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
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離不開運動興趣。有了運動興趣,學生才能不懼體育鍛煉的勞累,能夠以正向、樂觀的精神堅持不懈地參與體育運動,才能實現體質提升、全面發展的體育教學目標。興趣是能夠在實踐教學中培養起來的,在這一過程中,體育老師應以興趣為主旨,依照學生興趣開展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深刻體會體育鍛煉的意義,激發學生運動的積極性。
1 中職體育課程的價值
1.1 培養中職學生堅韌不拔的品格
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傳統的教育中很少有對學生意志力和個性的教學,而通過體育課程能夠培養學生堅韌的品格,也能夠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在更大的環境中發揮自己。運動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促進學生思想層面的提高,在體育課程中不斷地通過競爭讓自己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得到提升,保持良好的狀態。中職體育課程能夠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品格,發揚體育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2 培養中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在中職階段,學生與周圍的環境密切相連,也更加關注團體之間的合作。體育精神與社會所崇尚的團結精神相契合,如籃球、足球都需要前鋒、中鋒等隊員的密切合作,各司其職,了解自身的位置并明確任務才能更好地完成這項運動。
1.3 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促進終身體育發展
身體是一切活動的基礎,在中職教育教學中,重視體育課程,完善和豐富課程內容,能夠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提升身體素質并開展其他活動。同時,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項目,在課內運動中提高體育專業技能,在課外運動中養成勤鍛煉的優良習慣,將體育融入生活的每一個階段,最終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
2 在中職體育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
2.1 更新教學方法,增加實踐教學
中職院校的學生不熱愛體育鍛煉,本身對于體育鍛煉的興趣程度不高。為了有效地改變學生懶散的狀態,體育教師應當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幫助學生了解體育鍛煉對于身體素質發展、個人發展等方面的益處,并極力通過新穎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參與到各種各樣的體育鍛煉活動中,從而達到體育教學的目標。因此,需要以實踐教學為基礎,注重教學方法的更新。只有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才能夠促使學生感受到體育鍛煉的意義所在。更新教學方法可從體育課堂的內容設置、鍛煉模式等方面進行推進,主要還是以學生興趣點為基礎。除了傳統的田徑項目外,可適當增加一些其他的運動。在提升學生運動積極性的基礎上,也讓身體的各個部位得到了充分的鍛煉。比如教師可以將跳繩等運動作為輔助運動的方式,以此來實現良好的鍛煉效果。
2.2 開展個性化教學,形成良好教學風格
開展個性化教學,要求體育教師的教學方式不能過于死板,要注重自身對于體育課堂有效性的拓展,并且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學模式。個性化教學在實際的操作中可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是體育教學內的個性化教學,包括體育課堂的日常鍛煉,以及體育比賽、體育游戲等。在此方面應當設置相應的硬性要求,要求每一位學生至少能夠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夠通過體育考核。這樣保證了學生至少在學習期間有著足夠的鍛煉時間,參與了足夠的鍛煉活動。其次,為了豐富體育鍛煉的趣味性,還應當注重加強體育教學的課外個性化教學,活動包括各種校園運動類的游戲、活動、競賽等,也包括地區的體育賽事、活動等。這方面的活動不要求學生都能夠積極參加,但是學校可以設置一定的獎勵機制來促進學生進行參加,如出臺相關的體育加分政策等。
2.3 創設運動情境,實現快樂運動
體育教育過程中,教師是推動者,一定要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進行運動,培養學生的體育素質,用更加關心和鼓勵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創設良好的運動情境,充分發揮家長、學校和社會的作用,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要堅持以課堂為主線,實踐活動為輔線,多舉辦體育實踐活動,通過語言交流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對體育產生興趣,逐漸形成合作意識,不僅讓學生掌握知識,還能培養學生關心他人、互幫互助、團隊合作精神。在組織課外體育活動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參與度,發現問題要及時解決,全面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因材施教,提升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品德精神。將體育課程從課堂之內拓展到課堂之外,實現快樂運動。
2.4 結合實際情況,緊張有效評價
注重教學成效的評價,能夠及時發現體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之處,有利于根據學生的需要制定合適的體育活動。例如,可選擇田徑、雙杠、單杠、排球、足球、籃球、健美操等不同的運動項目。結合實際情況做好教學評價工作,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第一,定期進行調查問卷信息收集,收集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感知,獲取真實信息。第二,注重考核標準的設定,充分了解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況。只有通過有效的教學評估,才能篩選出學生較為感興趣且樂于參加的體育活動。
3 結語
總而言之,在中職體育教學中,應該首先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實現學生運動興趣的逐漸養成。同時,教師本身也應從教學風格、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多方面進行內容創新。只有在教學內容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促進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
(作者單位: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