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騰玉
“體適能”從廣義的定義來說指的是人體機能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是衡量人的健康狀況的標準。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體適能已成為目前體育教學發展和優化的方向。合理在體育課堂中展開體適能訓練,能夠強健學生體魄,為成長發育打下良好基礎;有機融合體育教學和體適能訓練,也是促進體育教學水平發展和進步的有效途徑。
素質教育明確對學生的體能水平提出了要求,越來越多的體質測試已經被列入體育教學中,成為體育教學的指標之一。在體育教學中開展體適能訓練、增強學生體育水平非常重要,這也為體育教師的教學水平帶來挑戰。那么,教師應當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合理進行訓練并取得良好效果呢?本文通過分析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如何有效進行體式能訓練,提出一些具體可行的教學方法。
1 加強理念引入,重視興趣培養
要想有效開展體適能訓練,首當其沖的就是要讓師生共同重視體適能訓練的重要性,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也要讓學生具備正確的學習態度。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往往更多地考慮短期教學目標,希望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基礎體育技能,并通過課堂中的訓練掌握所學知識和運動項目。但體適能訓練要求學生不僅要在體育鍛煉中得到體能發展,更要求學生形成正確的運動觀念,具備自主鍛煉、自發進行體適能訓練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對體適能訓練的興趣,讓他們不再把訓練當成體育課堂上枯燥無聊的任務,而是養成相關習慣。
通過調查,我發現許多學生排斥體適能訓練的原因是,認為體適能訓練就是鍛煉體力,不是自由有趣的運動,不僅機械性重復某一運動動作,還對體力具有一定要求。學生既沒有正確理解體適能訓練與體育運動的關聯,也沒有體會到體適能訓練的樂趣。于是,我在課前專門展開理論教學,為學生講解體適能訓練的實質和理念,闡明其存在的意義,讓學生認識到開展體適能訓練的重要性;同時,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以體適能為核心的多種訓練形式,讓學生感受到體適能訓練的樂趣,提升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我將體適能訓練融入日常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相關訓練,從而推進后續課堂教學環節中相關訓練的教學。
2 合理展開訓練,及時調整設置
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的體能基礎、運動喜好、身體狀況都存在著差異;同時,初中時期男生和女生發育狀況也不一致,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將男生和女生分組,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除了對男女生進行分組,我還提前收集了全班學生的體能基礎等相關信息,將學生按照體能水平進行分組,分別進行備課,力求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最合適的體適能訓練。
例如,對于體能較強、體育運動基礎較好的學生,我為他們安排了難度相對較高、強度相對較大的一些訓練項目,熱身階段需要多跑一圈已達到更全面的熱身效果、體能訓練的運動選擇為籃球、足球等相對激烈的項目,訓練時長也相對較長;對于體育運動基礎較弱、不擅長運動的學生而言,開展體適能訓練的主要目的是滿足基礎的運動需求,確保學生獲得合理、相對充足的運動量,平衡其它科目學習與體育鍛煉;因此,我安排這些學生選擇羽毛球、排球等運動強度相對較小的項目,運動時長也有一定程度縮短。在開展相關訓練和教學時,教師也要隨時關注學生的情況,根據學生的表現和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活動的設置,讓學生得到最優質、最有效的訓練。
3 把控訓練核心,開展多樣活動
體適能訓練的核心是讓學生得到體能鍛煉,提升體能水平,它最終需要通過一定的活動和訓練形式落到實處。教師在展開相應訓練的時候,需要明確:訓練方式應當多樣豐富,學生在訓練過程中,不僅能夠得到體能上的鍛煉,收獲運動的快樂,享受運動本身,還能夠在活動中提升綜合素質。
例如,如果單純進行高抬腿、跳遠、跑步訓練,學生難免會感到枯燥和無聊。傳統的訓練形式雖然能夠非常有針對性地達到訓練目的,但是容易讓學生失去運動的興趣,也非常容易在大量重復性運動中感到疲憊。我決定把握這些訓練項目的核心,把它們融合起來,構成一個整體運動項目,以小組競賽的形式進行訓練。我將學生分為八到十人左右一組,進行小組接力賽。每一個學生在接力過程中需要完成跑步、原地高抬腿20下、跳繩等運動。因為小組間存在競爭,學生感到亢奮和激動,也更加投入課堂;團隊接力需要學生有集體榮譽感,彼此之間取長補短。比賽結束后,學生之間可以彼此交流技巧和經驗,達到更好的學習和訓練效果。
4 總結
初中是學生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打下體育基礎、養成終身體育理念的重要階段。教師要重視體適能訓練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合理調整訓練方法,在課堂中合理運用,在理論和實踐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建立體適能訓練理念,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讓學生具備相關意識和能力,真正得到發展和進步。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市列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