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康
體育課是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主要方式,然而在實際體育課程中卻存在各種方面的實際問題。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觀察法等方法,對體育課程進行調查,發現我國體育課程存在著教授內容斷層,重復、初中體育課程應試化的問題,因此,本文提出通過確立教學目標引領教學內容、確立評價系統促使學生體育全面發展的解決策略。
2014年,教育部曾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在此意見中強調,研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加強相關學科課標教材縱向銜接和橫向配合。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在此意見中明確提出,學校體育課程應注重大中小銜接,聚焦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然而我國現階段在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銜接上仍存在許多的實際問題沒有解決。
1 我國體育課程培養存在的一些問題
1.1 大中小體育課程教授內容上存在銜接問題
該問題在我國各個省市均有存在且較為普遍,學生在小學階段所學習的內容,到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學仍在重復學習,學生上了十多年的體育課,一直是在反反復復的學習同樣的體育初級知識,那就是學生十多年的體育課一直在重復學習同樣的內容,最后僅僅是學習的基礎內容都沒有掌握。
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各個地區,學校之間的體育教材未能統一,導致在體育教材上出現各個階段之間的內容存在斷裂或重復的現象。二是在當前的應試教育體制下,體育課程屬于邊緣學科,體育教師被邊緣化,體育課程沒有獲得與其他學科同等的社會地位,得不到領導的重視,導致體育教師缺乏改善體育課程的決心以及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的信心。三是學生缺乏充分的課下練習。學生在進行完一節體育課,學完當節課的內容后,就此不了了之,學生沒有時間進行體育技能的課余練習,對體育技能的掌握也就無從談起。
1.2 考什么就教什么練什么的現象
于素梅教授曾對我國安徽、遼寧及貴州等14個省份140所學校進行實際體育教學的課程調查,發現小學一二年級課程以簡單的跑步,游戲類為主,三四年級則引入一些基本的體育項目,如足球等,五六年級開始接觸較為復雜的運動項目,如武術,體操等,到了七年級時是教學內容多樣化的頂峰,八年級就以接近中考內容,開始更多的進行素質方面的練習。由此可以看出,在面臨著中考分數時,體育課程的培養內容就逐漸變得較為功利。專項教學內容的減少與缺失,對于高中階段的體育教學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2 大中小體育課程內容問題解決策略
2.1 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
體育課程內容的銜接首先應確定教學目標的銜接。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季瀏教授曾提出在小學階段,要注重學生對于體育游戲的學習,發展學生的基本運動能力,在初中階段,要注重學生對基本運動知識、運動技能的掌握和運用,到高中階段應更加重視運動技能的教學。同時,根據于素梅教授的“窗口期”理論,學生應在合適的年齡段進行運動技能的學習,如果較早的進行運動技能的培養,有可能會對學生的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傷,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身體正常發育。如果培養較晚,則會錯過學生運動技能培養的最佳時間段。某些運動項目如武術,體操等,當練習者錯過了最佳的學習年齡段,在之后的學習訓練過程中將會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小學階段的培養目標應是激發學生對于體育游戲、體育運動的興趣,培養學生基本的運動能力。在中學階段,應以培養學生運動技能,使學生擁有較好的身體素質為目標。到大學階段則應達到熟練掌握并使用運動技能的目標。同時,在同一階段內,還可為學生制定“基本目標”與“發展目標”。同時,應保證學生在課上所學內容的課余練習時間,建立學校、家庭、社區的聯合培養機制,學生在課堂學習體育知識后,應在放學后,在家長的陪同或監督下進行適量的練習以掌握所學內容,社區及社會組織可以合作的方式進行運動場地、運動器材的提供服務。
2.2 確立體育中考的綜合評價體系
針對之前所提出的“考試考什么,學校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問題,其解決需建立一個較為全面的評價體系。一方面是學生進行中考考試過程中的成績評價,也就是結果性評價。另一方面則是學生在中學期間的體育課程學習過程的評價,即學生在中學三年期間所進步的程度,也就是過程性評價。整體的評價體系應是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進行評價的一種方式并應更加注重過程性評價。從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方面來看,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培養分為運動能力、健康行為以及體育品德三方面,因此,評價要從注重最終運動成績向運動成績與學生行為表現相結合進行轉移。
(作者單位:南寧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