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玲
摘要:隨著閱讀分在語文考試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如何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成為了社會各界探討和分析的話題。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語文能力的學習,從而為傳承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奠定了良好的語言和理解基礎。在小學語文中年級階段中年級階段建構的“教讀-自讀-課外閱讀”這樣的教學結構下,教師既要明確閱讀教學是重點教學內容,更要思考通過怎樣的方法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思考怎樣的閱讀方法需要學生掌握并能有效地遷移到課外閱讀上,以達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語文;閱讀能力;培養
在小學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上要有前瞻性,明白提升閱讀能力的重要性,不能一味地填鴨灌輸式教學。教師在“教讀-自讀-課外閱讀”這樣的教學結構中,要深知“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者之間的關聯,啟發學生在“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個模塊中掌握什么樣的閱讀知識。
一、在低年級繪本閱讀的基礎上,慢慢滲入文字讀本
剛從低年級階段步入中年級階段的學生,年齡還是偏小,他們對圖畫依然保持著極大的興趣。因此引導他們從繪本閱讀進入多文字的讀本不能操之過急,單刀直入,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間接吸引他們的關注。以三下第二單元寓言主題課文為例,在教學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時的導入環節、拓展環節等設計的問題足夠新穎、有趣,就能夠引起學生對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的興趣。如在導入環節問圖畫上是誰呢?他在干什么?再問誰守株待兔呢?在拓展環節問農夫第三天又去了,他會有收獲嗎?在教學環節結合圖畫、文本設計問題能夠激發學生對寓言故事的興趣。在自讀環節,教師要注意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甚至讓學生自己設計問題,這樣能夠讓學生把剛剛老師教學東西一定程度遷移到自讀環節。在學完了課文《守株待兔》之后,趁著學生學習興趣的高漲,讓學生帶著老師設計的一二個簡單問題自讀課文后面的《南轅北轍》,如故事的結局是什么?你的小小疑問是什么?學生在自讀環節后理解了文本,也在同學們的互相質疑中慢慢悟出了故事的道理。接著,教師再布置全班在有限的兩周內共讀一本寓言故事書,并進行小小比拼。教師讓學生每閱讀完一個故事就給自己的閱讀記錄卡貼一顆星,并寫一二句讀后感,在兩周后的星期五比比看誰讀的故事最多。學生閱讀完后,教師結合班級的獎勵機制進行相應鼓勵。 在教學、自讀、課外閱讀三個環節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一直存在,這種引導是結合文本的問題式引導,而非單刀直入的粗糙引導。
二、結合單元課文,遷移閱讀方法
部編版的課文每個單元的導讀把本單元的人文要素、語文要素,包括知識點、能力點,都做出了比較清晰的提示。三下第四單元的單元導讀中提到“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意思。”,本單元的課文《花鐘》《蜜蜂》《小蝦》的課文設置都涵蓋了這一語文要素,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教會學生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這個關鍵語句是哪一句?在讓學生自讀時讓學生去尋找關鍵語句,并在課后布置圍繞關鍵語句寫一段話,加深對關鍵語句的學習。為了讓學生更多地掌握什么是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教師可以搜集類似的文章給學生閱讀,鼓勵學生去尋找關鍵語句。在之前教學的基礎上,學生自然可以很快地找到關鍵語句,這不正達到了提升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目的嗎?
在閱讀的過程中,自然遇到難懂的句子,使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也是中年級段學生要掌握和學習的。在三下第六單元導讀中剛好提到“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這個時候教師要明確這個能力點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理解難懂的句子和理解難懂的詞語的方法是比較相近的,可以通過結合生活經驗去理解、聯系上下文、查查資料或向別人請教等等方式去理解難懂的句子。在教學本單元《童年的水墨畫》時,就可以教會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人影給溪水染綠了。”“只見松林里一個個斗笠像蘑菇一樣。”等句子,再讓學生把這種聯系上下文的方法遷移到課外讀物上。在學習本單元《剃頭大師》時,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去理解“這一會而痛一會兒癢的,跟受刑一樣。”這句話。也就是說在教讀這個環節,教師必須要深知知識點、能力點是什么,并教授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把課內學習到的閱讀方法遷移到課外讀物上,以此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三、結合單元主題,進行主題式閱讀
結合中年級學生保持對事物充滿好奇心、并具備一定的比拼心理,教師可以結合典型的主題課文推薦孩子相應的主題讀物。以三下第二單元課文為例,本單元設置了《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池子和河流》寓言故事,本單元的單元要求是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教師在教學完該單元后可以推薦寓言主題叢書,并設置閱讀卡,要求學生寫出故事的名字、明白的道理。同樣,在學習三下第三單元中華傳統文化主題的課文之后,教師可以推薦傳統文化主題叢書,讓學生閱讀后分享一個自己印象深刻的傳統節日。主題式的推薦閱讀,并在閱讀后進行交流分享,這個過程讓學生既產生閱讀的興趣,又提升了閱讀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推薦學生閱讀主題叢書時,應該有所側重。教師可以根據讀本教會學生精讀、略讀、品讀,帶著一些問題去讀書,避免學生從頭翻到尾翻完就完囫圇吞棗式的讀書。在每次的主題叢書推薦時,教師切忌貪婪式布置一大堆,忽略學困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是布置2篇以上,這樣學困生根據自己的時間分配可能選擇2篇,中等生可能選擇3篇,優等生可能選擇多篇,這樣的設置不會讓學困生產生抵觸心理。
總的來說,課內的閱讀和課外的閱讀緊密聯系著,教師要充分地利用好課內時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授學生閱讀的方法,才能讓學生在課外積極主動地用課內學習到的閱讀方法進行有質量的讀書,以此提高中年級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并為高年段語文的學習奠定夯實的閱讀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瓊.思維導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漢字文化,2020(14):88-89.
[2]劉昌云2018《思維導圖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淺談》,《語文課內外》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