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百富
在教學中融入趣味性元素是新教改后出現的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從本質上來講屬于一種寓教于樂的思想。所謂的趣味化教學就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快樂,進而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真正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從教學效果上來講,寓教于樂能夠滿足學生對學習的向往,發揮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讓學生變為學習的主人,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目前而言,就小學校園足球項目中,教師采用寓教于樂的項目,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足球的熱情。
1 借助熱身訓練,增強教學興趣
對于小學體育教學而言,課前熱身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教師可以抽出5—10分鐘的時間,通過基礎的肢體運用,調節學生的學習狀態,加速身體的血液循環,讓身體各項機能處于運用狀態,避免學生在運用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損傷。在校園足球開展過程中,上述熱身運用也是必不可少的。熱身運動中,多采用慢跑、抬腿等方式,這種熱身方式雖然可以起到熱身的作用,但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熱身運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加到熱身運用中來。例如,在校園足球運動中,教師在開展熱身運動時,可以改變傳統的慢跑熱身,可以采用折返跑、接力跑等游戲形式,在熱身運用中融入趣味性元素,讓熱身運用更加富有趣味性,這樣一來,既實現了熱身的效果,也實現了運動的目的,有效地調整了學生的身體狀態,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
2 注重“教育與樂趣”,促進掌握技術
在校園足球教學過程中,足球技藝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可以采用游戲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足球技藝。比如,在校園足球項目中,傳接球是一項重點內容,其中包括了學生的跑位和穿插,意識和技能等等。在傳統的傳接球訓練過程中,教師主要采用理論方式為主,告訴學生什么時候應該傳球,什么時候應該果斷地射門等等,但是,由于這種教學方法缺乏了實踐,導致學生無法正確理解教師的意圖,制約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新教改之后,圍繞校園足球項目進行了系統的改變,在傳統教學方法的技術上融入了小組對抗聯系,小組練習等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踐行教師的想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經過教學實踐證明,這種理論融合實踐的教學方法不但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足球技藝,還能有效激發學生對足球的學習興趣,實現了寓教于樂的效果,同時也實現了事半功倍的教學目的。
3 融入游戲教學,滲透戰術訓練
在足球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足球技藝,還要有效提升學生的戰術思想水平。因為,足球是一種競技性的體育運用,不僅僅是隊員足球技藝方面的較量,更是隊伍之間戰術思想的對抗。教師在教學生戰術思想的過程中,也可以采用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以實際對抗的形式來理解戰術思想,這樣一來,學生在小組對抗過程中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足球的戰術思想。教師在融入趣味性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因為,在足球比賽過程中,在兩隊球員的身體素質、技藝水平和戰術思想等方面相差不多的情況時,團隊精神就成為了克敵制勝的唯一法寶。在傳統的戰術思想教學過程中,教師多采用推演或者視頻教學等方面,以理論講解為主,引導學生理解戰術思想。但是,這種教學方法容易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趣味性的教學方法,教授學生一些戰術思想的過程中采用游戲教學方法,比如,在制造反越位的戰術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現場演練,讓學生分別扮演攻守雙方,然后由一方來實施反越位的戰術,以此來檢驗效果,讓學生真正理解戰術思想的重要性。經過實踐教學證明,在戰術思想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趣味化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戰術思想意識,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
4 開展放松訓練,增強足球樂趣
對于校園足球項目而言,訓練強度比較高,學生不僅需要充足的體力,還需要掌握基本的足球技藝,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嚴重的疲憊感。所以,教師在校園足球訓練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小學生的身體素質,教師可以采取游戲化的教學方法,調整訓練的步調,引導學生放松身體。一般而言,教師需要在運用過程中適當地放松,在放松的過程中適當地做一些放松運動,以此來消除學生的疲勞感,以此來促進學生健康發展。例如,在休息放松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圍成一個圈,然后讓同學們互相傳球,由其中一個學生在中間進行斷球,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放松的目的,還會有效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和傳接球的能力,扎實了學生的足球基礎,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5 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校園足球訓練過程中,教師通過開展趣味性的教學方法,能夠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增強了學生的足球技藝,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奠定了堅持的基礎。
(作者單位:南寧師范大學師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