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許
摘要:文章結合《浮生六記》的內容及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詮釋了《浮生六記》的真善美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浮生六記》 沈復 蕓娘 真、善、美
明清時期,文壇各體競秀。筆記體小說和隨筆于其間奇峰突出,佳作輩出,一時蔚為大觀。清代沈復所作《浮生六記》,正是其中的一部水平極高影響頗大的自傳體隨筆。
《浮生六記》,顧名思義,自然是由六個部分組成:《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記》、《中山記歷》,以及《養生記道》。
《浮生六記》這個名字,來自于李白的詩句:“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其中寄予了沈復對于人生的體悟和感慨。
《浮生六記》篇幅不長,只有六卷而且還殘缺不全,少了后兩卷。但就是這樣一本書,面世后竟大受歡迎,一直風行。其后,不斷以單行本的形式刊印,人們爭相傳頌,如今已成為一部具有經典性質的文學名著。
就是這樣薄薄的一本小書,為什么如此受歡迎?它靠什么打動了如此多的讀者?總的說來可以將此歸納為三個字,即真、善、美。
一、真
真是《浮生六記》一書留給讀者最為直觀感性的印象,它的特點就在于真純率真,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富有創造性。書中寫的內容都是作者本人的真實生活,流露的也都是其真情實感,無論是寫人記事,寫景壯物,還是論文說藝,大多不加掩飾,脫口而出。直抒胸臆意味著坦誠,意味著磊落,也意味著對讀者的尊重,其本身就具有一種強烈的感染力。
但要做到這些,還是需要一些勇氣的。像《閨房記樂》這樣的寫法,在自傳性的文章中較為少見。人人皆知,寫伉儷情深的文學作品也有不少,大多都是點到為止,如果講夫妻生活的細節,以寫實的筆法描繪出來展示給世人,則很少有人愿意這樣做,即使愿意也未必有面對世俗非議的膽量。此前的文學作品中,只有虛構的小說作品有這方面的描寫。俗話說家丑不可外揚,但作者卻反其道而行之,既描寫了公婆和兒子,兒子兒媳的沖突,也寫了兄弟之間的矛盾,揭示了家庭悲劇的醞釀和發展過程,為人們展現了一個普通家庭的真實生活狀態,從這個角度來看,《浮生六記》的真不僅大膽直率,而且也是一種創新。陳寅恪就曾指出:“吾國文學,自來以禮法顧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間關系,而于正式男女關系如夫婦者,尤少涉及。蓋閨房燕昵之情意,家庭米鹽之瑣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籠統之詞,概括言之而已。此后來沈三白《浮生六記》之《閨房記樂》,所以為例外創作?!?/p>
《浮生六記》的真,首先表現在沈復夫婦的真實的婚姻感情上。《浮生六記》表面上看,只是絮絮的訴說著普通夫妻在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其最感人之處就在于沈復夫婦之間的真情。沈復并沒有刻意回避他們生活的原貌,而是實實在在的把那些樂事、哀愁,訴諸紙上。讀到沈復四處借錢,天寒無衣之處,讀者甚至會為他的窩囊和窘迫掩卷長嘆。沈復也不曾刻意粉飾妻子的缺點,妻子也不是傾國傾城,無所不能,她會病、會死,與世間其他女子一樣,有種種缺點,她不完美,并不像《聊齋志異》里的那些美艷的花妖狐仙一樣能上天入地,但她確實一直陪伴在沈復身邊,給予沈復以真情,沈復也回報她以真心。
