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誠真
摘要:“德”作為人才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政治思想具有導向和保證作用;道德具有約束和規范作用;個性心理品質具有激勵和調節作用。加強人才“德”的培養,是培養時代新人的關鍵。加強人才“德”的培養要重視家庭教育、加強學校教育、優化社會環境。
關鍵詞:人才;德;培養
人才,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素質,能夠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不斷的取得創造性勞動成果,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的人。[1]人才與非人才有區別,最根本點就在于人才的素質優于非人才。人才素質作為一個系統主要由“德”、“智”、“體”三方面組成。了解“德”的內涵,認識“德”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進而實現其“德”的培養,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一、“德”的內涵
對德的推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關于德的思考,伴隨著中華文明肇始以來的整個過程。關于德字的諸多闡釋說明,從德字字形、起源、最初含義出發,人們主動意識到人與人之間德這一關系的產生,是對自然、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都有所“得”。可見,德的原本意義是“真”與“誠”。《周易》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其中德表達的是一種客觀狀態,進而言之,“真”與“誠”的意義就是在表達一種客觀自然的現實狀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德也是對社會關系的一種表述。韓非子認為,慶賞之謂德。《實用大字典》中對德字的解釋,除了地名以外,有福、恩惠、人性、愛民無私和存心。明代呂坤曾說,在上者能使人忘其尊而親之,可謂盛德也已”。這些德的含義中,表達的是給予他人以利益,表明在形成社會的人際關系之中,利人利己是德的共性。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德”有三種釋義,第一,道德;品行;政治品質。第二,心意,離心離德。第三,恩惠,感恩戴德。人才素質中的“德”主要是第一種釋義,指政治思想、道德和個性心理品質的總和。
二、“德”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德”作為人才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政治思想具有導向和保證作用;道德具有約束和規范作用;個性心理品質具有激勵和調節作用。在人才成長的過程中,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和個性心理品質這三者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們之間有區別,但是同時也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一)政治思想——導向和保證作用
政治思想決定著人才成長的政治方向,決定人才是為誰服務的,也決定人才所創造出的成果為誰所用。正確的政治思想在人才成長的過程中起著導向和保證的作用。人才是通過創造性勞動對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其政治方向必須和社會發展方向相一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而無德,行之不遠。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修養,即使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學問,也難成大器。”[2]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引導人才,使其形成正確的政治思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道德——約束和規范作用
倫理道德是指一個人在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時所持有的一種行為準則和思想情操。“人的所有各方面特征的和諧,都是由某種主導的,首要的東西所決定的。在這個和諧里起決定作用的、主導的成分就是道德。”[3]因此,在人才成長的過程中,只有用倫理道德來約束和規范其行為,才能培養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堅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不斷提升人才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培養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時代新人。
(三)個性心理品質——激勵和調節作用
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在人才成長的過程中起著激勵和調節的作用。人才培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競爭和挑戰,尤其是在21世紀這樣一個全球化日益凸顯的時代,人才成長的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和多變。在這種環境之下,我們更應該注重人才的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調動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個性心理品質在人才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三、人才“德”的培養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需要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加強人才“德”的培養,是培養時代新人的關鍵。家庭、學校、社會是人才培養的三個重要場所,加強人才“德”的培養要重視家庭教育、加強學校教育、優化社會環境。
(一)重視家庭教育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家”。第一,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庭是個人成長成才的搖籃。因此,在人才的成長過程中,應該注重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為個人的成長創造相應的條件。第二,注重父母的言傳身教。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該重視家長的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
(二)加強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加強學校教育是人才“德”培養的關鍵。第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都是學校教育的關鍵一環。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樹立強國之志并自覺將其融入實踐之中。第二,開展道德實踐活動。人才的“德”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在實踐的磨煉中培養。學校教育中應該結合現實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豐富多彩的道德實踐活動。
(三)優化社會環境
個體的生存與發展是離不開社會的,人才“德”的培養要優化社會環境,為人才培養提供優良的社會環境。第一,加強正面宣傳和教育。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加強正面宣傳、正面教育,積極引導人才形成良好道德素,并付諸實踐。第二,抵制不良社會思潮的入侵。在人才成長的過程中,要時刻警惕這些錯誤思想的侵入,自覺抵制不良的社會思想,堅持對錯誤思潮的批判,為人才的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人才“德”的培養不僅要重視家庭教育、加強學習教育、優化社會環境,實現學校、家庭、社會有機統一,實現資源有效融合,更好的培養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羅洪鐵,周琪.人才學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選集 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4]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