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印
【摘要】數學是一門實踐性、思維性、邏輯性很強的綜合性、基礎性學科,其以基本的數學思想與方法為導向,借助具體概念、公式、定律等就其予以滲透、融合、遷移,以實現對學生認知能力、思想觀念、情感態度的塑造。自進入初中階段開始,隨著數學難度增加、內容增多,很多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一定的倦怠與恐慌,其不論在意識還是態度上,均表現出應對乏力、無所適從、疲于應付等現狀。而數學活動課的開展,則可以切實改變這一不利現狀,且可以為初中數學教學高質量、深層次推進提供保證。進而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的過程中獲得思想認識與認知定位的切實轉變,以達到全面拓寬教學范疇、切實豐富育人內涵、充分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同時,在數學活動課的驅使與引領下,學生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實踐能力也會得到充分開掘,初中數學的生命力、感染力、影響力也會得到全面釋放,更利于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塑造與發展需要的滿足。由此可見,將數學活動課引入初中數學教學領域,已成為新時代、新課改下促進學生認知發展的最好途徑與必然選擇,且必將誘發初中數學育人導向、教學方式、教育途徑的革命。
【關鍵詞】初中數學;活動課;感染力;針對性;創造性
全新《初中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則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與基本途徑。其從全新視角與更高站位出發,深度詮釋了數學活動課的教育功能與育人價值,也進一步說明了數學活動課開展的現實意義。因此,教師在設計、組織、開展數學活動課時,應始終本著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領的原則,將問題作為載體,使活動成為輔助,以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實踐操作能力提升、數學綜合素養培育為目標,來構建活動課。將一些具有實踐性、探究性、體驗性、發散性的素材、資源、工具等引入活動領域,促使學生在“數學+活動”的模式下積極思考、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借助操作性活動來發展自身動手能力,依托觀念性活動來提升自身動腦意識,獲得觀察、猜想、推導、論證、歸類、整合等基本數學思想方法的內化。切實改變數學學習中長期存在的“一聽就懂、一做就錯、一過就忘”的不良現狀,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認知需要的滿足與核心素養的塑造。
一、在寓教于樂中設置趣味活動,增強初中數學活動課的感染力
培養學生數學興趣,讓學生在玩、做、試中感知數學之魅力,獲得思想認識、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的轉變,是初中數學活動課的基本育人導向。而趣味性活動的設計與開展,則切實契合了這一教育目標,也必將全面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實踐的主動性,使初中數學活動課的感染力、生命力得以充分釋放。因此,教師應以靈活選用游戲、競賽等活動為載體,并將其深度融合至活動課領域,切實增強活動的趣味性與生動性,讓學生在濃厚興趣的激發下萌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欲望,獲得認知能力的提升與發展。例如,在完成“二次根式”教學后,教師可以引入“快算24”活動,讓學生以撲克牌為工具,開展數學游戲。具體規則是:4人一組,每組一副撲克牌,抽取其中的大王、小王,并對剩余的52張牌進行混合,每人隨機抽取4張牌,所抽到的紅色代表正數、黑色代表負數,可以隨便使用加、減、乘、除、乘方、開方等運算符合開展計算,最終結果等于24即可。限時12分鐘,看看那個小組的找到的算式最多。到達規定時間后,由教師和學生共同評判每一小組的表現,并讓找到算式數量最多的前8個小組將本組的算式在黑板逐個羅列展示。隨后,再開展第二輪游戲比賽,游戲規則不變,按照重點照顧后進學生的原則重新劃分小組,游戲時間調整為10分鐘,繼續開展“快算24”活動,并在游戲結束后對表現最好的前3個小組進行獎勵。讓學生在寓教于樂的活動課豐富體驗中獲得數學興趣的激發與潛能的開掘。
二、在合作實踐中引入探究活動,提升初中數學活動課的針對性
