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芳


在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農(nóng)村勞動力開始流向城市,很多農(nóng)村人在城市獲得就業(yè)機會。在人口流動的背景下,還有許多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隨著父母來到了城市,這部分兒童被稱為城市流動兒童。城市流動兒童他們非常喜歡在城市的生活,但是由于城市環(huán)境與農(nóng)村環(huán)境存在很大差別,而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比較差,所以來到城市后很難有效適應城市環(huán)境,從而對學生成長發(fā)展帶來不利影響。體育活動作為提高我們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工具,通過對城市流動兒童參與課外體育對其社會適應能力提升的影響展開研究,希望可以為提高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能力提供參考。
兒童由于受到年齡和認知等多方面的限制,屬于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而流動兒童則是這些弱勢群體中更為特殊的一個群體,理應受到大眾的關注。隨著城市外來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加,城市流動兒童群體也在不斷擴大,由于流動兒童從農(nóng)村生活環(huán)境突然轉(zhuǎn)變?yōu)槌鞘校@種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使他們很難融入到城市當中,這主要是因為城市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比較差,因此提升流動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尤為重要。有研究表明課外體育活動對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有著明顯作用,為證實課外體育參與對于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的影響,本文抽取40名城市流動兒童展開實驗,其中20名兒童生為實驗組,另外20名兒童為對照組,借助課外體育活動來驗證課外體育參與對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
1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借助實驗法,結(jié)合兒童年齡特點以及城市流動兒童心理特點制定了課外體育活動計劃,其中實驗組的20名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而對照組20名兒童則只參加學校的體育課程。其中實驗組兒童的課外體育活動開展主要根據(jù)學校場地條件,并結(jié)合體操、田徑、球類運動項目開展體育游戲活動。而對照組兒童則是以非體育活動的形式開展體育運動,并且主要加強對照組留守兒童文化知識的干預。此次實證研究為兩個月,并在實驗前后對實驗組、對照組流動兒童心理素質(zhì)狀況進行了調(diào)查分析,以更好來驗證課外體育參與對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所帶來的影響。
2 研究結(jié)果與分析
2.1 實驗前后實驗組城市流動兒童心理素質(zhì)情況分析
經(jīng)過為期兩個月的實驗后,實驗組城市流動兒童在經(jīng)過體育活動參與干預后,與實驗前相對比學習焦慮、孤獨、自責以及過敏這些不良心理素質(zhì)得到明顯改善,并且呈現(xiàn)出非常顯著的差異,即p<0.01。而且在社交恐懼以及恐怖這兩項心理素質(zhì)方面也存在顯著差異,即p<0.05。然而在身體癥狀和沖動這兩項中并沒有出現(xiàn)明顯差異,即p>0.05。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課外體育活動的參加可以幫助城市流動兒童解決學習焦慮、社交恐懼、孤獨、自責、過敏以及恐怖等不良心理,課外體育活動的參加可以幫助城市流動兒童樹立健康心理,進而有效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使他們可以更好的融入到這個城市當中。
2.2 實驗前后對照組城市流動兒童心理素質(zhì)情況分析
對照組城市流動兒童經(jīng)過為期兩個月的正常體育教學后發(fā)現(xiàn),對照組城市流動兒童與實驗前相對比只在社交恐懼、自責、身體癥狀這三項中存在顯著差異,即p<0.05。其他幾項心理素質(zhì)情況并沒有出現(xiàn)顯著差異,即p>0.05。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只是參加常規(guī)學校體育運動很難幫助城市流動兒童解決不良心理問題,對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也難以起到很大幫助。而實驗組城市流動兒童各項心理素質(zhì)相比對照組有著明顯提升,這充分證實了課外體育活動參與對于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積極影響。
3 結(jié)論與建議
3.1 結(jié)論
通過上面實驗組和對照組城市流動兒童實驗前后各項心理素質(zhì)情況對比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實驗組城市流動兒童除了身體癥狀和沖動這兩項心理素質(zhì)之外,無論是在學習焦慮還是社交恐懼等多個方面都存在著明顯變化,而對照組城市流動兒童實驗前后各項心理素質(zhì)只有社交恐懼、自責、身體癥狀這些心理障礙得到一定改善,這充分表明課外體育活動參與可以有效改善城市流動兒童多方面的心理障礙,使他們可以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zhì),提升自身社會適應能力,進而更好融入到這個社會當中。
3.2 建議
3.2.1 借助校內(nèi)外資源開展課外體育活動
為幫助城市流動兒童提升社會適應能力,學校應當首先保障體育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課時,不能因為其他學科的學習、補課或是考試等多種因素來占用體育課,確保體育教學課時滿足標準課時要求。此外,要注重體育教師隊伍的建設,組織體育教師參加技能培訓,鼓勵體育教師多學習一些現(xiàn)代化體育教學手段,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zhì)量,為課外體育活動開展奠定良好基礎。為更好在課外體育活動中解決城市流動兒童心理障礙問題,體育教師還要多了解城市流動兒童心理狀況,學習心理教育方面知識,也可以去流動兒童多的學校學習或是參加城市流動兒童有關的公益活動,這樣才能在以后的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中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城市流動兒童體育教學計劃和策略。
3.2.2 結(jié)合城市流動兒童身體狀況制定針對性體育運動計劃
為提升城市流動兒童身體素質(zhì),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學校要結(jié)合他們身體狀況制定體育運動計劃。為此,需要保障城市流動兒童每天能夠累積參加兩小時的戶外體育運動,并且合理安排他們參加體育活動的形式和時間,使課外體育活動成為城市流動兒童不可或缺的一項課程內(nèi)容。此外,還要將課外體育活動參與情況作為學校以及教師考核項目,使學校和體育教師能夠充分參與到城市流動兒童課外體育活動當中,對流動兒童參與情況進行督促和管理。
3.2.3 對課外體育活動的內(nèi)容進行豐富
提高城市流動兒童課外體育參與熱情,對提升流動兒童社會適應能力有著積極推動作用。為此,要對課外體育活動的內(nèi)容進行豐富,可以結(jié)合學校現(xiàn)有的體育運動場地和器材設施開展課外體育游戲或是體育競技,課外體育活動開展要將安全作為前提,根據(jù)流動兒童個性和喜好來創(chuàng)編活動內(nèi)容,也可以根據(jù)學校特色體育項目或是所在地區(qū)具有民族特色的項目開發(fā)校本課程,使課外體育活動與城市流動兒童身心發(fā)展相適應。
3.2.4 使課外體育活動走出校園
課外體育參與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為進一步發(fā)揮課外體育活動對于城市流動兒童的影響,還要推動課外體育活動走出校園。例如,在開展課外體育活動時,可以將地點選擇在校外體育館或是社區(qū),并要求流動兒童家長或是社區(qū)志愿者參與進來,在這種課外體育活動中不僅可以使流動兒童拉近同學、父母之間的關系,還可以在游戲和競技活動中學會如何與陌生人相處,讓城市流動兒童在課外體育活動中能夠充分感受城市的溫暖和熱情,進而更好融入到陌生的城市環(huán)境當中,提高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能力。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課外體育參與對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18C1838)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長沙師范學院體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