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姝 楊濤
摘要:當前,媒體融合的速度逐漸加快,為了主動適應新聞輿論工作前進的方向,需要加快融媒體人才隊伍建設,而高校作為直接向社會提供優質媒體人才的重要場所,更應該主動承擔起培養融媒體人才的任務,積極調整當前融媒體教育的路徑,在日常的媒體人才隊伍建設中與傳媒領域建立密切的聯系,做到行業融合理念與高校融媒體教育理念相結合,共同培養出綜合素養極高的融媒體人才,為社會傳媒行業的縱深發展發揮力量。
關鍵詞:高校;融媒體人才;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3-0234-02
一、引言
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逐步發展,媒體融合已成為媒體發展的新態勢。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逐漸成為國家各方面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高校為了提高自身融媒體人才建設的能力,為國家和媒體行業的發展助力,在高校范圍內構建了以高校為中心的多樣化融媒體中心,對校園內的新聞宣傳平臺進行整合,積極與業界聯系,力求建立具有特色和時代性特征的校園融媒體平臺[1]。但由于融媒體的發展趨勢還在逐步加深,絕大多數高校對于融媒體的發展路徑和發展趨勢還不夠了解,在具體的人才隊伍建設實踐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研究高校融媒體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路與方法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二、相關概念闡述
(一)融媒體人才隊伍的概念
融媒體人才隊伍的定義主要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狹義方面主要是指與當前融媒體發展相適應的媒體人才組成的具有專業性的隊伍,這類人才的工作任務伴隨著融媒體發展的態勢和方向而改變。而廣義方面則指一切與融媒體相關的人員,既包括當前正在從事融媒體工作的人員,也包括即將或者將要從事融媒體相關工作的人員。相對來說,前者認為的融媒體人才隊伍主要將范圍局限在融媒體工作人員所成立的隊伍上,而后者將范圍進一步擴大,還包括有意向或者正在學習相關知識的人才[2]。結合本文主要研究的內容,更傾向于同意后者的觀點,融媒體人才隊伍不僅僅指當前正在從事相關工作的融媒體人才隊伍,高校培養的為融媒體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學生隊伍也屬于融媒體人才隊伍的一個方面。
(二)融媒體人才隊伍的素養
1.較高的政治素養。簡單來說,融媒體人才隊伍的核心構成人員是新聞工作者,而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具有堅定的新聞立場,并且始終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新聞觀作為首要指導理念,在黨的領導下對當前的輿論進行正確的引導,確保所有的新聞事件和內容都是積極向上的。因此,在融媒體人才隊伍的建設過程中,必須培養堅定的理想信念、正確的政治立場以及科學發展觀[3]。
2.全面融合思維意識。融媒體時代要求所有新聞工作者具有全面思考的意識,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發展進行統籌考慮,進一步推動融媒體的發展。當前,媒體融合已經成為我國媒體行業發展的主要前進方向,各大傳統媒體都在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媒介融合,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工作者需要具備全面融合的思維意識,積極適應媒體的融合轉型,利用新型的新聞整合方式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度融合,促進媒介融合向縱深發展。
3.極強的創新意識。新聞工作者的主要任務就是將黨和人民聯系起來,將黨的意志傳遞給人民,并在與人民的交流中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愿望,將其整合起來傳遞給國家和黨,因此新聞工作者需要具備極強的創新意識,對于人民日益變化的需求能準確把握,并及時反應,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的關鍵作用[4]。
三、高校融媒體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融媒體教育模式相對落后
目前,絕大多數高校的傳媒教學方式還停留在傳統的教學層面,盡管這些經過實踐證明是正確的,但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這些教學方法已然落后,不能適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也不能為傳媒業的發展提供專業的人才。傳統的傳媒教學課堂就是高校教師嚴格按照課本中的內容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就連平時制作的教學課件也有可能是十幾年前使用的,并且主要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在講臺上講述課程,學生只充當“聽眾”,很少有師生間的互動和學生自主學習的現象。再加上高校的課程都是嚴格按照教學大綱來開設的,課本上絕大多數的案例和知識都是陳舊的,與當前時代顯得格格不入,這種具有極強理論性的傳媒書籍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與傳媒行業的具體發展模式、運作方式不接軌[5]。
(二)高校與傳媒領域缺乏相應溝通
高校與傳媒領域之間缺乏溝通是當前高校面臨的主要問題。一些學生雖然在學校內理論成績位居前列,但在畢業后卻屢屢碰壁,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高校并不了解傳媒行業當前所需要的融媒體人才是什么樣的,在培養融媒體人才的過程中沒有與傳媒行業需求相吻合,進而使得學生很難找到專業對口工作。高校傳授的科學文化知識大多是一成不變的,如果專業教師沒有在課程上向學生灌輸融媒體相關的知識,學生對媒體的認識還停留在傳統媒體、新媒體等常見的媒體形式上,也不能滿足市場中傳媒行業人才招聘的要求[6]。
