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玲子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患者實施心臟大血管外科護理模式后的生存質量。方法:隨機選取本院收治心臟大血管外科患者68例為研究者,其中參照組34例實施常規護理,實驗組34例實施心臟大血管外科護理,分析對比參照組和實驗組實施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差異。結果:實施護理前,參照組和實驗組生活質量無任何對比差異;實施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參照組生活質量。結論:患者實施心臟大血管外科護理后,生活質量得以顯著提升,值得在心外科大力推廣應用。
關鍵詞:心臟大血管外科;護理模式;患者;生存質量
通常心臟大血管外科疾病病情發展速度極快,手術創傷較大,倘若風險因素處理不當,還會引發諸多不良事件。如何提升心臟大血管外科患者生活質量已成為臨床護理的重中之重。由于該病癥發病后患者病情存在諸多不同,且性格迥異,導致臨床護理難度較大。心外科依照對護理人員臨床護理能力進行劃分,深入挖掘其內在潛能,在得到患者護理認可的同時,促使患者生活質量得到優質改善。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院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68例心臟大血管外科病癥患者,參照組與實驗組患者各34例,最小年齡21歲,最大年齡72歲,平均年齡(43.61±13.84)歲;
1.2方法
1.2.1
參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法,細致為患者講解自身疾病健康知識,查看護理方案與患者病情是否相吻合,并隨之予以及時調整,借助心理護理增加患者臨床依從性。實驗組患者實施心臟大血管外科護理模式,依照本科室護理人員級別,對其安排相應患者及護理事宜,其安排內容如下:
1)專家級護理人員 在做好自身本質護理工作以外,還要對本科室突發的疑難護理問題予以指導解決,嚴格監督其他級別護理人員的臨床護理工作,了解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情況。定期對本科室急救藥品的日期與質量予以檢查,查看各種儀器精準度,保證患者急救時所需物品無任何差池。另外,在陪同臨床醫生查房時,需及時向醫生匯報患者病癥情況,每月月底召開臨床護理研討會,對臨床護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善措施[1]。
2)高級護理人員 負責多位重病患者,安排指導下級護理人員日常工作流程,確保交接班工作準確無誤。在此期間患者病情加重,需及時將患者病情予以上報,然后遵循醫囑對患者予以護理。
3)中級護理人員 觀察患者日常病癥變化,詳細記錄各項臨床護理事宜,對夜班工作予以合理安排。在夜班值班期間,需保證病房環境安靜,準備好常用醫療物品,在交班時需告知接班人患者的病癥變化。
4)初級護理人員 給予患者日常基本護理,積極配合上級護理人員開展相關護理工作,倘若患者在臨床治療護理期間出現任何問題,均及時向上級匯報。
1.3臨床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實施前后生理領域與心理領域評估,其生理領域評估內容包括胸悶、疼痛、行動力等情況。心理領域評估內容包括思想活躍、心態積極等。
2結果
2.1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護理實施前后生活質量
3討論
隨著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最近幾年我國心臟病、冠心病以及心包疾病等心外科病癥呈逐年上升趨勢。心臟大血管外科手術作為新型心臟病癥治療方法,雖及時挽救諸多心臟病患者的生命,但因該病癥患者病情迥異,且手術創傷較大,術后應激反應較為嚴重,使得患者在發病以后生活質量無法得以恢復[2]。護理人員需要在術后護理過程中,根據患者病癥情況予以優質護理,并借助較高的生活質量提升患者治療自信心。為此,心臟大血管外科護理模式通過對現有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進行劃分,激發護理人員自主能動性,將現有護理資源發揮最大化,確保各級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中均能恪盡職守,嚴格依照醫院制定的護理安全制度實施護理,減少術后潛在風險因素,在促進臨床護理質量提升的同時,協助患者縮短病癥康復時間[3]。各級護理人員應在臨床護理中,做好溝通銜接工作,針對該病癥容易引發的應激反應予以有效預防,增加患者病癥康復期的舒適感。
綜上所述,在實施心臟大血管外科護理模式以后,不同級別的護理人員充做好自身本職工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少各種潛在風險因素。可見,該種護理方式對心臟大血管外科手術質量有著極為重要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紀延霞,趙榮,鮑曉靜.心臟大血管外科護理模式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分析[J].名醫,2019(05):213.
[2]孟海艷,劉鴿,李春天.個性化延伸護理對心臟大血管外科術后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智慧健康,2018,4(31):119-120.
[3]吳寧.心臟大血管外科醫護人員的護理模式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24):52-54.
(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 湖北荊門 44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