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蕾 常海雯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具有重大意義。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狀況受到了比較大的沖擊,一些依靠口授傳承的文化遺產不斷地消失,許多傳統的技藝也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在這一特殊時期,加強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就顯得尤為突出,所以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是刻不容緩。本文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為主題,以對濟南市和圣文刀為研究對象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基礎,感知非遺文化的現狀,并初步提出相關改善做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濟南和圣文刀;文化自信;傳統文化
一、引言
在各路新潮文化沖擊的現代文明社會,人們專注于接受與學習新文化、新思想卻逐漸遺忘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現象愈發嚴重。而這其中,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得以延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隨著時間的發展,非遺的身影似乎正在漸漸淡出我們的視野,人們對于非遺的重視程度日漸削弱,對于保護并傳承非遺的觀念日漸淡薄,作為現代人類與歷史交流的橋梁,非遺光環的逐漸沒落,令人擔憂[1]。
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解決的發展現狀,為了提高人們對非遺的重視,深度挖掘非遺蘊含的文化內涵,為非遺尋找最合適的出路,同時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的號召,我們團隊選取濟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和圣文刀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開展調查與研究。和圣文刀示例如下圖[2]。
本文通過網絡問卷調查以及紙質問卷,在中國共收回有效問卷179份,在美國收回紙質有效問卷11份。通過對數百份問卷的分析思考,以及多方資料的查閱,初步得到“文刀”文化的現狀,摸索其衰落之因并嘗試尋找其傳承之法,同時為后期的調研工作打下基礎。期待將計劃進一步完善,為后期調研工作做準備,后續將為“和圣文刀”創建專有詞條,找到“文刀”傳承的活力點,使其傳承發揚的同時以相同方式類比于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給有關部門及手藝人提供借鑒,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
二、背景及目的
(一)研究背景
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它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對于擁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來說,中國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亦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對非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對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方法之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廣大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非物質的,具有傳承性、區域性、民族性以及發展性的文化資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口頭傳說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五大類。?濟南和圣文刀就屬于傳統手工藝類。文刀,是文房裁紙刀的別稱,也是文人案頭的常設品,被稱作是文房“第五寶”。2017年,“和圣文刀”被評為濟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保護、開發和創新發展面臨著嚴峻的形勢.據統計,以濟南和圣文刀為例,80%的人從來沒聽過和圣文刀的名字,90%的人不知道和圣文刀的用途。由此可見,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是迫在眉睫。
(二)調研目的
以堅定文化自信為出發點,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為主題,以對濟南市和圣文刀為研究對象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基礎,研究濟南和圣文刀的繼承與發展現狀,通過實地調研、查找資料、調查問卷、數據分析等方法對和圣文刀的現狀及發展得出總結,并初步提出在文化傳承方面應該如何行動。
(三)調研過程
2019年1月22日,寒假初始,組內成員進行商討,對原來題目進行修改,進行了主題的確定。接著開始思考問卷內容,問卷分為海外問卷和國內網上問卷。海外問卷由2019年1月25日開始進行采訪,國內網上問卷由2019年2月11日發放,于2019年2月16日進行第一次回收,同日進行第二次發放,于2019年2月20日正式進行數據回收統計。
三、結果概述
(一)調研結果
在本次社會實踐中,我們雙向展開調研,一方面進行海外調研,從對中國的認識和對其自身國家傳統文化的了解來比對中外傳統文化傳承的異同,了解外國友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程度。另一方面,本隊采用了網上調查問卷的方法,發放給不同年齡段的人,從年齡、性別、了解途徑、發展方向等方面進行縱橫調查,從而對比收獲到有用信息。
在海外調研中,我們選擇的調查地點為美國洛杉磯,共采訪了十一名年齡主要分布在18—24歲的年輕人,在這些人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還算客觀,除一位18歲的女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不太了解外,其余受訪者都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其中表示喜歡中國,想要了解中國的人數甚至到達了百分之百!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文化的“走出去”給予了肯定。
由于在調查中,有近85%的受訪者從未聽說過何為文刀,故我們進行了更深層次的調查。
根據調查問卷所得結果分析發現,雖然大多數受訪者處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或一般感興趣狀態。但大多數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并不很多。受訪者大多表示倘若有機會,愿意去了解并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故手藝人及有關部門可以考慮增強對非遺文化的宣傳,拓寬百姓了解非遺文化的渠道。通過調查,多數受訪者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甚了解,但都明白其對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影響程度之重。所以傳承者一定要有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勢在必行的自信,堅持傳承,精心學習[3]。
通過調查,發現受訪者大多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保護措施機制,年輕人不愿意繼承以及傳承人的老齡化等原因。這為政府、有關部門及手藝人針對性的改善各方面問題,徹底解決或緩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失傳提供了方向。
(二)傳承的對策和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 以及對中日“油紙傘”的深入了解, 互通融合, 從實際的角度出發, 提出以下建議。
1、通過政府, 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依靠政府力量, 加強對文刀等傳統手藝的宣傳力度, 中央及地方媒體, 積極創作并開展有關傳統手藝保護的相關節目, 尤其加強對當代社會年輕人的力度。
2、 融入旅游以及體驗, 并延長產品附加值。
文化產品的發展;離不開文化活動, 而在當今社會最流行的文化活動就是旅游, 人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親身體驗, 一把文刀, 可以制作成迷你版的鑰匙扣、項鏈等, 增加其附加值。
3、創新性發展
創新性發展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是對傳承模式的創新,借鑒四川瀘州依托高職教育開展技藝傳承的經驗, 實行現代學徒制。其二是創新傳統手藝本身, 可以創新其紋刻花樣, 準確判斷當今消費人群, 以擴大市場, 提高知名度[4]。
4、根植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中
民俗活動顯然在中國已經越來越遠, 無法觸及, 對于大學生來說只有在春節、元宵節才偶爾參與民俗活動。但相關人員可以通過重試民俗活動記憶, 或是開發新的創意活動使那些即將消逝活不被人廣泛知曉的文化產品融入人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閆小秀. 堅定文化自信的著力點[N]. 科學導報,2021-05-28(B02).
[2] 天橋區政府. 我區市級非遺項目“和圣文刀”入選濟南市傳統工藝振興項目庫[EB/OL].天橋區人民政府, http://www.tianqiao.gov.cn/art/2017/8/24/art_24358_2244424.html, 2017-08-24
[3] 金亞哲.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美育教育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21,23(03):24-27.
[4] 王向明,戚雯涇.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論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青年思想[N].中國教育報,2018-05-03(05).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濟南 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