(三)融媒體人才隊伍水平偏低
在融媒體時代,需要融媒體人才具備新聞報道、媒介傳播、技術運用等方面的綜合性能力。而高校對學生的培養基本上屬于單一化或者理論型知識的培養,具備綜合性能力的學生較少,傳統新聞采編確實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但在網絡化程度逐步加深的今天,不僅僅要求媒體從業者具備良好的采編能力,還需要具有以受眾的信息需求為基礎進行多樣化創意策劃的能力。再比如新聞稿件講求文圖結合,視頻和圖片能夠傳遞出文字不能表述的信息,因此新聞工作者不僅僅需要學會視頻和圖片拍攝,還要找準時機,抓拍到具有新聞價值的照片,而這些都是當前高校融媒體人才缺乏的能力。
四、高校融媒體人才隊伍建設的優化對策
(一)增設融媒體相關課程
在傳統的新聞教育模式中,高校更加注重學生的新聞采編能力,在所開設的課程中也著重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才能,而伴隨著媒介融合速度的加快,這種傳統的采編人才并不能滿足融媒體的發展需求。在媒介融合時代,要求所有的新聞工作者不僅具備極高的專業知識素養,還需要具備較高的個人素質,因此,在高校媒體教育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新聞采編能力,還要兼顧學生個人素養的提升,主要包括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職業道德素養以及人文關懷意識等方面[7]。具體來說,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專業教師應當積極調整學生培養模式,從重理論知識灌輸轉變為理論與實踐兼顧的教育模式,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增設融媒體理論、視頻剪輯、數據新聞等相關的課程,旨在增加學生對融媒體相關知識的理解。
(二)加強與傳媒領域的融合教育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本身具備豐富的融媒體教育資源,目前已有的融媒體理論研究等相關課程和理論基礎也足以培養出專業的融媒體人才,但這些知識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對于即將踏入社會和人才市場的學生來說并不夠,因此,高校需要主動與傳媒領域建立聯系,充分利用校內外傳媒資源,培養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素質融媒體人才。首先,高校應當以自身課程設置和學生培養的理念為基礎,與新聞媒體單位建立共享共建機制,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基地。其次,高校要以新聞媒體單位需要的人才入手,實現高校與企業的直接對接,為企業培養相適應的融媒體人才,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和促進傳媒行業的發展[8]。
(三)提升融媒體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
絕大多數高校對于傳媒類學生的培養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采編能力上,在教學成果的評價上更多是以學生的專業課成績來評定,基本沒有涉及校內外的論文發表、實踐成績等方面,這就導致學生只有“滿腹經綸”,卻沒有融媒體實踐平臺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進而造成高校融媒體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不夠高。基于此,高校需要為學生創建融媒體實踐平臺,讓學生在校內進行相關的實踐能力訓練,促進其除理論知識以外的知識技能的提高。另外,高校還需要充分利用校內的“兩微一抖一手”平臺,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內容創作,對于表現良好的學生給予適當的獎勵,并頒發校內實踐證明。
五、結語
高校作為融媒體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不能“閉門造車”,需要與傳媒行業建立密切的聯系,充分利用校內外的融媒體資源,為高校融媒體人才隊伍的建設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同時,傳媒領域也要主動為高校的人才培養提供資源,為高校的融媒體人才提供實踐平臺,提高高校融媒體人才隊伍建設的專業性。
參考文獻:
[1] 譚璐.融媒體時代高校傳媒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傳媒論壇,2020,3(18):13+15.
[2] 蔣瀟洋,林璐璐.融媒體時代應用型高校傳媒人才培養策略——以某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為例[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20(03):83-87.
[3] 于寶瑩.高校融媒體人才培養的探索與思考[J].記者搖籃,2020(05):10-11.
[4] 王哲.融媒體人才需求困境與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20.
[5] 盧潔,畢亞琴,袁一鳴.融媒體時代高校輿論引導工作創新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7(01):104-105.
[6] 余天好.管理學視角下高校融媒體人才隊伍建設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02):28-29.
[7] 李紅秀.重慶市高校融媒體人才培養的問題與對策[J].新聞論壇,2019(06):26-28.
[8] 劉嘉任.媒體融合背景下高校融媒體中心建設研究與探索[J].大眾標準化,2019(16):28-29.
作者簡介:王嘉姝(1968—),女,遼寧葫蘆島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宣傳思想文化建設。
楊濤(1992—),男,江蘇常熟人,本科,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