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輔導員是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思政觀念的“政治領路人”,是啟發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力量。要想從根本意義上,完善高校輔導員隊伍結構,首要任務是提高輔導員職業能力、升華輔導員職業素養。班杜拉認為個體效能感,是構建個體成敗、心理狀態、社會評價的主要元素。基于該理論可看出,個體對自我能力的信念,與個體職業能力息息相關。為此,本文主要以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論為探究視角,針對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能力建設展開一系列分析,以期推動我國高校政治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貢獻微薄之力。
【關鍵詞】自我效能理論;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培養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不斷變革,社會各界對輔導員隊伍的建設愈加重視與關注。逐漸縱觀當前高校輔導員的工作現狀,部分輔導員存在業倦怠、成就感匱乏、社會認同感偏弱等負面心理,如此極不利于高校輔導員的隊伍建設,甚至還會影響輔導員的個人發展[1]。針對這一現象,高校應深入剖析輔導員出現問題的原因,有機整合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以此為切入點,深入開展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培養工作,以此激發輔導員的自我效能信念,升華高校的整體教師隊伍素養。
一、自我效能理論的基本概述
班杜拉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他于20世紀70年代在著作《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中,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論。班杜拉對自我效能理論的定義是:個體在利用自身所具備的技能,去完成某項任務時,所進行的判斷與推測,以此而產生的自信程度。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中表示:個體的社會評價、心理狀態、成敗經驗等諸多元素,均會對自我效能感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這些元素也是構建自我效能的基礎。班杜拉在提出自我效能理論時認為,該理論是與個體活動行為,緊密相連的主體性元素,個體在做出反應、認知、選擇等行為時,也是激發自我效能的過程。經過其他學者的大量實驗證明,自我效能理論對塑造個體做事風格、建立自我意識、激發自我潛能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意義。
二、基于自我效能理論視域下,發展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的重要意義
(一)引導輔導員堅定職業信念
激發高校輔導員的自我效能感,能幫助輔導員堅定積極、向上的職業信念,使高校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能更加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為學生管理工作崗位創造的社會價值,以此強化高校輔導員對學生管理工作的認同感,使輔導員在開展日常相關工作時,能夠更加忠誠自己的崗位,以此體驗、收獲職業榮譽感[2]。與此同時,良好的自我效能感,還能緩解高校輔導員存在的“角色缺失”負面心理,降低輔導員因繁瑣的工作,而出現的職業倦怠感,進而使輔導員形成較為穩定的工作情緒與狀態。
(二)引導輔導員積極應對困惑
隨著《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等相關指導性文件的貫徹落實,教育部門對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標準。但是,經過長期的實踐發現,高校輔導員依舊面對著不穩定、繁雜、瑣碎的工作內容,致使輔導員長期處在“應接不暇”的工作狀態。這樣一來,極易使部分高校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產生工作熱情偏低、工作質量不高等不良現象。鑒于此,高校應重點關注輔導員的自我效能養成,通過積極正確的引導,幫助輔導員養成正確的心理建設。如此一來,高校輔導員處理工作困境時,便能有效緩解工作緊迫感、降低工作焦慮。除此之外,高校輔導員擁有積極的自我效能感,還能提高工作自信心,以便于在面對實際問題時,可及時緩解恐懼心理,進而積極面對工作、面對困難,為了更好的實現工作目標而付出努力。
(三)引導輔導員收獲職業成就
目前,最常見的高校輔導員負面工作問題,是由于繁瑣的學生管理工作,而產生的職業倦怠、工作焦慮、工作熱情匱乏。而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論是一種主體性元素,激發高校輔導員的自我效能感,能夠使輔導員在做出行為時,有效改善其行為預期與認知結構。其次,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能啟發高校輔導員深刻理解到,學生管理工作對我國社會發展的促進意義,是培養社會主義可用人才的關鍵途徑。如此一來,不僅能堅定高校輔導員對學生管理工作的職業信念,同時還能提高輔導員的工作耐性,使輔導員在面對工作、面對學生時,能充分展現自身的人格魅力。另外,高校輔導員在自我效能感的驅動下,能及時體驗工作帶來的成就感,以此使輔導員明確自身的社會價值,夯實高校輔導員的職業理想。
(四)引導輔導員提高積極能量
網絡、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并逐漸成為了當前時代,最主要、最常用的信息獲取手段。基于當前形勢下,高校輔導員不僅要具備敏銳的政治判斷力,同時還要擁有正確的信息辨別力。在此基礎上,有效整合馬克思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思想,通過科學、正確的引導,幫助的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以此為我國社會主義接班人打下穩定的人才根基[3]。激發高校輔導員自我效能感,可有效強化輔導員的媒介管理能力,確保輔導員的學生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順利開展。除此之外,媒介管理能力的提高,能使高校輔導員更好的應對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