《浮生六記》之真,不僅表現在沈復夫婦二人情真意切上,還在于較為真實的反映了當時清代社會普通民眾的生活。神誕之夜家家戶戶夜逛廟會,文人雅士聚會吟詩作畫、飲酒作樂;受儒家“男女大防”思想影響,沈復的妻子只好化作男裝去游樂;受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的影響,文士喜隱居,沈復曾同知己一起入寒山寺,尋隱逸之地;受封建家長制度影響,兒女的婚事都由父母包辦,沈復夫婦就是如此;古人多有三妻四妾,沈復父親年老卻仍納妾,沈復之妻也毫不介懷的為丈夫挑選美妾,沈復還毫不掩飾地詳寫了出外浪游時,與嶺南船妓喜兒、翠姑等人的交往;而時人之薄情,世態之炎涼,更讓沈復嘗盡苦頭,沈復為友人做保,結果友人落跑,債主日日上門索債;沈復素來大方遇親友危急之際,總是慷慨解囊,而落魄之時去討要舊債,卻討要不得;沈復弟弟啟堂為獨占父母遺產,父親病重致死也不通知在外的沈復,沈復歸來后啟堂又設計讓債主追債上門,逼走沈復……這些事情都形象的描繪了當時清代社會普通民眾在思想、文化、交際等各方面的生活面貌。
二、善
其次說善?!陡∩洝返纳?,首先體現為作者的精神境界和品格。從書中的描寫來看,他雖然身為寒士,靠游幕經商,維持生計生活,不時困頓,但一直保持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妻子蕓娘相互扶持,珍惜身邊擁有的一切,共同面對人生的種種難題。他們根據自身的物質條件,追求生活的高品位,尋找生活的樂趣,為自己,也為別人帶來快樂,生活盡管清貧,但日子照樣過得有滋有味,充滿藝術情調,其樂融融。這種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也深深感染,打動了讀者。二百多年過去了滄海桑田,物是人非,但有些東西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作者寫出了這種永恒的東西
《浮生六記》的善同時也表現在女主人公蕓娘的形象上。蕓娘是一個聰明心慧的女子。她本姓陳,出身一個貧寒的讀書人家,四歲父親去世。蕓娘十幾歲就以她精美嫻熟的刺繡,維持寡母、幼弟的生活,包括弟弟讀書的費用。蕓娘是個要強的女性,對丈夫卻很體貼,凡事總替丈夫著想。蕓娘見責于家長的“結盟娼妓”之事以及為丈夫物色美妾的作為,就是明證。今天,一夫多妻制以及相應的道德意識已成為歷史,但在那個時代,這是件平常的事情。當然不妒之妻并不多見,所以蕓娘此舉頗有“賢惠”之風。蕓娘的可貴,她沒有被社會“污染”,她個性倔強,而不象別家女子離別丈夫而淚灑茜紗窗前,她有男性剛毅的一面,她是早期女權的一棵萌芽;她天真浪漫而不受社會約束,她心直口快,而無所畏懼社會的種種壓迫,即使家中的奴仆以“三太太”這個尊卑亂套的稱呼來排遣她,她依然按照自己的思想生活。在困苦中生存的她,以談笑酬坎坷。生病時為了不給家里造成經濟負擔,她拒絕就醫。為了補給家用,她病中織錦。頑強的精神在她的身上猶如久燃不盡的山野綠草,無論封建家長如何侮蔑她,生活如何摧殘她,她依然保持使人如沐春風的個性,而非從此唯唯諾諾過一生。即使最后這種個性導致了她的死亡,她依然從容赴之,死而無憾。我們為蕓娘的死而惋惜,但同時為她活的精彩而感嘆。蕓娘,乃是一個真性女子也。
三、美
最后說美,《浮生六記》的美體現為作者高超的文學水準。書中所寫,大都為日常生活中的細節瑣事,但讀起來并不感到單調沉悶,反倒覺得興奮盎然,這是因為作者善于選擇,盡管都是生活瑣事,但他很注意選擇那些最能體現人物性格情景的場景,精心描繪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深得世說新語的三昧。寫景狀物更是作者的拿手好戲,這一方面得益于它豐富的經歷,見多故能識廣,對其間的得失也能從容不迫,娓娓道來;另一方面則得益于他的藝術修養,作者精于盆景和園林又擅長丹青,因此能將自己的才藝融入到文學筆墨中,對每處景致并不全面凸顯,而是點出其特色所在,寥寥數筆,勾勒而出,精確而傳神,行文間所顯露出來的文學功力令人敬佩,嘆服。
恬淡素雅,這是該書的整體風格,作者文筆簡潔老道,但又不失生動流暢語言富有表現力,從表面上來看,作者似乎不加雕飾,隨筆寫出如道家常。但實際上無論是謀篇布局,還是遣詞造句,都很用心,非常精致,效果正如作者所說的人工而歸于天然。全書如同一件晶瑩剔透的藝術品,有人將其譽為小紅樓,可見她受到眾多讀者的歡迎并非偶然。
參考文獻:
[1]俞平白,《<浮生六記>序》。
[2]林語堂,《<浮生六記>序》。
[3]鄭逸梅,《<浮生六記>佚稿之迷》中州書畫社1983.12.
安徽省亳州市中共蒙城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