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不斷豐富,群眾文化形式與內容過于傳統,所以積極尋求群眾文化的創新路徑,不但能夠豐富群眾文化活動,而且能夠做好傳承傳統文化的工作,因此,創新文化已經成為當前群眾文化活動的指導思想,并且群眾文化創新也已經成為當下重點。
關鍵詞:群眾文化;創新路徑
一、群眾文化發展的現狀
(一)人員專業素養有待提升
目前,許多社區的群眾文化建設人員,要不就只具備組織群眾的能力,要不就只是懂的一些文藝的東西,同時具備組織群眾的能力與懂得文藝的人員少之又少,這就使得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少了基層群眾的專業人員支持?;鶎尤藛T多以自我為主體,很少去管其他人的想法與行為,這嚴重制約著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鶎尤罕妼θ罕娢幕瘺]有足夠的責任心就會使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始終處于較低的水平。由于很多部門里面的人員本身就沒有非常高的文化建設與管理水平,所以想要進行更高層次的創新策劃,只能是無稽之談,并未對整個文化建設過程進行監督和指導。這就會使得群眾文化建設活動只剩個軀殼,完全丟失了群眾文化的血肉部分。管理人員擔不起來重擔,基層群眾又沒有太高的參與熱情,再加上群眾文化建設不是主旋律,這就使得基層的群眾文化建設的質量始終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
(二)文化活動內容較為單一
在通常情況下,由于實際情況下,大部分年輕人要以學業和事業為主,群眾文化活動主要以老人為主,加上基層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缺乏群眾文化建設的經驗,沒有充分考慮到社區各個年齡層面人的不同文化需求,這就會使得相關部門人員統一安排相同文化活動給不同層次人群,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滿足不了人民對于健康、快樂的追求。一些社區提供給居民的公共文化產品相對較少,這就導致了大量的空閑居民只能靠打麻將、打撲克或者是跳廣場舞來打發無聊的時間。而相關部門組織的群眾文化活動又太過于正規化,形式比較繁瑣,不適合群眾文化生活。群眾從相關部門舉辦的文化活動中得不到精神上的滿足?,F階段,受到社會快節奏的影響,加上社區居民的關系比較疏遠,很多群眾文化活動也就得不到大家的支持,進而制約了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
二、實現群眾文化創新建設的途徑
現如今,人們的思想已經完全解放到現代化的標準,所以為了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能夠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必須要最大可能得滿足人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創新活動。群眾文化從根本意義上講是來自于人民群眾,而實際文化創新結果,最終又服務于群眾。所以,這既是社會主義中國特色文化的要求,也表達了人民對于美好精神生活的渴望。所以,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各種組織必須要積極提高組織內部人員的文化建設水平,使群眾文化必須要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創新發展。
群眾文化的創新需要更加高質量的管理團隊,現如今社區規劃發展如此迅速,許多本該熟悉的鄰居變成了陌生人,很難組織在一起。另外,管理人員還需要不斷引導人民群眾也要積極參與到文化創新中來,要提高創新能力,增強積極性。
三、保障群眾文化持久發展的幾個關點
首先,由于社區發展原因以及群眾個體對自身認識不足,所以宣傳文化的組織主體必須要以主要管理者為主,轉向以各級群眾組織為主,把了解人民對群眾文化的興趣作為重要前提。其次,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產物,而這些文化產物與當地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因此,要真正讓人民群眾懂得文化既要不斷創新,又必須要做到可持久健康發展,就必須充分突出它的地域文化特色。所以我們必須要結合當地特色優勢,進行文化創新。比如擁有特殊資源的地區,應該積極把握機會,是結合文旅產業優勢還是結合現代化的自媒體平臺,將地域優勢充分利用,使得群眾文化能夠建立在地域優勢上,進行持久性的發展。對于已發展成形的、有一定基礎的民族文化藝術作品,通過不同表現形式進行展示,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進行科學研究和重新設計,精心組織創作精細打磨,從而逐步形成既同時具有濃郁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又同時帶有鮮明文化時代特色的文化表現形式。
四、拓展群眾文化的發展空間
首先,依托傳統文化基礎,結合現如今群眾文化發展形式,努力推動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其次,各地社區部門要切實做好社會群眾思想文化教育發展的引導工作,提高社區群眾思想文化的積極性,使社區群眾思想文化的教育發展更加有序科學合理,推進形成具有中國鮮明特色的先進群眾文化。
四、結論
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的發展順應著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群眾與日俱增的精神文明需求,能夠有效維系社會的和諧和穩定,因此要注重群眾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多傾聽群眾的呼聲,立足傳統文化根本,兼容并蓄吸收外來文化的精髓,發展出適合本地區的群眾文化。
參考文獻
[1]鮑宗豪.對當前中國社區建設四大問題的思考[J].河北學刊,2010,30(6):148-153.
[2]張娟.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政府管理模式:轉換及其實踐[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2(6).
[3]童瑩.包容性發展視角下“村改居”社區文化建設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6):24-26.
[4]馬西恒.理念與經驗:中國與北美社區建設之比較[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1,12(1):89-97.
[5]趙靜.資產為本視角下的社區文化建設——以上海、青島、濟南的社區文化中心為例[J].山東社會科學,2018(02):99-104.
作者簡介:李振國,出生年月1969年5月,性別男,漢族,籍貫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十字路街道
(莒南縣十字路街道辦事處 山東省臨沂市 27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