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俊
近期,閱讀了卡西.納特布朗《讀懂幼兒的思維:幼兒的學習及幼兒教育的作用》一書。本書重點討論了有關幼兒早期行為模式(圖式)的某些特點,并以大量的有關幼兒語言、行動、表征和思維的案例作為解讀幼兒思維的證據,其目的在于分析幼兒復雜的行為背后的思維特性。
書中提到了這樣的觀點:幼兒自有幼兒的思維,理解幼兒的想法和思維是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只有讀懂他們的思維,我們才能擴展他們的思維。但是,讀懂幼兒的思維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一線教師,我們看到了幼兒的行為,卻沒有看懂孩子行為的意義。沒有發現他們看起來雜亂無章的行為中的某些規律。就如我班朗朗小朋友捏蘋果事件一樣。記得是在一次美術課上,我們使用輕型粘土制作蘋果,當時朗朗就很感興趣,將蘋果做好了重新捏亂,又再捏好,捏亂。最終也沒有拿出一個完整的作品。在以后的幾天里,朗朗都會趁老師不注意的時候將展示區捏好的蘋果捏亂,我發現后告知朗朗不能去破壞別人的作品,但效果不大,朗朗仍然會去捏。直到輕型粘土蘋果完全晾干,朗朗捏不動為止。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朗朗持續地去捏輕型粘土,卻沒有去思考一下為什么朗朗會這樣做,沒有去理解朗朗這個行為背后的思維。通過閱讀本書,它讓我找到了理解,解讀幼兒行為以及了解幼兒思維形式的途徑和方法:朗朗他持續去捏輕型粘土可能是對輕型粘土能塑造不同形像和為什么能塑形產生了興趣,也可能是當粘土慢慢變干的過程中,朗朗對軟變硬產生了興趣。如果能早些明白這些,我就應該為他的進一步學習和探索提供機會,如除了提供輕型粘土外,還可以提供膠泥或者是面粉團,讓朗朗去探索為什么這些東西可以塑形。同時在晾曬的過程中通過讓他仔細觀察和感受,探索軟軟的粘土為什么會變硬。
書中還提到:確定和豐富幼兒思維活動的圖式,可以為幼兒提供具有連續性的學習機會。具有一致性的幼兒動作和思維線索,是把幼兒的所做所想與他們的學習過程和內容聯系起來的基本元素。在建構游戲《小熊的家》中,我開始為寶貝們提供了很多的材料進行建構,如:紙盒、拉罐、奶粉罐、紙箱、紙杯等,孩子們在搭建時覺得材料太多,有的材料之間又不好組合,每次搭建都很苦惱,如果是以往,我可能就直接給出解決辦法,但在讀了這本書后,我把問題交給了孩子們,孩子們想了很多辦法,最后大家選擇了數量多好操作的紙杯來搭建小熊的家。在搭建中,孩子們首先探索了紙杯的搭建方法,不僅找到了搭建最高、最穩的方法,還發現了合作搭建得好處。當然他們也遇到了困難:紙杯太容易倒了?怎么辦?孩子們通過不斷地實驗總結出:1.不要搭得太高。2.要用相同型號的紙杯搭建。3.底座可以大一點。4.靠墻搭建。5.合作時不用相互破壞。找到辦法,孩子很快地完成了搭建任務。雖然這一次的活動時間比較長,但它是孩子們在探索、思考和學習過程中所創造的連續性活動。這不也正好是我們課程所追求的嗎?
通過對本書的閱讀和學習,我知道,幼兒自身才是教育的根本,我們應該追隨幼兒的“圖式”來發展他們的思維,了解他們的學習方式,為他們提供大量的學習機會,采取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擴展幼兒的思維經驗。 在教育孩子時,我們靜下心來,陪著孩子,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讀懂他們的思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綿竹市第二示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