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榮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文學即人學”這句話,語文學科就是幫助孩子成“人”的一門重要學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話大家就肯定都知道了吧,結合這兩句,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呢?語文要花費大量時間來學習?!按罅繒r間”并非短期內的投入,而是長期的過程投入,一棵樹的成長需要時間、一個人心智的成熟需要時間,語文的提升與孩子心智提高密切相關,這就是為啥不能速成的原因。
求學之路,猶如行軍打仗。孩子是兵、父母是將,孩子前線進攻、父母運籌帷幄?!秾O子兵法·謀攻篇》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苯逃裕爸骸弊钪匾^對的知己甚至無需“知彼”。此話怎講——雞湯文章經常講,你最大的競爭對手是你自己。教育而言,人和人是沒有可比性的,每個人的天賦稟性不同,教育效果就不同??追蜃釉缭趦汕Ф嗄昃桶凑铡坝薪虩o類”的方式進行教育,就是重復尊重了孩子的個體差異。所以,我們只需要做最好的自己,父母也沒必要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進行對比,唯一需要就是幫孩子一直不斷進步。
語文學習急不得,孩子教育也急不得,著急只會適得其反。家長們可以用以“點”帶“面”的方法規劃、幫助孩子的語文學習。
小孩子在知識的獲取上主要是片段式的,宏大的、系統的知識他們理解起來有一些困難。從語文教材的設置以及語文考試內容來看,語文知識點十分零散,諸如唐詩、宋詞、神話故事、當代散文、外國小說,乃至古代文化、西方歷史、科學知識,古今中外的、社會、歷史、人文方方面面的信息都有可能進入學習和考試內容。既然如此,就需要從小接觸各類的信息,為語文學習積累素材。
家長要參與知識點的設計。知識點就是一個個考點,如繁星般分散各處。對于一些重要的、有難度的知識點,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引導、設計。這是因為,知識點不會無端地進入孩子們的視野,需要老師、家長幫忙。例如,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都會買一些識字卡片、拼音卡片,幫助他們認識事物、拼音、漢字,又如,我們會有意識的給孩子吟誦幾首唐詩,一般的小朋友上學之前都會那么幾首耳熟能詳的唐詩,其實這就是我們在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語文的學習,把認為重要的知識送到孩子面前來接觸。然而,當孩子進入小學之后,反思一下,你是否失去了這份主動?因為有語文老師在,或者有補習班的老師在,我們以為就不需要參與了,誤以為他們可以代勞了。錯!客觀講,語文老師是一份職業,職業化的前提就是專業化,而專業化的教育必然不是個性化的,其實已經遠離了“有教無類”的原則。一位老師面對幾十位同學,同一份教材、一樣的教案,很難有精力去個性化設計每個同學的學習內容。所以,最了解孩子的是父母,需要哪些知識點則需要父母投入精力去設計。
有家長要問,我自己都不懂,怎么幫孩子設計?這其實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問題,父母不需要關注細節,只需要把“總體的東西”稍有了解,比如語文主要涉及哪些板塊與內容,訓練哪些能力,讀那些經典著作,然后根據老師的建議購買一些書籍,有精力的話和孩子多交流一下就可以了。況且,我們肯定比孩子的能力強些,與他們同步學習,效果肯定要更理想些,如果下決心的話,指導孩子是沒問題的。
上述“總體的東西”是孩子們在“點”的熏陶之后,所需要建立的知識“體系”。語文學習非一朝一夕,不是若干乃至眾多知識點的記憶就能完成的,語文內部是有邏輯和體系的,所以還要有意去引導孩子建構體系。從語文考試的體系來說,有字、詞、句、閱讀、寫作這些內容,從語文教材來說有詩歌、古文、現代文、文學常識等內容,然而如果僅僅知曉這些、或者說從這些方面去建構體系,語文并不能學好。因為這并未探到語文學科的真正內涵。從課文來源看,語文課本是由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為代表的文學板塊所構成,同時還包含一些時政新聞、科研調查報告、學術論文等實用性文體,語文就是基于以上內容重組并提煉出來旨在訓練如字詞讀寫、修辭方法、寫作能力、閱讀能力等“語文能力”的教材。除了這個來源,語文還旨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對人生哲理的認識、思辨能力、歸納總結等等一切以“人”為本的素質。所以,僅有“點”沒有“面”,語文學習未深入,孩子們就會淪為做題機器,做題也只能掌握那些字音、字形、常識判斷等客觀題型,至于閱讀、寫作這類蘊含大量人文素養的題型,則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
就此,我們在引導孩子的語文學習時,先設“點”,再鋪“面”。就如唐詩,我們既要讓他們會背誦這一首唐詩,還要適時讓孩子知道唐代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讓孩子知道唐僅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部分;還要知道這首詩反映了詩人何時何地的情緒,對我們的人生有何啟發。而不是簡單會背、填空就可以了。
一切規劃均有近期和遠期規劃。語文學習的遠期規劃是高考,終極規劃是做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了解人生、能夠自我調整自適的“人”。近期規劃則服務于遠期規劃,要根據學校教學要求以及孩子自身心智情況。積累的知識不一定考,但不積累肯定就考不好。所以,請長遠對待語文學習,大格局、遠規劃、莫焦慮。還是那句簡單的道理——付出總會有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