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朱志強
摘要:紅色文化,是改革歷史進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在中國文化軟實力中占據重要地位。將紅色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中,能夠促進思政教學深化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紅色文化;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
紅色文化呈現出多種形態,但本質上屬于馬克思主義、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結合體。注重紅色文化發展,可以鞏固黨的領導地位,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思政課程屬于意識形態教育,將紅色文化融入到思政教學課堂,可以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力,鑒定特色社會主義理念,因此需要深入探索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問題。
1、紅色文化與思政課程對接問題
1.1互聯網時代挑戰
當前,大學生群體以“00”后為主導,在現代科技發展下,該群體從小就接觸網絡,因此思想意識受到網絡的影響比較大?;ヂ摼W持續發展,改變了社會生產與生活,出現了多元文化、價值觀念,加劇受眾思考,但是對紅色文化的沖擊影響比較大。高校學生處于三觀建立重要時期,對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探索欲望較強,因此對歷史真實性存疑,內心抵觸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如何更好地融入紅色文化,已經成為重要影響因素。
1.2紅色文化的使用不足
長期以來,思政課程應用紅色文化資源,組織學生深入紅色景區參觀學習。然而此種教學模式,盡管可以使學生零距離接觸歷史文化,有效開展思政課程教育。然而此種方式僅適用于小班教學,無法應用到人數較多的教學中。當班級學生數量比較多時,由于受到實際條件限制影響,教師不能跟進班級教學,只能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教學。通過以往提交的影像資料可知,部分小組學生只是在景區外拍攝照明,之后找景區內部圖片進行加工處理,上交給教師。此種教學方式,無法宣傳和弘揚紅色文化。
2、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方式探析
2.1融入紅色文化因素
時代更替發展中,相應改變了學生的思想行為模式。在復雜國際環境下,如何持續保持紅色因素,傳承紅色文化,貼合學生紅色基因,將成為重點教育問題。不僅要貼合學生思想意識,還需要提升思政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歷史情景模擬方式,開展紅色文化教學。比如,大學生比較喜愛“穿越”主題小說、影視作品,并且容易將自身帶入到架空歷史中。在思政課程教學時,可以聯合該特點,采用歷史情景模擬方式,重現歷史事件,演繹歷史細節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度。教師羅列出課程中的重要歷史事件,由不同組學生抽取題目,按照歷史編寫演繹劇本,以小組為單位展示。采用情景模擬式教學,可以使所有學生參與到教育教學中,符合學生的自我展示心理。采用此種教學模式,使學生更加形象地認識紅色文化背景。
2.2聯合學習強國APP,傳承紅色文化
在“學習強國”APP中,包含大量宣傳紅色文化的因素,不僅包含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時政要聞,同時包含大量紅色故事、紅色歌曲等。由于課堂時間限制,教師無法為學生展示所有紅色元素,因此可以督促學生下載“學習強國”APP,將紅色因素作為日常學習的補充,同時也可以將“學習強國”學習納入到考核中。在思政課程教育中,應當關注歷史事件相關問題,比如抗日戰爭、紅軍長征等,教師可以提煉知識點,為學生布置課前預習任務,同時在“學習強國”APP上找尋資料,組織小組討論與學習。通過此種教學方式,可以充分發揮出“學習強國”APP的價值和作用,更好地融合紅色文化與思政課程。
2.3展示地方紅色文化,開展思政教學實踐
我國多數地區都充斥著紅色文化印跡,積累了豐厚的紅色文化。開展思政課程教育時,聯合地方紅色優勢,大力開展實踐教學,從根本上促進課程教學發展。比如延安地區,是紅色文化的重要集中地,蘊含豐富革命精神、歷史文化內涵,比如風光山麓革命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棗園革命舊址等。結合紅色資源開展實踐教學,轉變傳統參觀學習模式,可以指導學生聯合學習內容與資料,講解自己參觀紅色旅游景區的心得感受,闡述紅色旅游景區所傳達的革命精神。
2.4擴大紅色教育范圍,詮釋新紅色文化
盡管紅色文化形成于革命中,然而在新時代背景下,也應當促進紅色文化發展。比如科研人員創新研究、軍人保家衛國、消防員無私奉獻等,都屬于新時代紅色文化。采用新時代紅色資源,更加觸動大學生的內心。在建設紅色教育基地時,注重融合新紅色文化內容,使大學生了解到身邊正在發生的感人事跡,并非只接收到影視傳達等,而是要從背后推進紅色文化發展。
2.5注重考核模式改革,增加實踐比重
在思政課程教學中,注重學生學習效果評價,增加實踐教學考核比重。在原有考核模式上,圍繞愛國主題,組織學生參與紅歌傳唱、紅色家書誦讀等活動,將比賽成績納入到總考核成績中、思政課程考核成績,包括日常分、實踐分、期末考試分。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紅色文化活動,獲得優異成績后,可以添加到總體考核評分中。注重實踐分數比重傾斜,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可以加強思政課程教學效果。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注重融入紅色文化資源,建設紅色文化教育機制。通過紅色文化資源,能夠提升思政課程教學效果,同時確保學生掌握基本的紅色文化知識。在教學實踐中,不能僅依賴于口頭教育、影視教育,而是按照學生特點,建立長效化教學機制,針對性開展紅色文化教學,以此規范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并且將紅色文化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從根本上加強思政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朱光甲,程冬東,何瑾瑾.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踐探索——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08):39-40.
[2]代先祥,趙紅麗.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以淮南地區紅色文化為例[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0,28(18):110-112.
[3]許屹山,傅康.紅色影視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探微——以安徽省紅色文化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0(01):113-115.
[4]李洪俠,劉愛華,季洪輝.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踐探索——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8,35(06):133-137.
(江西省教改課題:黨的領導融入概論課教學的路徑研究——以萍鄉紅色文化資源為例,編號JXJG-19-65-5)
作者簡介:
1.張華(1983.1—)男,漢族,山東省濟南市, 輔導員,助教,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朱志強(1970.10—)男,漢族 ,江西省萍鄉市,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江西工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萍鄉 ?3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