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渝傳統木作技藝歷史悠久,傳承至今,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和工藝價值,對巴渝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具有深遠影響。而在工業化的今天,巴渝傳統木作技藝又變成了脆弱的存在,傳承與發展問題面臨重重考驗。在信息與科技快速變革的當下,數字化保護為傳統技藝提供了新的契機,本文將重點討論以數據庫為載體的數字化保護方案,使巴渝傳統木作技可以保存、共享和傳續。
關鍵詞:巴渝傳統木作技藝;非遺;數字化保護;傳承
一、巴渝傳統木作技藝概況
巴渝傳統木作技藝主要指分布在巴渝(即重慶)地區的木作技術和雕刻技法,主要包括傳統木結構建筑、傳統木作家具和傳統工藝品三個部分,圓雕、浮雕和透雕是其最為常見的三種表現手法。由于傳統木作與人們生產生活聯系緊密,因而巴渝傳統木作技藝散布在轄區各個區縣及鄉鎮。
巴渝傳統木作技藝歷史悠久,世代傳承至今。僅從現今保存下來的木作遺物結合口述史的整理看,大致經歷了明代的發展壯大、清代的繁榮興盛、清末至二十世紀末的衰落低潮、新世紀的轉型新生幾個時期。明朝出現了早期資本主義萌芽,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這直接推動了巴渝地區木作技藝的快速發展。其木作技藝水平已經非常成熟。這一時期的木作主要集中在建筑木作和雕刻上,也有一些家具制作,純粹為了審美需要的雕刻基本沒有出現。清朝時巴渝地區經濟繁榮,當地富紳地主們相繼都開始修建自己的莊院,這直接導致了木作技藝的繁榮。清末到改革開放前,由于時局長年動蕩或是各種運動不斷,修建大型庭院建筑逐漸減少。在新中國成立前后,人民生活極度艱辛,不得不為了生計而忙于奔波,所以傳統木雕手工藝相繼失傳,零星分布的民間藝人都以自學為主,生產的作品良莠不齊。文革時期,具有巴渝特色的本地木建、家具附屬木雕被定為“四舊”,遭到銷毀破壞。至新千年以來,人們經濟狀況轉好,傳統文化意識又開始逐漸提高,民間對木雕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木雕件都被當著古董買走,逐漸有人找上門來需要定制木雕產品,許多被長久廢棄的古典老家具廠又重獲生機。
二、巴渝傳統木作技藝的類別
巴渝傳統木作技藝主要包括傳統木結構建筑、傳統木作家具和傳統工藝品三個部分。
傳統木結構建筑
1.結構:巴渝傳統木結構建筑主要以穿斗式角形房頂木結構為主,也有空間跨度較大的天井庭院,同時還存在少量的穿斗式與抬梁式混合構架。
2.基本構件:屋架(柱、穿、挑)、縱向構架(枋、梁)、屋頂(檁條、椽、擋瓦板、封檐板)、大木構造(挑廊、轉角樓)、小木作(板壁、欄桿、樓梯、樓地板、門、窗、垂)、石作(柱礎)、瓦作(板瓦和脊飾)等。
3.題材:人物、神佛故事、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等。
4.建房步驟:擇屋基——平屋基——伐青山(伐木)——解木——架大碼(劃線、下料加工)——拼屋架——排扇立屋——上大梁——上屋頂——裝板壁——裝樓地板——細部裝飾共12個大階段。如果全部修好,還要包括:周圍環境整治與植載、鋪石板路、挖修屋檐下排水溝、建牲口房、建附屬房間如烤煙房等。
5.建筑裝飾:巴渝地區傳統干欄建筑的裝飾題材豐富多樣,多富有濃郁的吉祥喜慶及倫理教化色彩,題材內容的選擇和應用都具有一定的內涵和意義。根據裝飾內容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幾何紋樣、動物紋樣、植物紋樣、文字紋樣、器物神仙、歷史典故幾種類型。
傳統木作家具
結構:全榫卯結構
類別:大概類別有床榻、桌案、椅凳、神龕、柜架、屏風、楹聯。
3.材質:硬木家具和白木家具兩大類。硬木包括鐵梨木、酸枝木、柞榛木、烏木、花梨木、樟木等。白木包括櫸木、榆木、楠木、核桃木等。
4.工藝流程:開成板料——烘干或自然陰干——設計圖紙下料——榫頭配件雕花——組裝調試——固形觀察時日——刮木打磨——上漆。流程各環節跟不同材質硬度和木紋又有些講究,烘料硬木和軟木的溫度和時間都不一樣,不然會出現開裂變形等因素。其中木紋選擇來做家具配件的位置也不一樣。刮木和打磨都得順著樹紋來。上漆時,普通軟木比硬木一般較厚一點,木紋本身反光好且紋理漂亮的應盡量突出。
5.裝飾:家具多配有浮雕雕花,多以民間故事、傳說人物、山水、花卉及各種吉祥圖案為主。
三、木雕工藝品
1.表現手法:圓雕、浮雕和透雕三種基本表現手法
2.題材:一是以人物、山水、亭臺樓閣類;二是以動物花鳥魚蟲類;三是以傳統吉祥瑞獸類等為主要內容。
