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校園主導媒體,高校校報在輿論引導、新聞宣傳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新媒體的異軍突起,高校校報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全媒體時代,校報只有主動作為,在困境中積極求變,加快推進媒介融合,走差異化、精品化之路,才能保持生命力和競爭力。
關鍵詞:全媒體;高校校報;媒體融合;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2-0176-02
作為學校黨委機關報,校報在新聞輿論引導、交流校內信息等方面占據主導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輿論宣傳的重要陣地。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校園網、微信、微博、短視頻等在校園宣傳中優勢盡顯,已然成為校園新聞傳播的主要媒介。校報由于出版周期長、互動性不足等,傳播效率和傳播效果不佳,受眾日益萎縮,影響力逐步下降,面臨被邊緣化的窘境。全媒體時代,校報如何找到自己的發展定位,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已成為當前全國高校校報創新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高校校報發展現狀
(一)時效性較差
在新聞秒速傳播的今天,人們對新聞時效性的要求愈發嚴苛。高校校報作為傳統媒體,對新聞稿件的質量要求較高,“三審三校”等審批程序嚴格,校報的排版、印刷、發行、出版周期比較長,影響了新聞的時效性。目前高校校報大多為半月報、月報,刊出的新聞到受眾手里早已成了舊聞,已很難滿足讀者的閱讀需要。
(二)信息量有限
作為紙媒,高校校報版面有限,承載的信息內容較少。目前,全國高校校報大多為四版,由于版面限制,刊載的新聞以“豆腐塊”居多,難以全面反映校園師生生活,報道缺乏深度、厚度、廣度和溫度。新聞報道往往宣傳教育色彩濃厚,新聞性、趣味性、可讀性不足。在長期的運行中,校報已形成相對固定的版式和內容主題,缺乏創新和活力。
(三)互動性不足
校報作為傳統媒體,主要靠文字、圖片向受眾傳播信息,一經出版,無法更改,受眾只能被動接受。其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是單向的、滯后的,缺乏與受眾面對面交流或在線交流的機會與手段,受眾無法在瀏覽信息的同時,隨時隨地發表評論意見,導致校報與受眾溝通不暢。
(四)影響力下降
曾經的校報作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主陣地的“老大哥”,引領、主導和帶動校園文化發展,是校園媒體的“定盤星”,新聞宣傳的“排頭兵”,師生最愛的精神食糧。全媒體時代,隨著新媒體的異軍突起,校報的影響力急劇下降,面臨著“領導沒空看、師生不愛看”的尷尬境地,有些校報甚至陷入??睦Ь?。
二、高校校報面臨的挑戰
(一)新媒體“攻城略地”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站、微信、微博、客戶端、短視頻等新媒體隨著移動終端迅速發展,由于具有傳播速度快、內容豐富、互動性強等優點,受到廣大師生的青睞,迅速占領了師生的“網絡生活”和“朋友圈”,極大地擠壓了校報的生存空間。
(二)校園媒體蓬勃興起
全媒體時代,各大高校都構建了“兩微兩臺一報一網”的宣傳矩陣,校園網和微信、微博成為重要的信息發布平臺。一些高校認為校報傳播力有限、性價比不高,把人力、物力、財力等轉移到新媒體建設上,導致校報運營舉步維艱。
(三)新聞報道同質化嚴重
目前,全國高校校報一版、二版新聞多為會議新聞和活動新聞,同樣的新聞內容在新聞發生當天或者次日在校園網、官方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反復出現,新聞時效性已過,受眾已失去再次閱讀的興趣,校報在某種意義上已成為校園網、官方微信滾動新聞的紙質版。
(四)師生閱讀習慣改變
在碎片化閱讀的時代,短、平、快、活更符合人們當前的閱讀習慣。尤其是被稱為“豎屏一代”的青年學生,更習慣從網絡渠道獲取信息,喜歡逛朋友圈、刷微博、玩抖音,容易被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新媒體平臺吸引。校報略顯嚴肅的語言、單調固化的版面、漫長的出版周期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師生的閱讀需要。
三、高校校報創新路徑
(一)借船出海:報網融合雙驅動
全媒體時代,高校校報的紙質載體決定了其在傳播速度、信息量、傳播效果等方面無法與新媒體匹敵。校報要實現長足穩定發展,必須突破紙質載體的限制,借勢新媒體平臺,走媒體融合之路,傾力打造“紙媒+網絡+新媒體平臺”的多平臺傳播模式[1],形成立體化、全方位、全覆蓋的傳播網絡。
1.創建電子“網”報,讓校報“飛”起來。校報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傳播優勢,創建電子版、手機版校報,增強校報的傳播力。如與華文網報合作,開通校報電子版,入網“中國高校校報展示平臺”,在學校官網開設校報專欄,實現校報紙質版和網絡版同步發行,實現手機原版讀報、在線投稿、在線互動。
2.打造“微”平臺,讓報紙“動”起來。校報可以搭乘新媒體快車,借力微博、微信等“微”平臺,實現“微”傳播。如建立校報微信公眾號,進一步豐富欄目版塊,利用微信的推送功能,為師生推送校園重要信息、熱點信息、先進人物事跡等,并通過回帖評論積極與師生互動交流,使校報微信號成為師生們校園生活離不開的“每日播報”。