三、基于自我效能理論視域下,發展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方法途徑
(一)提高輔導員成就感受,激發輔導員內在動力
自我效能感產生的主要形式,是個體與外界環境的交互過程,是個體在外界環境中產生的相關經驗。在此過程中,個體會激發正面與反面兩種自我效能感。這是因為個體在外界環境中,即可能產生成功體驗,也可能產生失敗體驗。鑒于此,高校在開展輔導員職業能力培養工作時,可充分借鑒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論。第一,高校應深入剖析輔導員的工作實際情況,科學界定輔導員的工作性質,以此探究輔導員工作成就感的本質內涵,在此基礎上,為輔導員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提供獲取成功的有利條件。第二,高校可有機整合新技術、新方法,與輔導員進行有效溝通,及時反饋輔導員的工作表現。在反饋過程中,高校應重點關注年輕輔導員的工作成績,深度挖掘他們的細微成長,以此對年輕輔導員的貢獻做出肯定,使年輕輔導員及時收獲成功的體驗。第三,高校應對輔導員定期開展教育培訓,通過更新輔導員的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技能,使輔導員在學生與同事面前,樹立一定的威望。
(二)樹立輔導員榜樣模范,強化輔導員外在動力
基于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論視域下,個體自我效能感的水平與他人的間接經驗,有十分密切的聯系。簡單來講,當高校輔導員看到與自身能力相當的同事,在工作中收獲成功體驗后,便會有效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鑒于此,高校應積極爭取地方主管部門的政治支持,定期開展高校輔導員評優工作,針對工作表現突出的高校輔導員,給予物質與精神層面的獎勵,如晉升職稱、提高職務、完善福利待遇等等。其次,高校可開設輔導員示范崗位,借助示范的帶頭作用,引導輔導員充分借鑒“示范輔導員”的工作模式與工作策略,以此解決自身在開展學生管理工作時,所產生的問題與困境。最后,高校領導層應時刻觀察年輕輔導員的學生管理工作,幫助年輕輔導員充分明確自身的職業發展,激發年輕輔導員的發展動力,以此提高年輕輔導員的職業能力。
(三)規劃輔導員職業目標,堅定輔導員目標動力
基于自我效能理論視域下,培養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的關鍵,是引導輔導員認真規劃職業發展目標,精準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錨”,以此提高高校輔導員的職業穩定性。只要使輔導員將學生管理工作,視為自己終生的事業,才能通過自我效能的有效輔助,升華輔導員的職業能力。第一,高校應幫助輔導員將職業發展目標,精細的劃分為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通好短期目標,激發輔導員建立正面的自我效能感,并為長期目標的人實現鋪設道路;通過長期目標,奠定輔導員的職業發展核心競爭力。在此過程中,高校應及時向輔導員給予客觀的評價。除此之外,高校應引導輔導員在發展職業能力時,要確保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能夠彼此滲透,通過職業目標的有效整合,使輔導員建立長效的自我效能感。
(四)營造多元化培養模式,升華輔導員職業能力
為了幫助高校輔導員能夠保持長效的自我效能感,高校應采取多元化的指導措施。第一,高校可采取輪崗、培訓等管理辦法,利用適當的外部強化手段,激發高校輔導員的自我效能感,以便于輔導員能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開展日常學生管理工作[4]。第二,高校領導層應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時刻關懷高校輔導員的工作與生活,掌握輔導員的心理變化,從關懷的角度,滿足輔導員的合理需求。第三,高校應為輔導員營造融洽、和諧的工作氛圍,使輔導員在瑣碎、龐雜的工作狀態中,感受到高校的關懷與認可,以此長久、良好的職業心態。如此一來,才能從本質意義上,提高高校輔導員的自我效能感,緩解輔導員的工作壓力,為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做出保障,最終實現職業能力的提高與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要想認真完善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培養工作,就應為輔導員隊伍提供良好的互動交流平臺、打造堅實的輔導員成長共同體,充分激發輔導員自身的潛在力量,以此激發輔導員的自我效能,通過輔導員自身的力量,強化輔導員的職業能力。與此同時,高校應重點關注年輕輔導員的指導工作,幫助年輕輔導員快速成長,以便于更好的為高校、為學生、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筆者相信,經過廣大相關同仁的共同努力,定會助力我國高校教育事業在國際視野中,逐漸占據有利局勢。
參考文獻:
[1]馬春影.職業自我效能理論下高校輔導員的發展路徑[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8,10(05):37-40.
[2]王芳.自我效能感理論視域下輔導員主觀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J].福建茶葉,2019, v.41;No.210(06):98-99.
[3]王昂,周云崗.高校初級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策略--基于十九大精神的"五維一體"模型構建[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5):8-12.
[4]溫義媛.從工作重塑視角探究高校輔導員身份認同的路徑[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8,039(004):128-132.
作者簡介:許鳳盼,1980年6月,女、壯族,廣西德保、學士學位、專任教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或主要從事工作:數學與應用數學。
項目課題: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培養機制研究”(桂黨高工宣【2012]53號2012LSZ055)。
(百色職業學院 廣西百色 5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