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麗
【摘要】運用繪畫、設計、故事繪本等多種創作手法,通過“境美流動”“育美情動”,在創意實踐中提升學生的技能與審美相融合,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累創作元素,并在學習創作的過程中滲透人文文化,傳遞正能量,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關鍵詞】創意美術;拓展性課程;人文教學;核心素養
以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創意美術為基點,整合本地社會文化與美術課本中的優秀文化,開展技能與審美相融合,傳播人文精神的美術拓展性課程。通過實踐,促進學生的情感、知識及創造力的發展。本文從我教學實踐出發談幾點體會:
一、初中美術創意課程現狀剖析
[“固態”一]創意美術教學中的“木頭人”
“不知道如何下筆呀!”
“創意好難表達啊,有想法畫不出來。”
“怎么畫”不僅僅是美術技巧的難題,實際上更是對創作主題認識的缺失。這是“術”的難度,同時也是“美”的缺失。創作,常常讓學生“望而卻步”,無從下手,繼而產生借鑒的想法,只為達到畫面的效果,而不去探索創作的過程和意圖。創意設計來源于對生活元素的挖掘再創,探究“術”所尋求達到的“美”,從而更進一步引導創作。只有了解了創作主題的文化內涵,才會明白需要創作些什么,需要怎么去入手,從而將表面的臨摹技法,轉變為學生自己的創作方法,到達舉一反三的自主創新。
[“固態”二]只取老物,不見新生——創意思維里的“白僵化”
“產品設計...我先臨畫個產品造型吧,都不知道該如何創新。”
“他們好有想法好有創意哦,可是我不會哎,我的腦子是空白的。”
“畫什么”是美術創作中常見的意識盲區。對“美”停留在單一的認知,無法提升審美,也限制了美術創作與技能的提升。
二、初中美術課程內容的梳理
初中美術課程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領域。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解讀,關注重難點的要求,探究“術”與“美”的關系,以文化為線,開展有系統的課程教學。在繪畫、設計、繪本故事等領域,將文化貫穿與教學內容結合,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及知識技能的掌握度,從而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
三、構建創意美術拓展性課程的策略
3.1“從境感美”讓創意元素輕輕流動
案例1:植入生活的美術拓展性課程
[實施過程]
1.思:如何讓學生關注生活,把美術知識整合運用到生活事物的再創作中呢?
2.感:通過感知熟悉的生活環境,尋找本地象征性建筑、代表性文化等等,提取創作元素。通過情感的再造,被創作者賦予內涵后,以概括、重組等方式進行再創作。
3.創:大創變,以不同“動態”的形式改變,結合創作主題進行衍生,會呈現新的文化內涵。學習繪畫、版畫、產品設計等美術知識技能的同時進行文化導學,感知人文精神,傳承并拓展應用于生活。挖掘美術教材中優秀的知識和文化,從我們生活環境中去感知人文精神,讓學生們深刻理解,創意的產生來源于生活事物的再創作,讓美術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內的知識傳授,學校美術教學與市美術活動的“兩結合”。如一顆投入水中的石子,帶起漣漪,擴散開的,是孩子們有主題,有方向對素材的收集,對生活的觀察,乃至對文化的深入思考,繼而引發創作的情感與過程。從“生繁”“化簡”“融合”“再創”等手法,拓展創作形式,在同一主題下練習,每位同學根據個人對生活的觀察提取元素,探究設計語言,創作出充滿個性的作品。
3.2“融育生美”讓創意設計交融情動
美術創意實踐和美育活動融于一體,注重美術教學與學生生活體驗的緊密聯系,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學習美術,以此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創造生活,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基于教材八年級上冊中《動漫故事會》一課,是典型的拓展創作思維和故事性的課程。這課涉及主體設計,故事內容的編輯,畫面的構思,情感的表達等多方面的知識。引導學生“三輪觀察”—“三輪思考”—“三輪積累”,為接下去的創作做好鋪墊。
案例2:繪本《游走貝克曼》的創作
[實施過程]
從學校周邊的企業出發,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繪本故事的創作。創作圖案與環境相結合,塑造了繪本象征性內容。
“構建主角與故事”—“選擇主角形象設計,裝飾與色彩”—“編寫故事內容及精神內涵”—“書籍裝幀設計”。
觀察1,主角形象的設定及特點。思考2,來源于生活環境中哪些事物的變形。
觀察2,繪本中主角形象的動態表情。思考1,它們怎么變化最合適。
觀察3,畫面組合形成怎樣的視覺效果,思考3,還有哪些元素可以組合,抒發同情感。
通過大量的資料收集計,實地考察和訪問;選取企業的象征性元素,以剪、貼、畫等手法進行創作。讓企業文化以美術創作的方式,從生活走進課堂,走進學生的內心。通過繪本的創作,拓展為動態課堂,形成有連貫的創作思維。繪本故事創作是一種較復雜的創作形式,可以將本土文化及生活中的感動與經驗記錄,并創造性的表達出來。這創作的過程也是磨合的過程;讓學生明白團隊精神,以及人與人間的溝通與合作的重要性。在實踐過程中將能力的差異與互補,使繪本創作得以順利實施。這種以學生為本的美術教學成果,還可以給更多人帶去正能量,使我們的美術教育更高效也更長遠。
結論:通過美術學習和創意實踐,學生會把“保護意識”“傳承意識”“宣傳意識”“文化意識”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使作品有了注入情感的切口,也有了更多變化的可能性。在發現、欣賞、創造的過程中,也反映出學生內在的精神世界和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 人民日報2016.09.14.
[2]《美術教學的生活化——談教學中美術與生活的聯系》(教師論壇)2011.09.
(浙師大附屬義烏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