3.借勢短視頻APP,讓報紙“火”起來。全媒體時代,短視頻爆發式增長,已經成為青年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校報可以結合青年學生的“口味”,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探索訂制師生青睞的“校園營養餐”,用師生喜聞樂見的短視頻“實力圈粉”,讓校報更有看頭、有意思。
(二)內容為王:打造核心競爭力
在校園媒體日益多元化的時代,內容質量是校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是增強可讀性和吸引力的關鍵所在。校報要突出重圍,必須揚長避短,聚焦內容建設,把精品報道、深度報道、品牌欄目作為校報“突擊”的拳頭產品,用高質量的新聞報道和深刻的見解影響師生。
1.差異化報道,在“特”字上下功夫。與新媒體相比,校報在新聞報道上雖缺少“新”和“快”,但卻勝在“深”和“細”。校報要發揮內容優勢,在深度和原創上下功夫,突出差異性,強化新聞策劃,實施與新媒體錯位競爭、差異化發展的策略[2],聚焦校園重大新聞和師生關注的熱點話題做大文章、好文章、爆款文章,充分發掘校園新聞背后的故事,將新聞寫細、寫深、寫好、寫活,為師生呈現高質量的愿看、愛看、耐看的好作品。
2.品牌化欄目,在“精”字上下功夫。校報內容在“精”不在“多”,在“質”不在“量”,精品報道、品牌欄目是校報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拳頭產品。精品報道要堅持以“短、快、新、活、真、強”為標準,對校園熱點事件及時策劃、重點報道,力求簡潔、準確、生動、活潑等。品牌欄目要緊密結合學校學科優勢及特色,邀請專家學者、青年學生積極撰稿,暢談對校園熱點問題的看法等,推出屬于自己的精品欄目,并逐步形成品牌效應。
3.精準化滴灌,在“活”字上下功夫。校報要順應媒體發展大勢,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轉作風、改文風,與師生思想同頻共振,采用師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用有細節、接地氣、帶露珠的新聞作品去感染師生、吸引師生、打動師生,吸引師生主動靠近、自動連接。
(三)版面創新:特刊化編排出版
版面決定顏值,在全媒體的浪潮中,校報要講述學校好故事,傳播校園好聲音,不僅要做到“深”和“厚”,而且要做到“美”和“特”;不僅要做到內容上有深度、文化上有厚度,而且要做到版式上有美感、整體上有特色
1.可視化表達,彰顯形式美。在讀圖時代,校報的版式要兼顧審美功能和讀者的閱讀體驗[3],在版面編排上追求大氣新穎,充分運用線條、顏色、圖片等多種可視化版面元素,將校報內容與設計形式有機結合,凸顯視覺美,在保證師生閱讀便利和視覺享受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校報的吸引力。
2.特刊化編排,提升可讀性。校報可以借鑒社會媒體的經驗和做法,圍繞學校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動、重大節慶等策劃系列特別報道,提升報紙的關注度和美譽度。在版式設計上,可借鑒雜志的設計理念,將頭版封面化,其他版塊雜志化,以模塊化、視覺沖擊力強的版面吸引師生,讓校報好看且好讀。
(四)隊伍整合:增強人才軟實力
校報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全媒體語境下,校報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對校報的融合發展至關重要。要通過內培外引優化人才資源配置,開門辦報構建大宣傳格局,與時俱進加快校報管理層面的融合,不斷提高校報人員的素質和能力。
1.內培外引,打造精干校報人。一方面要主動“走出去”,通過采編業務培訓、媒體學習交流等,不斷增強校報人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提高校報人員業務能力。另一方面要積極“引進來”,通過引進校內優秀采編人才、社會媒體業務精英等,深化校報采編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采編隊伍。
2.開門辦報,構建大宣傳格局。緊緊依靠校內外評論員隊伍、通訊員隊伍和大學生記者團,積極與校內采編專業院系合作,聘請采編專業師生參與校報工作,充分用好優秀學生記者的力量,變“孤軍奮戰”為“開門辦報”,實行約稿制和師生集體讀報評報等做法,發動師生為辦好報紙群策群力,積極構建大宣傳格局。
3.與時俱進,強化全媒體思維。全媒體時代,校報人員必須與時俱進,緊跟時代,強化全媒體思維,不斷學習提升,拓展全媒體視野,提高全媒體素養,不僅要“一人多能”,會采、寫、編、校,還要會新媒體制作、攝影攝像、短視頻后期編輯等,向全媒體人轉型,用新媒體技術提升校報的可讀性、影響力、美譽度。
四、結語
全媒體時代,面對新媒體的嚴峻挑戰,校報只有主動求變,堅持內容為王、融合為策、版面創新、人才為本,加速融合轉型創新,才能在激烈的校園媒體競爭中找到自己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榮世強.媒體融合發展背景下高校校報發展路徑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12):107-109.
[2] 張明平.融媒體背景下的高校校報創新發展策略[J].中國高等教育,2017(12):52-54.
[3] 虞晨潔.融媒體時代高校校報的轉型發展研究[J].出版廣角,2019(13):55-57.
作者簡介:常書輝(1984—),男,河南洛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新聞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