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斌
隨著我國教育專業大眾化的深入發展,體育教育專業也隨之邁進了大眾化教育的進程中。體育文化作為一種身體文化,不僅要求教師具備優秀的體育技能,而且還需具備豐富的教學指導知識。體育教育專業是孕育體育師資隊伍的搖籃,面對當前國內體育教育人才質量出現嚴重滑坡的現狀,實施體育技術教學改革,建設一支合格的體育師資,已成為體育教育專業教學的重要議題。
體育學科是一門具有高度實用性與適用性的專業學科,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社會性很強的學科,其教學改革的目的旨在為社會培養實踐能力強的體育人才。體育專業人才的面向群體與輸送目標非常廣泛,這也決定了體育教學這塊“土壤”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然而,不容回避的是,很長時間以來,體育教育專業在開展實際教學中,在課程設置、師資建設方面普遍存在輕視技術教學的現象,造成體育專業學生無法完成學習目標。本文主要概述了體育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的立論依據,提出了改革階段中遇到的不足,并提出相關建議。
1 體育技術教學改革的立論依據
1.1 理論依據
以系統性維度闡述,體育技術教學、人才訓練、體育競賽屬于三位一體的相互作用關系,其中,體育技術教學是學生進行基礎訓練的先決條件,學生訓練的目的就是進一步內化對體育技術知識的掌握與提高,這種反哺的關系,也進一步推動了體育技術教學的系統完整性。因此,從教學的角度看,培養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能力時,就必須結合上述三者,實現關系的均衡,做到教學的全面把控。
1.2 現實依據
傳統的體育教育或多或少伴有精英化的特性,這種教學模式下的學生在畢業后就會包分配就業,在此背景下,體育教育專業不會過多的注重中小學對體育教師的要求。當前的教學模式更加重視自由化市場競爭擇業,因此,從現實出發,要求體育教育專業要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中小學校、社會機構對體育人才的需求,直接影響了體育教育專業的發展,可以預見,如今的體育師資人才的塑造也會以這兩點作為培養方向。
2 體育技術教學改革的不足
2.1 教學實踐周期短
一方面,師資力量影響了體育教育專業的發展。以體育教育專業中的社會體育專業為例,作為一門近些年來發展迅速的新興體育專業,國內高等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普遍存在嚴重問題,導致很多體育課程不能順利展開。另一方面,就業壓力對教學的課時安排有很大干擾。該專業旨在培養面向社會的具有多方面綜合能力的體育人才,學生的課業壓力明顯增加,如要學習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等課程,但實踐時間有限,便使得學生“博而不專”,在真正就業時無法得到社會的認可。
2.2 師資隊伍參差不齊
體育教育專業涵括的范圍非常寬泛,并非只是單純的運動類教學,有些課程對教師的綜合能力有很高要求。以市場營銷為例,教師不僅要具備體育知識,還要在此基礎上有扎實的市場營銷知識。部分學校在意識到這個問題后,也會對外聘任市場營銷專業的教師來展開指導,但由于又不能兼顧體育知識,極大的影響了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意義。有調查顯示,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教師對“體育”的認識遠遠超過了對“社會”的認識,其教學實踐指導能力通常會受限于“體育指導”,模糊教學實踐中的“社會”屬性。
2.3 考核評價不能彰顯學生技能
目前,國內對學生體育能力的考核仍然以筆試與演示為重點,體育教學中,一些體育項目有“標準線”作為依據,如跑步、跳高、游泳等。同時,也有很多體育項目的展示技能沒有判斷依據,如健美操、花樣滑冰、跆拳道等,主要依靠教師的主觀看法來判斷,其標準不符合體育專業的相關要求。甚至對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造成打擊,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受此影響,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只重視所謂“最后一次”的考試表現,造成“一次性評價”的情況出現,學生不會感受到體育學習所帶來的快樂,制約了學生的創造力。
3 體育技術教學改革的實踐策略
3.1 設計合理的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教學大綱是教師教學設計的藍本。設計合理的教學大綱,是貫徹體育技術教學改革的先決條件。教學大綱的設計是系統性任務,包括了課表排課、教師人選、課堂地點安排、考核評價等細致的工作。
在體育技術課程中,要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賽教學結合”的新課改方針。按此方針影響,課程教學大綱設計的綱領性原則是,一切教學工作圍繞于上述思路進行。一是對技術課程內容根據“可要可不要的內容,選擇不要”的擇取原則,簡化教學內容,濃縮課程精華,不追求體育技術的細節,堅持向學生展現一門精簡版的課程。如跆拳道教學中,不以課堂禮儀為教學重點,集中于更精微的技術動物的突破,如怎樣提高力量與速度的爆發力,基本訓練以擊靶為主。二是教師要權衡課程開設的時間順序,專業技術類體育課程要先于技術方向體育課程。三是要科學分配教學內容、時數及考核內容。四是合理搭配技術和理論的安排,課程教學需要結合學科知識與技能知識。五是在考核評價中,指出學生實踐中取得的成績與不足,以此為基礎,對學生整個實踐過程展現出的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彌補學生表現的差異性,形成體系化評價。
3.2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體育教育專業的師資隊伍較為薄弱是教育學界公認的問題,保障師資隊伍質量是各大院校實現專業建設發展的重要支撐。對此,校方可通過采取公開鼓勵與物質獎勵的措施讓教師積極投身于相關體育產業單位、體育企業的培訓,并調動學校資源做好與其他合作院系的合作,讓教師學習體育運動項目的市場機制。
畢竟,從本質上來說,體育專業學生在面臨就業時必然要適應“市場”與“專業”的關系認知。學校可對外引進具有專業背景的教師、運動員、專家進行授課,通過各方面的社會資源,走向“專職聘任制”的道路。“雙師教學”是師資建設必然的一條發展路徑,能夠有效解決傳統體育教育的缺點,完全在以市場發展為依據,打造契合體育專業的人才培養辦法。
3.3 擅用多媒體資源
多媒體教學是實現技術教學改革的必要支撐,更是提高教師教學效率的手段。隨著信息化教育的深入開展,國內教學媒體資源得到了長足進步。綜合來看,信息化的教學媒體,逐漸成為了我國體育教學的主導性力量,特別是多媒體課堂在體育教學中更加具有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能夠明顯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對體育運動動作的拆解、競技比賽的得失分析等有重要的意義。
一個優秀的體育教育專業教師要具備掌握多媒體資源的能力。在北京體育大學、武漢體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等國內體院中,課堂多媒體硬件已經成為了教師教學的重要設施,并且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工具,學生的接受度更高,積極性更強。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有清楚的認知,能緊跟教學進度。通過現代化的信息教學手段,教師可對課程進行規劃,通過備課內容、學生評價等制成教案,并與其他教師共享,最終達到提高體育技術教學質量的作用。
4 結語
綜上所述,從社會視角維度出發,市場需求占據著市場經濟發展的龍頭地位,但社會需求往往又與市場需求無必然聯系。因此,無論是市場規范成熟度、體育產業發展、還是大眾認知水平,都會影響體育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教師要明確學生專業的發展路徑,符合社會價值,不僅需要教師具有預見性的決策眼光,還要求教師要拓寬視野,研究基于地域環境下的體育發展格局。體育技術教學改革的作用,就是讓學生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確立專業價值。具體來說,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為學生創造最好的學習機會。
本文系2019年成都大學校級教改項目,名稱:以系統思維為指導的“教訓并重、以賽引領、賽考結合”的體育技術教學改革(編號:cdjgb2019072)。
(作者單位:成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