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 練雯雯
摘要:紅水河孕育了豐富燦爛民族文化,是廣西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沃土。在新媒體時代,以“銅鼓文化”為代表的文化遺產面臨著傳承、開發及宣傳等眾多“后非遺”時代亟待解決的問題,傳播媒介和路徑對于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播愈發重要,在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內涵的情況下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極探索新的傳播媒介和路徑,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播方式的優化與轉變,促進以“銅鼓文化”為代表紅水河流域民族文化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及有效傳承、開發,增強紅水河流域文化總體影響力,促進品牌的建構,助力文化振興。
關鍵詞:新媒體;紅水河;銅鼓文化;路徑;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對于國家的興旺、民族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通過“銅鼓文化”在新媒體時代下的傳播方式及影響力的研究,探尋提升傳播力及影響力的新路徑、新思路。
一、“銅鼓文化”的傳播元素
(一)音樂元素
銅鼓為全銅打造,一面為銅制鼓面,腰身內收,內部是中空且無底,依靠擊打銅制鼓面發聲,屬于體鳴樂器,距今已經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如今銅鼓成為廣西少數民族在重要節日、重大慶典及紅白喜事時候不可缺少的演奏樂器,都需要銅鼓的捧場,各地都會有規模不等的銅鼓演奏,如廣西壯族三月三、“螞拐”節等,紅水河流域,流傳、產生了眾多優質曲目。銅鼓有著自身獨特的音律規則,一般由“祭鼓調”、“祭祖調”等十二調構成,是在慶典、祭祀等儀式中使用的民族音樂。在演奏這些曲調的時候都是以銅鼓為主要樂器演奏,然后皮鼓、鑼等進行輔助演奏,由于銅鼓特殊的音色,所以曲調多為雄渾厚重,極具震撼力。
銅鼓獨特的曲調旋律和雄渾厚重的音色極具特色,具有很強的辨識度,成為銅鼓的一個重要的傳播元素,不僅可以通過充分利用這個重要的元素,結合當代的音律審美,在保存“銅鼓文化”精神內涵的情況下,促進銅鼓音樂元素的當代化運用,出現在當代音樂伴奏中,也可以獨當一面形成音樂,例如在2018年11月廣西東蘭縣小學用銅鼓演奏了《壯錦獻給毛主席》,2018年12月廣西東蘭縣小學用銅鼓演奏了《愛我中華》均在廣西衛視播出,取得了良好的反響。還以嘗試將音律視覺化簡單來說就是把音律圖譜分解為聲音和視覺等多層次結構,多維度板塊的結果,通過綜合多種信息傳播路徑,把單一的音律同時作用于多個感官,特別是視覺感官,增強受眾的感受力,通過提取,重構,增強藝術體驗和感受,更為全面的詮釋音律的魅力。
(二)紋飾元素
銅鼓的紋飾演變主要分為早期、成熟期、鼎盛期、衰弱期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自身獨特的審美特征和魅力。
早期銅鼓:春秋早期,生活在云南中部地區的濮人從炊具銅釜中獲取靈感,進而創造了銅鼓這一獨特的打擊樂器,進而產生了萬家壩型銅鼓,該時期的銅鼓花紋裝飾停留在初級階段,只是裝飾較為簡樸的花紋,但卻為后期銅鼓紋飾的演變發展埋下了伏筆。
成熟時期的銅鼓:戰國初期至東漢初期銅鼓的紋飾得到進一步美化,鑄造了精美絕倫的石寨山型銅鼓,裝飾團上出現了舞蹈、劃船、捕魚、祭祀、砍牛等寫實圖案。
鼎盛時期的銅鼓:即東漢至唐代,出現了冷水沖型銅鼓及體型碩大、幾何花紋豐富多彩的北流型、靈山型銅鼓,此時的紋飾高度幾何化和圖案化。
衰落時期的銅鼓:唐宋以后,銅鼓的禮器作用逐漸消弱,相應的花紋也趨向簡單化,逐漸成為民間的祭祀用具和樂器。此時的銅鼓廣泛吸收內地漢文化因素,形成清新活潑的裝飾藝術風格。[1]
銅鼓的紋飾是對現實生活的描述,反映了典型的地域性、民族性以及地方特色,如:迎客納福神漢鼓、喜慶鎮宅鼓、喜慶娛樂鼓等。銅鼓的獨特紋飾蘊藏著的文化和藝術價值,紋飾應用已經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目前廣西欽州市坭興陶茶壺雕刻銅鼓紋、蠟染銅鼓紋體驗館都是銅鼓紋飾的演變和沿用。但是“銅鼓文化”相關資料仍然未形成系統化的資料庫,也未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雖然在網站、公眾號等媒體平臺存在少量的“銅鼓文化”圖紋樣式裝飾,但是效果和影響力極為有限,不得不說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我們需要將資源進行收集、梳理、整合,為藝術方面的運用提供資料和學術支持。同時作為優秀的圖紋美術資源,應積極服務于實際,通過多途徑將“銅鼓文化”獨特魅力傳播出去,例如包裝設計、平面設計、網頁設計等,充分展現銅鼓紋飾的文化內涵和文化、藝術價值
