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秋萍
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癥候,多因消化道的炎癥、潰瘍、腫瘤、血管病變、機械性損傷等引起,也有因鄰近器官的病變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所致,嚴重時可迅速導致病人休克。在積極搶救治療的同時,護理對此類疾病的康復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評估預判。消化道疾病患者突然出現頭暈、惡心、嘔吐、乏力、上腹部疼痛的突然減輕或消失、四肢濕冷等情況時常提示消化道出血的前兆。患者突然出現嘔血,解鮮血便或者是黑便,或者是柏油一樣的大便,同時伴有心慌,出冷汗,甚至暈厥等循環系統的表現。若屬于胃部或十二指腸發生出血,患者胃部將感受到灼熱感,并出現嘔血與便血現象,對患者嘔吐物進行檢查,可發現嘔吐物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若屬于門靜脈高壓癥出血,患者將明顯感受到胸骨區域具有灼燒感,且極有可能出現大量嘔血的現象。多數患者嘔出的血液色澤鮮紅,且含有一定程度的血塊。此外,若患者出血區域處于幽門以上,大多數表現出嘔血現象;若患者出血區域處于幽門以下,則表現出便血現象。
出血護理。在發現患者存在消化道嘔血與便血現象時,護理人員應立即與醫生取得聯系,并對急救用品與藥物進行準備,以此為輸血工作順利開展奠定基礎。在患者出現急性出血現象的情況下,應確保其保持靜臥狀態,頭偏向一側,及時清除口腔內異物,避免在嘔血過程中出現誤吸而發生窒息。在護理工作中,為提高護理質量,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嘔血、便血特征進行深入分析,并對患者實際嘔血與便血量進行詳細記錄,供醫生準確判斷,以便采取科學、合理的治療措施。(一)若護理人員發現患者存在乏力、頭暈的現象,且出血量大于400ml,應每隔30分鐘對患者進行一次血壓脈搏測量,并詳細記錄,以供后續參考;(二)對于患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其病情具有極強的反復性,因此在患者停止出血后,應進行持續關注,避免患者再次出血。此外,若經過觀察后發現患者仍存在頭暈、煩躁以及莫名口渴等現象,提示患者有再出血的可能,護理人員應立即通知醫生,做好進一步處理;(三)護理人員應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進而為患者身心健康提供保障。對血容量進行補充的過程中,應進行生命體征監測,若護理人員發現患者脈搏高于120次/分,尿量每小時少于20ml且心肺功能表現良好,遵醫囑每小時可為患者補液1000ml,每小時輸全血300ml。在治療過程中,應降低輸血與補液速度,避免患者出現肺水腫以及心力衰竭等并發癥,從而導致再出血現象的發生;(四)嚴格遵循醫囑對止血劑進行科學利用。在對患者使用止血藥物后,應緊密關注患者病情進展,充分掌握治療效果;(五)采取冰鹽水胃內降溫止血措施的過程中,應對鹽水量進行嚴格把控,并遵照醫囑添加去甲腎上腺素,使胃粘膜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以達到止血的目的;(六)若給予患者三腔管氣囊壓迫止血,應隨時注意觀察胃液顏色,從而進一步判斷出血情況,同時要注意口腔護理以及防止咽部分泌物誤吸;(七)經過治療后,若患者未得到明顯改善,醫生對其進行手術治療,在手術前,護理人員應協助患者做好術前準備,促使患者對手術治療形成正確認知,并增強醫患之間的信任,從而形成良好的治療信心。
飲食指導。禁食措施在消化道嘔血與便血護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對治療效果與護理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在護理過程中,應對其進行禁食。此外,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病情的進展情況給予流食,保障其基本營養需求。
心理干預。考慮到患者在出現該種現象時極易產生負面情緒,致使血管出現擴張現象,導致病情加重,從而對患者健康產生影響,故而護理人員應根據病人的心理狀態,給與關心、安慰,促使患者消除負面情緒,認真對待疾病,積極配合治療。在必要情況下,護理人員可遵照醫囑為患者注射鎮靜劑,促使其情緒保持穩定。
預防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應確保自身每日能夠攝入足量的蔬菜以及新鮮水果,并根據實際情況適當食用魚肉;刺激性食物極有可能對消化道產生影響,因此應盡可能減少此類食物的攝入量,降低消化道疾病的發生率,進而避免自身出現消化道嘔血及便血現象;嚴禁食用未完全煮熟的肉類或蔬菜;對個人衛生給予重視,避免與他人共同使用餐具;勞逸結合,適當鍛煉身體,保持樂觀情緒,提高免疫功能和增強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