活動所獨具的實踐性、探究性特質,使得其對于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顯著且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以合作實踐為引領,加強對探究活動的構建,為每一位學生提供更多動手實踐、動腦思考的機會,讓學生在知行合一中獲得認知認知能力的提升與發展。例如,在完成“多邊形及其內角和”教學后,教師可以即時引入“動手拼圖,了解平面鑲嵌”活動。組織學生利用彩色折紙,剪出不同類型的多邊形,并分發給每個小組。每個小組隨機分發10張,所分發的圖形包括:(1)相同的正三角形、長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2)任意相同的三角形、四邊形;(3)正三角形、長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混合。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開展拼圖,在實踐中判別所拼接的圖形是否處于同一平面?活動完成后以小組為單位就自己的“拼圖”成果在黑板予以展示、分享,并交流本小組在“拼圖”過程中所總結的平面鑲嵌的規律。這一建立在“合作共贏”基礎上的實踐活動,從不同層面實現了對學生動手能力與數學思維的塑造,更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育。
三、在拓展延伸中滲透創新活動,確保初中數學活動課的創造性
不同數學活動課的構建,所蘊含的育人目標都存在一定差異。而正是這種差異的存在,則切實釋放了其魅力與價值。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其各方面能力、素質、意識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可以說,活動的結果是活動課的一部分,而在體驗、感知、創造的過程,更是初中數學活動課中應關注的重點。因此,教師在實施初中數學活動課時,應多融入一些創造性、創新性項目、資源、素材,就活動課的路徑、形式、手段予以延伸、拓展,鼓勵學生在開放式、發散性體驗中獲得認知需要的滿足。例如,在完成“軸對稱”教學后,教師可以即時構建“吹畫學對稱”活動,讓每一個學生拿出一張正方形白紙,對其對折后展開,并滴上不同顏色的水粉顏料,拿出吸管對準不同顏色的顏料朝不同方向吹氣,吹出自己喜歡的圖案、造型等,再次沿著折線重新對折后繼續展開,并觀察白紙上所呈現的圖形。此時,以個個精彩的圖案便躍然紙上,面對魅力的雪花、對稱的花瓶、點點的梅花等,學生的思維自然無限開闊,其對于“軸對稱”的理解自然更加深入,而這種成功與快樂的體驗,更加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
四、結論
總之,數學活動課的開展,為學生認知潛能的開掘與核心素養的培育創設了條件,提供了助力,使數學教與學的開展方式、手段、途徑更加豐富多彩、鮮活生動,且使諸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復雜的數學問題、深奧的數學理論顯得更為具體、直觀、形象,更利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認知需要的滿足。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學生動手機會的增多,很多思維、認知、理解層面的問題與困惑也會迎刃而解,學生的數學自信必將慢慢確立,數學活動課的育人功能自會切實凸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數學活動課并非所謂的手工課、游戲課、制作課。只有以明確的活動目標、科學的活動規劃、有效的活動指導為驅動,活動與數學的融合方可更為緊密,初中數學活動課的教育價值方可切實彰顯。因此,教師在構建初中數學活動課時,必須以學生實際為基礎,并結合具體數學知識與活動項目,就活動課的目標、方案、要求、策略等予以科學設計,切實提升其開展的針對性、實效性、發展性,從不同領域實現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素質、意識的培養,以切實提升初中數學活動課的效率與質量,為促使每一個孩子全面、充分、更好發展而助力鋪路。
參考文獻:
[1]紀建新.重視數學活動教學提升學生數學素養——初中數學“數學活動”教學淺思[J].教師,2019.34.
[2]李錢芳.初中數學活動課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的關鍵點[J].新智慧,2019.29.
[3]劉亞群.淺析初中數學活動教學[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26.
[4]周雷.立足數學課本,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2.
[5]海金蘭.淺談初中數學活動課教學[J].北極光,2016.12.
[6]顧麗.理解數學新課標實施教學有效性[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24.
[7]雷紅萍.淺談教育反思與成長[J].成功,2018.12.
(貴州省威寧縣岔河中學 55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