主要集中在戲曲人物、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文學故事、山水名勝、動物花木等。
3.工序:選料——處理表皮——繪圖——雕刻幾大步驟。雕刻里有可細分為多重步驟。
4.裝飾:圓雕通過配景、造型、木紋等裝飾主體。浮雕工藝適合表現戲曲人物、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內容,其題材豐富、圖案多變、造型生動活潑。神話人物會采用夸張服裝進行創作,看上去氛圍活躍、神氣俱足?;B動物類多以動態表現形式,其雕刻刀路流暢簡約,物體肌理多以點綴化處理。形象生動簡約。
四、巴渝傳統木作技藝的獨特價值
巴渝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思想,塑造了巴渝傳統木作技藝獨有的特點。巴渝地處四川盆地東南部,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多山地、丘陵,地勢起伏較大。當地的“巴”文化孕育出的信仰、審美、自然觀念影響著木作技藝的表現。(1)巴渝木作技藝與裝飾藝術實現了技術與藝術的共生。巴渝地區傳統木作技術與裝飾藝術往往相互交融、難分難解,結構本身即體現出其裝飾性,而藝術處理又強化了主體的技藝表達。(2)通過“以刀代筆”,追求雕琢美與材質美的統一。巴渝傳統木作雕刻的運刀,講究轉折、頓挫、凹凸、起伏變化,追求的是生動自然以充分體現木雕的材質美,同時展現刀法技藝的雕琢美。這更像是傳統文人書畫家強調的筆法,實現了以刀代筆。(3)木作技藝服務于地方性文化訴求。技藝之上遵從當地文化的指導,所以技術具有當地文化的尺度。如雕刻圖案裝飾中會呈現出當地人的知識體系(吉祥喜慶、逢兇化吉、求吉祈福、驅邪避災、倫理道德、教化風尚、孝悌忠信等)。
巴渝傳統木作技藝作為當地人們歷史文化活態見證,對認識地方獨特文化、開展木作技藝研究、促進社會發展具有深刻的價值。在科技日新月異、文化交流趨同國際化的今天,巴渝傳統木作技藝是極寶貴而又脆弱存在的“財富”。
五、巴渝傳統木作技藝的傳續現狀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巴渝傳統木作技藝的存續面臨嚴峻考驗。首先,“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的危機正在上演,居住方式已經改變,傳統的木結構建筑基本被現代鋼筋混凝土建筑取代;同時,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更新,以標準化機器大生產的現代家具迅速更迭傳統的手工木作家具,而且這一趨勢不可阻擋,只有少量的高端訂制家具還會用到傳統木作技藝,傳統木結構建筑技藝面臨無用武之地而消失;其次,巴渝傳統木作技藝真正走在人亡藝絕的嚴峻形勢;其中,傳統木結構建筑技藝正處在后繼無人、技藝失傳的窘境;傳統木作家具技藝在少量的高端家具定制領域得到傳承,但傳承方式脆弱;更多的傳統木作技藝慢慢移植在藝術品雕刻上,像以金絲楠木、黃楊木材質的雕刻在巴渝地區呈現出較好的發展面貌。最后,木作文物易腐化、難保管,目前整個保護還處在粗放式的階段,保護困難重重。綜上,巴渝傳統木作技藝面臨瀕危困境,亟待加強保護。
六、以數據庫為載體的數字化保護方案
在對巴渝傳統木作技藝的田野調查基礎上,結合相關文獻的搜集與整理,下一步的重點工作就是對其進行數字化保護的路徑和手段進行考究。在眾多數字化保護的手段選擇上,建立數據庫是一種能很好解決木作技藝傳承的好手段。
共享數據庫
數據庫指的是以一定方式儲存在一起、能為多個用戶共享、具有盡可能小的冗余度的特點。它是與應用程序彼此獨立的數據集合。在經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關的數據放進這樣的“倉庫”,并根據管理的需要進行相應的處理。簡單來說,可將其類比為電子化的文件柜——存儲電子文件的處所,用戶可以對文件中的數據進行新增、截取、更新、刪除等操作。
在對巴渝傳統木作技藝的數字化保護過程中,數據庫的建設尤為重要,因為數據庫里不僅可以集合相關文字、音頻、圖片、視頻以及動畫等等內容,實現對數據的保存,而且通過線上的資源共享,實現了數據的有效利用,達到了遺產傳承的初衷。
數據庫的基本類型
數據庫通常分為層次式數據庫、網絡式數據庫和關系式數據庫三種。而不同的數據庫是按不同的數據結構來聯系和組織的。
層次模式是使用以記錄類型為結點的有序樹或森林結構的數據模型。
網絡數據庫是指把數據庫技術引入到計算機網絡系統中,借助于網絡技術將存儲于數據庫中的大量信息及時發布出去。
關系數據庫是采用關系模型作為數據組織方式的數據庫。關系數據庫的特點在于它將每個具有相同屬性的數據獨立地存儲在一個表中。