二、紅水河流域銅鼓文化的傳播方式以及傳播現狀
“廣西壯族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現狀沒有進入全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階段,還停留在文字記錄、靜態圖片展示的階段。”[2]2006年隨著廣西壯族銅鼓習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銅鼓被愈發重視。在新媒體背景下,要走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錯誤認知,積極開拓出版物、電視等傳統的媒介之外新的傳播媒介,探索新的傳播路徑,提高新媒體的應用程度和比例,實現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傳播模式,增強傳播力和影響力,進而助力文化振興和鄉村文明建設。
(一)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紅水河流域銅鼓文化的傳播方式
目前的廣泛性傳播方式主要有:一,旅游系列工程項目的打造,如舉辦“東蘭國際銅鼓文化旅游節”等系列活動,并通過廣西新聞網、新浪網等網絡平臺和紙質媒介進行報道。二,組織國內外專家進行學術研究和研討,通過召開研討會形式發表研究論文、評論等,增強學術影響力。三,以銅鼓命名賽事,間接促進“銅鼓文化”的傳播,如“紅銅鼓”中國—東盟藝術教育成果展演活動等。四,地方高校的畢業設計、展演活動,如地方高校美術生在畢業設計中應用到銅鼓元素,在音樂表演中也用到銅鼓的音律,銅鼓元素應用于表演服裝等。五,銅鼓銷售、展示,如東蘭縣的“東蘭民間銅鼓收藏館”、“東蘭銅鼓制造廠”,不僅展示各類銅鼓并且對外銷售。另外,還有少量的自媒體平臺如抖音、微信公眾號等也進行了相關宣傳,但是影響力甚微。“銅鼓文化”作為優秀民族文化在快節奏現代生活,要充分利用好新媒體平臺,充分發掘新媒體傳播潛力,以適應當代審美語境,促進“銅鼓文化”傳播方式的多元化,以增強傳播力和影響力。
(二)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紅水河流域銅鼓文化的傳播現狀
對紅水河流域“銅鼓文化”媒體平臺及傳播方式的影響力進行了初步統計和數據分析,主要的統計方向是抖音、微信公眾號、相關網站等媒體平臺,以“銅鼓文化”相關文章、視頻的閱讀量、點贊量、評論量、轉發量為統計目標。
1.抖音平臺,目前以“銅鼓”為關鍵詞搜索用戶,只出現廣西銅鼓文化抖音號比較符合統計目標,但截止到2021年4月,該用戶共發布了3條視頻,粉絲154人,獲贊487個。以“銅鼓”為關鍵詞搜索視頻,雖然結果較多,但未形成系統化展示,內容包括了銅鼓文化介紹和表演等方面,且制作粗糙,內容良莠不齊,平均獲贊較低,極宣傳作用極為有限。
2.微信公眾號,目前微信里較為符合統計的有廣西銅鼓文化、秀美山水文化銅鼓等為數不多的相關公眾號,但廣西銅鼓文化公眾號中推送的較多信息是和銅鼓無關的商業廣告,秀美山水文化銅鼓公眾號里的內容也是極為混雜,與其公眾號介紹有較大出入,這些都極大損害了“銅鼓文化”的形象和體驗感。
3.文章方面,在各個網站和網絡平臺也有著不少關于“銅鼓文化”的文章,但是總體而言點擊量及關注度相對較低,例如2019年6月19日發表的專題為“基于廣西民族音樂素材創作的鋼琴曲《東蘭銅鼓舞》”直至今日閱讀量僅為17人;2020年9月1日發表的專題為“延續兩千年的東蘭銅鼓技藝,如今有了新玩兒法”閱讀量為882人,點贊數僅為1人;2020年9月25日發表的專題為“【央視視頻】東蘭音樂銅鼓讓千年銅鼓重發新聲”閱讀量僅為7人。但依托于柳州博物館的文章——2020年10月4日發表的專題為“【民族文化】駱越鼓韻——柳州博物館館藏銅鼓賞析”,閱讀量為74657人,點贊量為4799人,受到了較大的關注,值得我們深思。
3.視頻方面,網站和網絡平臺的視頻點擊量及關注度也相對較低,例如2020年1月2日發布的“敲銅鼓祈禱身體健康長命百歲”,瀏覽數為9人,無點贊,無評論;2020年1月13日發布的“銅鼓起到我們壯族人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瀏覽數僅有7人,無點贊數,無評論;2020年10月14日發布的“一鼓鳴定天下音”,父子接力,傳承壯族銅鼓文化閱讀量瀏覽數為119人,點贊量為1人,評論量為2人。2020年11月19日發表的“百靈視界】微現場 | 廣西河池市南丹縣白褲瑤敲銅鼓”瀏覽數為1776人,點贊量為52人。
