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5G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將其視為自身內容生產和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柱,開始積極與短視頻平臺合作,以適應全新的媒體環境,不斷提升自身影響力,探索轉型發展道路。本文分析短視頻新聞傳播的優勢,探討短視頻新聞創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短視頻;短視頻新聞;新媒體;傳播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3-0112-02
短視頻新聞是新聞傳播的新形式。有學者將之定義為時長5分鐘內,通過以手機為主的智能終端進行后期包裝,最后在多個社交平臺上進行傳播的新型新聞產品[1]。這個界定較為全面,對我們認識短視頻新聞,研究短視頻新聞傳播具有啟發意義。
一、短視頻新聞傳播的優勢
(一)用戶增長迅速,接受度高
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9.27億,較2020年3月增長7633萬,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8.73億,較2020年3月增長1億。由此可見,當前短視頻用戶仍處于爆發性增長階段,媒體傳播生態尚在重構。對于新聞媒體而言,有效融合“短視頻+”,即“短視頻新聞+電視”或“短視頻新聞+官網”或“短視頻+客戶端”等,通過總結經驗,能夠有效規避一些問題,對更好地傳遞主流聲音、提高媒體傳播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形式靈活多樣,用戶關注度高
央視新聞抖音號旗下包含“一禹道兩會”“嚴松有話說”“有你真好”等多個欄目,涵蓋了Vlog、短劇、解說、脫口秀、同款等多種形式,自2019年開通至今,粉絲數已近1.2億,關注量達48.2億。
有學者認為,新聞在主題上講求專業、嚴肅、權威。將這類主題與強視覺效果的短視頻相結合,能夠在新聞采編、創作、表達等多方面衍生出區別甚至超越傳統新聞的傳播特性[2]。與傳統的電視新聞相比,短視頻新聞更加簡單自由。其選題更家常,敘事更幽默,多變且不拘泥的表達形式,能為受眾提供多重選擇和體驗。
(三)跨屏傳播,大小屏優勢互補
當前,以電視新聞為主的“大屏”新聞具備清晰度高、帶入感強的特點,能夠為用戶帶來沉浸式體驗;而以短視頻為主的“小屏”新聞,則更適合接收信息,便于互動。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短視頻的迅猛發展,新聞能夠在“小屏”上實現快速、大范圍的話題性覆蓋;在“大屏”上打造權威、專業、儀式感強、富有情緒傳染力的深度報道。跨屏傳播,大小屏優勢互補,有助于提高新聞的傳播效率,增強傳播效果,從而推動媒體深度融合。
(四)傳播社交化,互動性強
短視頻通過社交平臺逐步形成了具有區域性、圈層化的傳播生態,擁有強大的影響力[3]。作為社交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短視頻平臺誕生的最初目的是滿足人們社交剛性需求。短視頻新聞方便了新聞傳播社交化,增強了信息互動。在強互動的作用下,短視頻新聞能夠快速了解受眾及市場環境,豐富新聞內容,滿足受眾需求,進而有效提升傳播效果。
二、短視頻新聞創制過程中的問題
(一)無法脫離傳統形式,新媒體思維欠缺
長期以來,傳統媒體憑借專業、嚴肅、規范化的新聞報道,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權威性優勢。但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以手機為主的移動智能終端更加契合人們碎片化的休閑時間和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逐步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首要選擇。這給傳統媒體造成巨大沖擊。為應對已然改變的新聞傳播生態,傳統媒體進行了一系列轉型探索。但從傳統媒體短視頻內容生產現狀看,仍存在刻板印象、新媒體思維欠缺等問題。
新媒體時代,受眾與傳播者之間界限模糊,任何人只要拿出手機,就能成為“記者”。社交媒體平臺以人性化的“黃金15秒法則”和社交化的傳播模式,聚集起遠超主流新聞媒體的龐大受眾群體。專業化的新聞記者無法與事件的“當事人”相比,主流新聞媒體的及時性、真實性遭到削弱。并且,與傳統嚴肅的新聞報道相比,人性化的敘事方式更加風趣幽默、吸引人。
短視頻的“短”,并非單指時長短,也暗示著內容短小精悍、貼近民生、語言幽默、簡單易懂。然而,傳統媒體在內容生產時往往直接將電視新聞逐條剪輯,把拆條后的內容直接搬上短視頻平臺。以重慶某區融媒體中心客戶端為例,其“視頻新聞”板塊雖日均更新3~4條短視頻新聞,但常常是零點贊、零評論。
(二)市場競爭激烈,核心競爭力不足
學者陳良飛將短視頻平臺劃分為自建客戶端和入駐短視頻平臺兩類。該分類方式簡單明了,便于深入分析短視頻新聞發展的問題[4]。
自建客戶端,是指傳統媒體自己打造的新聞發布平臺,或是在已有的客戶端上新增短視頻專題。這種方式往往會帶來巨大的平臺創建和后期運營成本;并且時刻面臨短視頻巨頭公司的強力競爭。因此,大部分傳統媒體認為,自建短視頻平臺,得不償失。
入駐短視頻平臺,是指傳統媒體在當前主流短視頻平臺開設官方賬號,如抖音、微博等。以優質的視頻新聞和權威的事實報道,結合平臺海量用戶資源實現短視頻新聞創制。該方法固然可以降低前期的轉型壓力,但同時也因受短視頻平臺第三方限制,導致媒體與受眾間無法建立直接聯系,更有甚者可能淪為純粹的“新聞生產車間”,無法從廣告、訂閱中獲取收益。
