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文學當中,現在和當代有密切的聯系,且具有一定階段性。中國文學的階段性體現在中國的興起。在中國整個文學史當中,文學制作的構建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而歷史賦予了當代文學和社會主義文學多種可能性。由于當代社會制度和文學自身的發展,當代文學和文學制度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關鍵內容。當代文學開展了文學批判活動,并建立了新的文學生產方式。
關鍵詞:中國當代文學;文學制度;文學發展
一、反對價值相對論和虛無主義
(1)文學秩序和文學價值當中有密切的聯系
文學、哲學和文學價值有時會互相不適應而,導致其中一方要做出相應調整。文學秩序的理性化和文學經驗之間會存在一定的矛盾,因為文學秩序的理性化無法包含所有的個人感受和體驗。在欣賞文學作品的過程當中,會產生一些文學批評,導致文學創作個性和豐富性會受到一些干擾。文學創作個性和豐富性是文學秩序的一個基礎,因此需要理性的規定和策劃,盡可能的幫助讀者感受文學所帶來的力量。中國當代文學經過漫長的歷史階段,經歷了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發展歷程,創造了新經驗。
(2)當代文學具有中國社會歷史的特性
中國當代文學不僅是一段新的歷史,更是一種新的價值觀確立[1]。社會主義文學在我國的發展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大成果,現階段社會主義文藝學在我國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當代文學擁有強烈的文學使命,與其他時期不同,當代文學具有中國社會歷史的特性。他理性和價值性并存。既統一又分數。而文學制度也影響著現階段的文學主流。并形成了一種常態化。也正因如此,現代文學具有相當的復雜性。
二、當代文學是新型文學
(一)社會主義文學是主要的路線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文學擁有鮮明的性質,社會主義文學是主要的路線。文學的社會化導致現階段建立起了一種新型的文學制度,這種新的制度既包括文學方向,也包括文學創作任務,更包括文學題材等級[2]。除此之外,還包括作家的文學活動以及作家的身份地位。為了確保當代文學的性質,應該建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制度,保證其具有合理性。眾所周知,當代文學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力量,相比較其他國家的中心機構而言。中國的文聯表面上帶有民間性,但實際上是外圍的。究其根本,他始終強調文學的創作水平,尊重創作規律,尊重勞動成果,并積極的表現生活方式,推動文學精品產生。當代文學有行政化的趨勢,作家們需要完成作家協會制定的任務,定期參與思想學習。專業作家就稿費收入也有工資待遇。以政治為中心的社會會對作家的日常生活和物資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當代作家曾經被劃分為干部,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他們待遇優厚,并激發了許多作家的創作熱情。
(二)文學成為文學事業
文學絕不僅僅是個人的職業,更是與國家意識形態有關的事業。現階段的文學刊物與時代的關系更加復雜,運作方式也具有多樣性,總體來說,文學刊物受制于環境的發展,也在不斷調整。現階段面臨著很大的困難。文學政策是國家政權對文學提出的基本要求,屬于意識形態的內容。當代文學和當代作家思想改造和生活體驗必須要遵循基本要求。現在文學政策的制定從基礎到根本是以國家權力為中心,環環相扣。文學反映規范的意識形態。由此帶來了一場場的文化運動,對文學創作有很大程度的激勵作用,但是也存在部分負面影響。
三、文學具有制約作用
(一)人的存在是制度的前提
制度是服務于人的,但是也對人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人是主體,也是工具。文學藝術一直是思想斗爭的重要場地[3]。當代文學和思想斗爭有密切的關聯,不同的文學思想會成為不同的階級思想。每次有生產關系有變革的時候,這種斗爭就會在文學當中體現出來。當代文學有的時候也包含文學批評。這種發生有一種必然性。文學批評會轉化成發展動力,清除前進道路上的障礙。但是這也會讓部分作家覺得,無論寫什么都會被批判。因此,現在都很難找到一個真正的文學批評家。
(2)在制度里存在想價值而生存
文學追求和文學價值之間存在著沖突,也存在著矛盾,當代文學貢獻了社會存在的高度統一,有貢獻了文學生產的機制,文學成為某種思想的容器。但是文學制度和文學意義之間有一些矛盾存在,在理論上,文學制度受著理性設計和剛性約束,但實際上任何制度都有一定的合法性[4]。也有歷史限度。文學制度不可能。完全的正確。他面對的是文學經驗和文學現實。曾經有學者對文學庫制度表達過困惑,如何處理制度與思想之間的關系、如何取得研究方法上的有效性。現階段人們的思想和心理也難以逃脫制度的控制。但是某一些文學自以為與個性成為一體,關于自由與文學體制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特定的文學制度很少會表現真實,這是主題和制度之間的難題,這也是現在我們學生會面臨的困境。比如制度和作家之間存在的矛盾。一旦要評估這些力量的時候,會影響到對作家的產品。一個時代背景對文學會有很大影響。討論這些因素的時候,將其轉化為一個時代的規則,其成熟和空間也更加模糊。文學制度對文學有一定規約性。當代文學表現出一種單一性。文學的價值和批評的傾向似乎有一定的導向性。但是不得不說,文學制度里有部分作家仍然堅持了自身的個性,散發出了審美力量。有一些長篇小說是社會主義文學文化的產物,想重返文學創作繁榮,需要不斷為之努力,這是當代文學生產方式所必須追求的。文學斗爭是否能來帶來文學繁榮嗎,這并不是一定的。文學制度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方式,仍然需要有別于之前。既有不同之處,也不能失去它的趣味性[5]。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階段的文學制度已經不可能像古代文學那樣,純粹探討語言問題。從晚清到五四,中國文學實現了雙重變革。文學不斷的追隨現代化的腳步,將國家的建立和觀念的改變融入到了社會的各個層面。現階段的文學資源仍然有一些力量在逐漸擴大。現在文學制度可以成為中國文學的現代化標準,也可以看作一種過渡的橋梁。
參考文獻:
[1]孟繁華.當代文學史:重新構造的必要——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與變化”研討會上的發言[J].文藝爭鳴,2021(02):34-35.
[2]黃平.新時期文學的下限與當代文學的分期——“中國當代文學:發展與變化”研討會筆談[J].文藝爭鳴,2021(02):73-76.
[3]張濤,姜桂香.當代文學的新變與分期:“中國當代文學:發展與變化”研討會綜述[J].文藝爭鳴,2021(02):81-83.
[4]饒龍隼.中國文學制度研究的統合與拓境[J].社會科學文摘,2020(10):109-111.
[5]傅其林.新中國文學理論話語體系的制度性建構——基于《文學的基本原理》教材體系的討論[J].浙江社會科學,2020(01):119-131+159-160.
解旭波(1997.0624),男,漢,陜西渭南,中專學歷,軍需工程技術研究所,郵編100071,工作公務員
(軍需工程技術研究所 ?1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