根據三種不同模式數據庫(如表1-1)的對比分析可以發現,不存在一種包含所有優點的數據庫模型,每一種都具備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我們在選擇時,應該考慮到自身的技術儲備和現實需求,然后比照三種模式的特點,選擇一種適合的模式。
巴渝傳統木作技藝數據庫需要實現多重訴求,但數據庫應該體現以下特征:實現數據的共享、數據實現集中控制、減少數據的冗余度、確保安全性和可靠性、數據的獨立性以及故障恢復功能。
實現數據共享
數據的保存與共享是數據庫的首要目的,數據共享包含所有用戶可同時存取數據庫中的數據,也包括用戶可以用各種方式通過接口使用數據庫,并提供數據共享。數據庫主要包含巴渝傳統木作技藝的相關文字文件庫、圖形文件庫、視頻文件庫等。數據庫應該匯集巴渝傳統木作技藝的相關文獻資料,包括研究著作和研究論文索引,進行統一整理并上傳分享,做到實時更新。對巴渝傳統木作技藝的工藝,需要繪制工藝圖解手冊,把重要的步驟和關鍵的環節進行分解繪制,并注明技藝要領。對于建筑等大型而復雜的技藝,需要把營建的工藝細節進行繪制,解剖每一個營建工藝,呈現出清晰可視化圖像。同時,數據庫也要有木作技藝傳承人的訪談以及他們制作流程的影像,保留住最真實的活態的技藝流程,供線上查閱瀏覽。對傳統木作技藝背后的民俗文化,也需要通過手段進行匯編入庫,如整理村落民居建造風水庫、營建儀式庫等。在新媒體發展迅猛的今天,數據庫中也需擴充關于巴渝傳統木作技藝的動漫和動畫,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這些傳統技藝,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制作相關游戲,在線上讓觀者參與營建之中,在制作過程中慢慢闖關升級,獲得傳統工藝文化帶來的樂趣。
減少數據的冗余度
同文件系統相比,由于數據庫實現了數據共享,從而避免了用戶各自建立應用文件。減少了大量重復數據,減少了數據冗余,維護了數據的一致性。安全共享的數據庫為用戶解決了自己存儲的煩擾。
數據的獨立性
數據的獨立性包括邏輯獨立性(數據庫中數據庫的邏輯結構和應用程序相互獨立)和物理獨立性(數據物理結構的變化不影響數據的邏輯結構)。在大量數據導入數據庫之前,需要進行嚴密的邏輯歸類,避免重復和結構的松散等現象,在數據庫的搭建時就把獨立性能夠體現出來。
數據實現集中控制
文件管理方式中,數據處于一種分散的狀態,不同的用戶或同一用戶在不同處理中,其文件之間毫無關系。利用數據庫可對數據進行集中控制和管理,并通過數據模型表示各種數據的組織以及數據間的聯系。
安全性和可靠性
①安全性控制:以防止數據丟失、錯誤更新和越權使用;②完整性控制:保證數據的正確性、有效性和相容性;③并發控制:使在同一時間周期內,允許對數據實現多路存取,又能防止用戶之間的不正常交互作用。
故障恢復
由數據庫管理系統提供一套方法,可及時發現故障和修復故障,從而防止數據被破壞。數據庫系統能盡快恢復數據庫系統運行時出現的故障,可能是物理上或是邏輯上的錯誤。
本文基于田野調查的基礎上,介紹了巴渝傳統木作技藝的歷史、類別、價值和傳續現狀。為應對信息技術快速迭代發展的時代,如何運用數字化保護手段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的活力正是文章的關注點。文章提出了以數據庫為載體的數字化保護方案,探討不同類型數據庫的特點和功能,最終能夠實現圍繞巴渝傳統木作技藝的各類數據分門別類、得到安全保存、實現互動共享、達到傳承永續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潘云鶴.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技術與應用[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132-143
[2]李欣.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路向.科學出版社.2011.21-56
[3]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6.
項目基金:本文系重慶市教委科學技術項目“基于眾創空間平臺的三峽庫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課題號:KJ1745479)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況賀,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 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