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烈川
摘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山區小學生因為家庭、學校等多方面因素,很容易產生心理健康障礙。鑒于此,教師們要制定應對方法,根據方法,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山區小學生;心理健康;障礙;應對方法
經過調查表明,山區小學的學生存在心理健康障礙的概率,遠大于普通小學甚至城市小學。面對這種情況,山區小學教師需要著力研究班級學生,了解學生的家庭、成長環境和內心的真實想法,掌握學生身體和心理發展的需求。在了解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障礙后,通過理念和方式的創新,對相應的應對方式和策略進行制定。通過對學生的積極引導,幫助學生突破障礙,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從而積極健康的成長發展。
一、山區小學生的心理健康障礙
(一)自卑心理
多數山區里的學生父母都不在身邊,因為缺乏父母的關愛,其失去了家的溫暖,也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而,山區小學生存在的最普遍的心理問題就是過于自卑。同時,隨著父母外出務工時間的延長,更是會泛化和增加山區小學生的這種自卑體驗。因為自卑,學生們不善于和人溝通,沉默寡言。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不敢向他人請教;在生活中,遇到困難不敢向他人尋求幫助。久而久之,甚至有學生自暴自棄,喪失學習的信心,失去生活的積極性。部分學生還會因此患上抑郁癥等較為嚴重的心理疾病。此種情況,不僅抑制了學生的健康成長,還無法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
(二)普遍厭學
多數山區的小學生實際上并沒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行為習慣。因為家境的貧窮、自卑的心理等,對學習、生活都會失去興趣和樂趣,并逐漸的產生厭學心理。而在時間的流逝下,哪怕有教師和同學的幫助,也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喪失學習信心和興趣的學生,不樂于學習,最后學習效果就會不夠理想。也正是因為學習效果越來越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越來越低,更加厭惡學習。在此種惡性循環中,就造成了山區小學生心理健康障礙的增加。
(三)怨恨父母
親情關系永遠可以直接的影響到孩子的健康發展。原本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正是天真爛漫渴望父愛母愛的時候,很多時候遇到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問題,第一個想到的也是尋求父母的幫助。然而山區的小學生,因為生活貧窮,多數學生家長都選擇外出務工,以求給孩子更好的生活。這樣的決定,使得山區孩子大多數為留守兒童,缺失父母的關愛。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交流,會逐漸的使親子之間產生感情裂縫。部分孩子會拒絕甚至怨恨父母,有任何難題也不會再想著父母。這樣的思想,不利于學生的成長,甚至會讓學生在極端的思想下,走入成長誤區。
二、山區小學生心理健康障礙的應對方法
(一)充分利用心理教育資源,開展心理咨詢服務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僅憑教師就可以的,而是要在小學教育的各個環節都貫穿滲透進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方面,要充分的重視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立心理健康咨詢室。教師方面則可以利用一切平臺,開展心理問題疏導,如校園通訊和手機群聊等。當然,大山區中的學生因為條件的限制,多數沒有手機等設備。此時作為教師就要突破一切困難,充分的利用心理教育資源,開展心理咨詢服務。教師們要通過課后和學生的交流等,來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掌握學生的內在需求和渴望。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開展各類趣味性活動,每位學生都要參與進活動中。讓山區的學生通過活動,擺脫自卑。學校還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定期的邀請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由其開展心理咨詢講座,設計心理咨詢指導中心。為心理存在障礙的學生及時的排憂解難。同時,教師們還需要對小學生進行跟蹤輔導,了解學生接受心理咨詢指導后的情緒行為等。讓小學生們可以因此突破心理障礙,積極健康的成長。
(二)推崇精神文明建設,創設心理教育的有力環境
面對山區學生存在的普遍厭學的心理健康障礙,學校和教師們需要推崇精神文明建設,創設心理教育的有力環境。學校方面,需要注重校園環境的舒適程度,在學校的宣傳欄、教室的黑板報中宣傳心理健康理念,配合教師營造良好的班級風氣。教師們則需要一改以往重視學生成績的思想,將對學生成績的關注轉移到對學生本身思想心理的關注上。要遵循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建設文明教室。必要時需要聯合學校方面一起,對集體性的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組織開展,了解學生的特長,發揮學生的長處。通過對學生優勢的發揮,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此外,一個班級中必然有學習成績不同的學生,當教師無法深入學生內心時,教師就可以應用起“小老師制”,讓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去接觸成績差、心理存在障礙的學生。通過和此類學生的交流、給予此類學生幫助,來了解此類學生的真實想法,再將此類學生的實際情況反饋給教師。教師則需要針對性的制定教學和培養策略。以此在進一步的加強對學生的了解下,通過針對性的培養策略,實現對學生的排憂解難。
(三)實現家校聯動,優化家長教育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前面就說過,小學階段的學生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山區小學生之所以會出現一系列心理健康障礙,與父母的外出務工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此種情況下,山區的小學教師就要注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強和學生家長的聯系。在節假日期間,教師可以利用手機等設備,和家長聯系,了解學生實際的家庭情況。盡可能的游說學生家長在國慶節等放假時間長的假日期間以及暑假期間,回到孩子身邊,或者將孩子接過去。通過和孩子的重聚,進入孩子的內心,加強和孩子之間的感情聯系,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和渴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給孩子買一個智能手機,在周末用手機和孩子進行視頻交流,多多增進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在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之后,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通過創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和方式,幫助孩子突破障礙,構建良好的心理。讓孩子們逐漸的消除對父母的怨恨,從而健康成長。
結語
心理問題會影響學生的成長。在時代的發展中,教育部門也提出了教師要關注學生心理的要求。為此,相關教師需要深入了解學生,了解不同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障礙,并根據障礙,針對性的制定應對方法。讓學生們可以因此擺脫心理健康障礙,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賈克明. 小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 教書育人, 2020(13).
[2]金瑩. 當前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對策[J]. 我和寶貝, 2020, 010(001):79-80.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雷嶺鎮東新小學 ?廣東省汕頭市 ?5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