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梅
摘要:在小學班級管理過程,教師通過科學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班級管理水平,利于加強學生心理素質。因此,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研究過程,教師應全面樹立正確的管理理念,應積極在管理過程有效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創新心理健康教學形式,有效的為學生日后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小學班級管理;運用
引言
在小學階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關鍵,作為教師,要積極在班級管理過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重要性,提高了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利于全面加強小學班級管理水平,具體分析如下。
1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重要性
1.1有助于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班級就是一個小社會,小社會里每個學生性格不同,在這個大熔爐里,有的學生性格掌握能力有限,當對身邊人產生厭煩不良的敵對情緒,則會出現在課堂上隨意說話,打斷教師,甚至影響班級秩序的行為。此時教師要針對學生不同的年齡性格家庭狀況以及個人特點,分析其出現不良行為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引導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心理道德品質的健康成長。
1.2促進班級工作正常運轉
伴隨年齡的不斷增長,學生接觸的事物變多,在人家交往中會面臨不同的壓力和困惑,心理健康的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對學習和班級的態度都是很積極的,對身心成長有好處。因此教師要給予積極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壓力、困惑和解決心理問題,幫助學生成長。
1.3協助學生對自我有正確認知
良性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自我認識,完善自己意識,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優勢,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模式。教師要專注于發掘學生的優勢,及時給予鼓勵贊賞,增強學生的自信,讓學生自主參與到班級管理環節,將自我管理和教師管理結合起來,由此來提升班級的整體管理。
2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有效滲透策略
2.1建立良好溝通機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針對性
師生關系的建立,是小學班級管理中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教師和學生一旦建立了良性的師生溝通關系,學生會更愿意配合教師完成教學工作,教師和小學生之間要更加親近,不要讓學生長期敬畏教師,這樣即便遇到問題也不愿意與教師溝通,不敢與教師反映,造成班級管理中的較大阻礙,對心理健康教育不利,因此,教師要不斷嘗試與學生建立良好溝通互動關系,拉近和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打開學生的心扉,讓學生依賴和信任教師。教師在進行班級管理時,也要力求做到客觀公正,不偏不向,讓學生在內心信任教師。還要組織學生多參加團體活動,在團體活動中建立溝通渠道,真正了解和服務學生,為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礎。
2.2完善教育工作機制,強化心理健康教育時效性
在小學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往往依靠經驗展開,沒有規定的形式,教育方式也非常隨意,無法達到心理健康的教育質量。因此要有效提升小學班級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質素,建立完善的教育規范機制,嚴格把控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小學教師需要依據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頻發的問題,根據現實狀況綜合分析考慮,切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規劃,并按規劃有的放矢地執行。當然也不能夠一成不變的采取永遠相同的機制,要根據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表現反饋,及時對規劃內容進行合理調整,滿足學生思想發展的實際需求,不斷提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質量。
2.3實踐活動中體驗情感,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心理狀態在成長的最初萌芽階段,心理健康的培養由此變得十分必要。學生要在這個階段逐步形成強烈的自我意識,學會自主獨立,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在這個階段,小學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自我教育,培養學生自強自律自理自學的綜合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引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同時,組織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鍛煉。
《教育心理學》中指出,學生應當適當地參加到社會工作中,這有助于學生綜合品質和個性的成長發展。教師可以讓學生輪流當班級干部,讓每個學生都能擁有成為班級核心干部的鍛煉機會。在鍛煉過程中,學生會感受到光榮感,也能意識到個人在此過程中展現的不足。每個學生在鍛煉的過程中都能夠認真地承擔班干部責任,在任職期間展示自己的能力,鍛煉自己的意識,強化主人翁精神和責任感,也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及才智,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讓學生不斷地進行自我分析和互相補充,提升學生的全面綜合素質。
班主任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要積極發揚民主創造精神,讓學生充分參與進去,并適當進行引導,交給學生去處理具體細則。比如開展個人化班級量化管理工作,讓學生輪流充當值日班長,總結和記錄學生的考勤和學習狀態,根據實際情況隨時進行調整,強化班級管理,還可以定期投票選出出色的學生,讓大家效仿和學習,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
2.4豐富家校合作形式,共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還要豐富家校合作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家訪,了解全班學生的基本家庭狀況,對部分學生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家訪,充分和家長交流反饋學生在校的表現,全面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學校一定要給予積極關注,采取電話或微信多方面方式與家長保持常態化的交流渠道,對特殊學生給予特殊關照,隨時跟進家庭教育狀況。有的放矢地開展家訪活動能夠節約寶貴的時間,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學生在校的真實情況,教師通過家訪與家長的溝通后,也可以優化教育方式,與家長一同為教育學生提供更好的方法,有效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同時,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與家長定期交換信息。家長對學生的了解都是生活中的,但對于在學校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往往疏于了解。班主任可以定期在群內上傳學生在學校學習和參與活動的照片,家長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同時假期期間家長也可以上傳孩子在家學習、生活的照片,讓教師也能夠了解學生的真實狀態,制定更好的家庭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成長。
結束語:
總之,通過以上分析,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實際,探索了在班級管理過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作為新時期小學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進一步促使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侯振保.小學班級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討[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10):173-174.
[2]雷紅.淺談小學班級管理中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6):48.
[3]馬繼忠,馬旭仁.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J].教育現代化,2018,5(01):359-360.
(哈爾濱市鐵嶺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