害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面對這些日益尖銳的問題,要求國家和人民有崇高的責任擔當,在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中積極汲取偉大的革命精神,以不畏強權、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維護好國家利益,克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艱難險阻。捍衛好國家領土寸土不讓的決心、人民利益不可侵犯的國際形象。在展開國際交往活動時,應以國家利益為基礎,一切為了人民、為了民族、為了國家。
(二)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斗爭原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和發展是一個充滿斗爭和艱辛的過程。“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5]抗美援朝內涵著國家、黨、人民的斗爭精神,對抗美援朝斗爭精神的認同和傳承是國家前進道路上增強憂患意識和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戰略判斷與戰術決策,堅持斗爭過程與務實的應有之舉。只要有危害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風險和挑戰,危害國家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則,危害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風險和挑戰,就必須堅決斗爭,取得勝利。這是堅持和發揚馬克思主義戰斗精神的立場和方法,也是國家形象建設的科學指南。
(三)堅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人類發展的貢獻者。習近平同志指出:“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御了帝國主義的擴張侵略,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6]揭示了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抵御侵略、反抗強權的正義戰爭,對維護世界和平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彰顯了中國正義、和平的大國形象。無論是在新中國時期,還是在新時代,中國人民都致力做好世界和平的建設者,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將中華文明中所蘊含的文明歷史和文化基因融入了基因血液,彰顯了維護世界和平和正義的堅定意志,順應和平發展歷史潮流。中國始終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開放發展、合作發展、共同發展的道路,深刻闡明和平與正義是國際社會共同追求的價值,是各國人民所渴望的。各國共同協作才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大勢。
戰爭的勝利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在新時代發展的道路上,積極汲取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豐富內涵,維護好國家、民族、人民的尊嚴和利益,發揚中華兒女敢打敢拼、團結一致的民族品格,堅定不移地做好人類和平的建設者和造福人類的貢獻者,在國際上塑造好中國形象。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376.
[2]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03-104.
[3](美)沃爾特·G.赫姆斯.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停戰談判的帳篷和戰斗前線:(第1卷)[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88:146-186.
[4]王俊彥.大外交家周恩來(上冊)[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36.
[5]閆祥嶺.發揚斗爭精神 增強斗爭本領[N].新華每日電訊,2020-10-29(001).
[6]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10-24(002).
作者簡介:
田仁芳,女,土家族,貴州銅仁人,在讀碩士研究生,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
向開遠,男,苗族,貴州銅仁人,在讀碩士研究生,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