根據統計數據來看,雖然像“【民族文化】駱越鼓韻——柳州博物館館藏銅鼓賞析”閱讀量和點贊量較大,但在調研過程中僅是個案,總體而言無論是平臺、文章、網站、視頻,傳播的范圍都較小,影響力極為有限,且不論是微信公眾號還是抖音號都存在著名不副實的情況,嚴重損害了“銅鼓文化”的品牌構建,目前而言“銅鼓文化”的傳播的空間維度是狹窄的,未形成系統有效的合力,這些都極大制約了“銅鼓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三、新媒體背景下紅水河流域銅鼓文化突破傳播困境的建議
(一)加強多元合作,促進科研轉化
1.加強校地合作
地方政府要持續關注本土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持續加強扶持力度,促進民族文化有效傳播,要進行校地合作,地方政府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力量,彌補自身不足,打造傳播品牌、文創產品等,例如河池學院建有桂西北紅水河流域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也設置有傳媒專業等。
高校也要主動加強與地方合作,發掘以“銅鼓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文化的內涵,主動把優秀民族文化引入課堂和教學,例如美術、音樂,可以通過與地方、高校合作將“銅鼓文化”融入到教學模塊,例如把“銅鼓文化”相關美術元素融入到生活之中,例如平面設計、環境設計、服裝設計,適應不同的受眾需求,持續增強“銅鼓文化”化的活力,也可以促進美術教育的多元化、內涵化發展,同時為“銅鼓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傳承、傳播提供人力儲備和技術支持。
2.加強基層教育美育
教育部《關于繼續開展<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的通知》里明要求展示內容應直接反映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取得的成果,要體現時代特征、校園特色等,可見國家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要想使“銅鼓文化”影響力持續提升,加強紅水河流域美育教育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把“銅鼓文化”等優秀民族文化和習俗納入基礎美育教育范疇,首先要打牢美育根基,民族文化的開發與保護是系統性工程,要保證傳承的系統性,首先就要打牢根基,例如開展銅鼓文化“進校園”活動,同時聯合民族文化商業機構開展公益性“民間銅鼓展示活動”,增強青少年群體的認同感,打牢傳承基礎,增強傳播根基。
3.加強科研成果轉化
目前以“劉三姐歌謠文化”為代表的紅水河流域民族文化強勢派占據了主要的媒體傳播流量,總體上呈現嚴重發展不均趨勢,需要對“銅鼓文化”等相對薄弱的環節加以扶持和建設,形成紅水河流域系統化開發模式。
依托地方高校這個有力的科研平臺,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對像“銅鼓文化”這樣的紅水河流域民俗文化進行有效的研究和保護,促進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科研不是目的,如果不能應用于實際,付諸于實踐,只能紙上談兵毫無益處,在這一點上特別是地方高校,要明確服務社會,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任務,增加橫向研究力度,并且及時把優秀科研成果轉化為區域經濟發展或者民族文化保護的內在動力,為區域發展建言獻策,為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播提供思路、建言獻策,提供有力支持。
(二)創新傳播內容和形式
“小眾化內容的大眾化傳播,對小眾化主題進行大眾化演繹,進而充分滿足受眾的
多元化、個性化審美需求。”[3]“銅鼓文化”要想在當代煥發新的活力,必須在保留“銅鼓文化”精神內涵的同時,與時俱進,使傳播平臺、主題、內容、路徑更加當代化,使傳統民族文化符合當代審美需求,保留小眾化特色魅力,迎合大眾化審美需求,擴大受眾群體,特別是吸引青年群體的喜愛,例如廣西民族特色微博,相關類型的短視頻直接通過網絡向瀏覽者展示壯族傳統繪畫藝術作品以及其他“銅鼓文化”產品,更直觀向外界宣傳壯族銅鼓文化的藝術性和觀賞性,提升了銅鼓的知名度。另外《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從B站的彈幕和網上的評價來看,廣大青年群體還是十分認可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播放時候并未引起太大的反響,但轉戰二次元聚集的B站的時候大火,口碑爆棚,點擊量百萬計,某瓣評分9.4,《我在故宮修文物》之所以可以取得成功,除了內容和拍攝手法有新意外,但它的傳播媒介前后對比卻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不同的傳播媒介和路徑取得了截然相反的。
