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瑩
體育教學的真正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獲得體育知識技能,提升綜合素質;另一方面是希望通過學科的項目規則潛移默化引導學生形成良好健康行為習慣,樹立終身體育意識,培養公平公正意志品質和堅持不懈等體育精神。基于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師在體育后進生的轉化上,更應使其克服自身內因,幫助調整外因影響,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1 “核心素養”背景及概念
“核心素養”概念源于西方,研究中提及:主要是從人與工具、人與自我、人與社會3個維度構建九項核心素養體系,指出“核心素養”是指涉及多個生活領域的且能夠促進健康生活和培育全社會的重要因素。
“核心素養”在北師大林崇德教師課題組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總體框架,包括文化基礎(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自主發展(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社會參與(責任擔當、實踐創新)三個維度六大素養(人民教育,2016),這標志著我國新時代的教育將“核心素養”與“立德樹人”有機的結合,從國家層面上完成了培養未來人才的頂層設計 。
2 “體育核心素養”具體內容
2018年教育部發布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結合新時代國家層面的核心素養制定了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個維度。
3 體育后進生產生的原因
體育同其他學科一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會出現各方面水平與班級同學出現一定差距的學生,這部分同學的體育能力、體育行為和體育品德方面也與體育教學不適應,完成不了體育學習任務的學生或是體育不能達標的學生可稱之為“體育后進生”。
3.1 客觀原因
3.1.1 家庭因素
父母都是孩子最重要的啟蒙老師,課堂范圍內的效果遠遠不及父母言傳身教,發揮正向引導作用。這里所說的引導作用并不是要求父母在體育運動方面擁有多高天賦,孩子需要的是一種健康行為的養成,一顆熱愛體育運動的心。家庭不和諧因素亦會導致孩子性格內向偏激,缺乏安全感及自信心,此類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方面會不善于表達內心想法。
3.1.2 學校及教師因素
有些學校體育器材及硬件設備配備不齊全,或是從教師角度出發,在課堂設計以及語言表達、對待后進生態度等方面因素均有可能造成班級體育后進生的產生。
3.2 主觀原因
3.2.1 體育學習動機不足
眼看當下初中學生升學壓力日漸增大,加之部分家長的錯誤引導及不重視,導致部分學生嚴重忽視了運動時間。同時,他們對開展體育學習和日常體育鍛煉的目的及重要意義不能形成正確認識,從而導致參與體育鍛煉積極性不高,身體素質及體育能力無法得到提高。
3.2.2 自身缺乏自信
“體育后進生”多數是因為性格內向,身材比例不均,且不善于表達內心想法,缺乏自信。如若教師設計相關競賽內容,此類同學則會因動作技能掌握較差而影響本組競賽成績,從而導致自卑和退縮,由此開啟惡性循環模式。
3.2.3 意志品質薄弱
體育是一項集速度、耐力、力量、平衡、協調等素質于一體的運動,體育后進生往往會因遇到技術動作較難、持續時間較長、較單調的項目時而難以堅持,將自己與集體榮譽相脫離,怕苦怕累缺乏毅力。
4 “核心素養”與體育后進生的轉化相契合
基于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師在體育后進生的轉化上,更應由淺入深慢慢滲透,使其克服自身內因,幫助調整外因影響,真正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4.1 轉變觀念提素養
從外部因素出發,教師盡可能幫助學生排除不良因素的影響,轉變家長體育運動觀念,強調陪伴及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從內因出發則需要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讓學生自覺自信主動地參與各類體育活動。
4.2 激發興趣轉主體
在體育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只有使后進生自主的喜愛體育運動,才能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升。另外,教師要善于挖掘體育運動中后進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及整體參與度。
4.3 合作互助創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分組合作的方式開展互助練習,學生既是“師”又是“生”,互幫互助共同完成,提高后進生運動技能的完成能力,增強同學間集體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
4.4 滲透德育促品格
體育課堂雖不是德育課堂,但是體育運動對于一個人思想品德建設和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促進個人與集體的合作精神等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家將“立德樹人”作為體育教育的根本任務,體育教師更應在體育教學中認真落實核心素養,特別是體育品德方面的培養,對后進生們進行正確的教育、引導,這樣才能從體育方面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5 結束語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以“以人為本”為主線,努力培養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教師要充分重視體育后進生的轉化研究,通過體育運動促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提升,進而達到提高全民族體育素質的目的。
(作者單位:長春新區北湖明達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