(三)人才匱乏,專業化程度不高
在短視頻的創制過程中,專業人才短缺、轉型尺度難以把控是傳統媒體面臨的又一難題。一方面,習慣于傳統新聞生產模式的傳統媒體人在向短視頻新聞轉型時存在一定困難;另一方面,互聯網公司更吸引優秀人才,傳統媒體的新成員往往實踐能力不足,需要經歷約6個月的實習培訓,才能逐步進入工作狀態。2017年,由中國青年報創辦的新聞短視頻品牌“青蜂俠”,成立之初就面臨專業人才和設備缺乏的困境。雖通過長期實踐與探索,“青蜂俠”實現了視頻化轉型,站在了資訊類短視頻前列,但人才短缺問題至今仍舊是其面臨的主要問題。
三、提升短視頻新聞質量的思考
(一)注重用戶思維,滿足用戶需求
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用戶觀看新聞是源于自身對新聞信息的需求。對于新聞媒體而言,只有與用戶積極互動,才能準確把握用戶需求,提供能夠滿足用戶的新聞產品。新媒體時代,社交媒體的出現極大地強化了傳播主體與傳播對象間的互動。作為網絡空間里日益活躍的傳播方式,短視頻便于用戶及時轉發、評論,短視頻新聞能夠有效助力新聞媒體及時了解受眾信息需求。
《主播說聯播》作為新聞聯播的重要補充形式,采用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夾敘夾議的表達手法,評述受眾關注的國內外熱點事件。該欄目立足于當前人們網格化、碎片化、個性化的傳播訴求,有效打破了傳統新聞生產模式的固定套路,創新新聞報道語態,是一次極有意義的短視頻新聞轉型探索[5]。
(二)探索MCN模式,建立PUGC內容生產模式
短視頻信息的主要來源多為類似新聞媒體機構的PGC(專業內容生產模式)和以用戶為核心的UGC(用戶生產內容模式)。伴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短視頻的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已然過去,其自身問題尤其是內容低俗化問題日益嚴峻,受眾對于短視頻信息的需求逐步專業化、深度化[6]。因此,利用“PGC+UGC”能夠衍生出網民參與、機構創作、平臺運營的全新內容生產模式,也就是PUGC內容生產模式。
PUGC模式與時下流行的MCN模式不謀而合。雖然,MCN作為網紅經濟的運用模式,與以內容為王的短視頻新聞并不具備完全兼容性,但其強調的 PUGC模式能夠有效提升短視頻新聞質量,充分發揮資本優勢。此外,傳統媒體的新聞主持人具有較大的受眾基礎,可以通過“客串”網紅的方式,對當下熱門話題進行深度解析,進而強化輿論引導。
(三)重視新媒體人才培養,培養全能型記者
當前,傳統媒體面臨的人才匱乏問題,除既有成員的轉型困境外,還存在引進人才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這與學校教學體制不完善,學生專業能力培養與社會實踐脫節有一定關系。對此,媒體應強化與高校間的互動交流,共同培養專業人才,以應對人才短缺,降低新聞媒體的生產成本。此外,就學生個人而言,應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有效運用所學知識,結合當前社會需要,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有學者指出,短視頻新聞有三大屬性:第一,真實客觀,報道能夠反映現實、揭露問題的新聞;第二,把握關鍵,抓住受眾關注的和與受眾切實相關的事件進行報道;第三,唯有實現傳播,才能證明這個作品的存在[7]。因此,傳統媒體對于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也應由單一的采編、排版、寫作等技能要求,轉向能夠獨立完成整個短視頻新聞生產發布流程的全能型人才要求。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重塑了信息傳播生態,具有強互動、強表達特征的短視頻蓬勃發展,并逐步成為主要的信息傳播模式之一。于傳統媒體而言,不僅要在媒體融合的大潮里找準自身定位,“擁抱”用戶,適應短視頻新聞生產模式,同時要充分發揮專業性、權威性優勢,檢索新聞事實,傳遞主流聲音,不斷提升自身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參考文獻:
[1] 常江,徐帥.短視頻新聞:從事實導向到體驗導向[J].青年記者,2017(21):20-22.
[2] 韓姝,陽艷娥.政務新聞的短視頻化特性與發展——以央視新聞中心官方微博“央視新聞”為例[J].傳媒,2021(10):60-62.
[3] 朱杰,崔永鵬.短視頻:移動視覺場景下的新媒介形態——技術、社交、內容與反思[J].新聞界,2018(07):69-75.
[4] 陳良飛.媒體機構布局短視頻平臺的三種模式[J].青年記者,2021(08):5.
[5] 吳倩.從《主播說聯播》看主流媒體提升“四力”的有效方式[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10):106-108.
[6] 殷俊,劉瑤.我國新聞短視頻的創新模式及對策研究[J].新聞界,2017(12):34-38.
[7] 張梓軒,王海,徐丹.“移動短視頻社交應用”的興起及趨勢[J].中國記者,2014(02):107-109.
作者簡介:卞立成(1996—),男,江蘇寶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影視與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