“銅鼓文化”元素可以融入生活,進行相關的景觀及配套設施的建設,對公共設施及環境的打造,比如建筑、路牌、紅綠燈、宣傳欄、座椅等等,這些方面應用既能達到儲備傳播內容,也有利于“銅鼓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4]此外民間節日活動如“螞拐節”,關于銅鼓的音樂、舞蹈、詩詞、紋飾、以及傳承人的心聲等都可以作為傳播內容,傳播內容的多樣化,一方面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為新媒體時代下的“銅鼓文化”的傳播提供優質素材。
(三)建立優質的傳播媒介和平臺
“手機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為少數民族文化認同帶來機遇,手機媒介也成為超越其他傳統媒體的“第一媒體”,成為新的和主要的信息傳播介質和載體。”[5]通過前期調研不難發現,在抖音和微信平臺上存量的公眾號較少,且多為私人建立,良莠不齊,十分不利于“銅鼓文化”的正能量傳播,作為當今主要的傳播媒介和載體的失位、失聲必須引起重視,需要通過民間組織或者政府部門,例如文化館、博物館等建立專題的公眾號、抖音號等,確保傳播媒介的純粹性和權威性。在舉辦大型的節慶活動,如三月三歌圩節、銅鼓文化藝術節、學術會議的節點,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以及抖音、公眾號等自媒體媒介對相關節日、研討會的主題及文化的背景資料等進行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報道,手機打破了受眾被動接受的情況,主動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關注“銅鼓文化”。
結語
新媒體時代,傳播媒介和路徑對于民族文化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不能只停留在孤芳自賞的階段,我們需要積極研究各種傳播媒介、方式和路徑與民族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之前的關系,通過加強校地合作、研究成果轉化、建立優質的傳播媒介和平臺以及創新傳播內容和形式等多路徑,促進“銅鼓文化”在“后非遺”時代煥發新的光彩,充分滿足當代多元化文化、審美需求,有效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播和認同。
參考文獻:
[1] 黃軍,石蕓禎.銅鼓紋飾藝術的流變與現代設計再現[J].社會科學家,2018(03):156-160.
[2] 梁嘉,趙顏,王慶.壯族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播路徑新探[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7(01):105-109.
[3] 秦瑩瑩.提升民族文化傳播力與影響力的路徑——以“國樂大典”為例[J].傳媒,2019(02):70-71.
[4] 金旭明,徐沛文,嚴世華,吳雋潔.壯族銅鼓元素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設計藝術研究,2018,8(03):80-83+89.
[5]江凌,嚴雯嘉.以文化展演踐行少數民族青年文化自覺——以涼山“懸崖村”彝族青年手機直播及短視頻為例[J].傳媒,2020(01):55-58.
作者簡介:黃穎(1998.12~),女,壯族,廣西河池人,河池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2018級漢語言文學本科生,專業:漢語言文學。練雯雯(1999.4~),女,漢族,廣西柳州人,河池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2018級漢語言文學本科生,專業:漢語言文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銅鼓文化傳播方式及影響力研究——以紅水河流域為例》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2010605026)。
(河池學院 ?廣西河池 ?54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