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燕 張四德 卜菊梅
【摘要】疫情期間的家園共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筆者通過對疫情期間X幼兒園家園共育活動的調查研究,發現疫情期間的家園共育存在核心目標定位不準確、家園共育形式單一、忽略幼兒品質培養、家長角色認同低等問題,對此,本文提出后疫情時期線上家園共育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疫情;信息化;家園共育
“一日生活皆課程。”新冠肺炎這一特殊情境的出現,對幼兒來說無疑是最直接、生動的課程。由于疫情的影響,教師不能直接與幼兒接觸,這就使得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之間的優勢與局限性更加明顯,只有充分做好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緊密結合,才能夠促進幼兒學習經驗的連續性和一致性,從而更好的形成教育合力,真正落實“停課不停學”并為后疫情時期如何開展家園共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和經驗支持。
一、疫情期間家園共育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X幼兒園疫情期間家園共育情況的調查研究,發現疫情期間家園共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核心目標定位不準確。根據分析發現,X幼兒園的大部分教師將疫情期間家園共育的核心目標定位在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和學習知識本領上,而大部分的家長則認為該時期家園共育的核心任務就是讓幼兒學習知識和本領。可見,在家園共育中,X幼兒園的教師和家長并沒有將疫情作為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思考“疫情到底帶給我們什么”、“面對疫情,我們到底要教會孩子什么”等一系列能觸及事件和人的生存本質的問題。
2.家園共育形式單一。從宏觀層面看,該園教師雖然在家園共育的過程中運用了美篇、微信和QQ,但從性質上來看,該類APP在功能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都不利于充分調動教師和家長的主動性。從微觀層面看,在使用該類APP的功能時,教師和家長更多地利用文字和圖片的形式進行溝通,而未使用視頻,這就不利于疫情期間教師和幼兒之間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
3.內容忽略培養品質。從調查結果看,X幼兒園在疫情期間開展家園共育時,其內容偏重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而缺乏培養幼兒品質、責任感等共育內容。主要表現在,線上教育內容主要以主題教育內容創編、節日主題活動及挖掘身邊的教育資源為主,但這些主題活動的開展主要是讓幼兒學習某些知識和學會某種技能,對疫情這一現狀并未涉及太多的活動,不利于幼兒對疫情本身的認識。
4.形成了“園主家客”固化模式。疫情期間,線上的家園共育雖然提供了一種雙向的交流模式,但從X幼兒園疫情期間家園共育中教師和家長的角色認同情況來看,家園共育間的“分工”明顯重于“合作”。主要表現在:教師和家長對自己的角色認同偏低,教師更多地將自身定義為家庭教育的指導者。可見,教師和家長之間已經潛意識地形成了不平等地位,教師很少會征求家長的意見和建議,這就使得這種不平等更為顯著。此外,大部分家長則認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是信息的接收者,此種被動角色定位也說明了其話語權意識的缺失,是造成家園共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影響因素。
二、后疫情時期線上家園共育的優化策略
(一)提高對家園共育目標的認知
對家園共育目標的認知直接影響著家園共育活動的開展情況及效果。疫情期間,部分教師和家長對家園共育的認識有所偏頗。在后疫情時期,幼兒園要通過一系列培訓學習活動,讓教師不斷更新理念,厘清疫情期間家園共育的概念,搞清正常時期家園共育與特殊疫情時期家園共育之間的區別,將正確的家園共育核心目標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最終讓家長對疫情期間的家園共育能有正確的認知。
(二)多種形式促進家園共育
1.運用功能齊全的教育輔助軟件。對于線上家園共育來說,選擇適宜的軟件顯得尤為重要。隨著疫情的出現,多數APP或是小程序都推出了新功能,但對于微信、QQ這些聊天軟件,功能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師可以根據需求,選擇更為便捷、有益于特殊假期使用的手機APP、小程序等。如小程序“家園聯系欄”功能齊全,且針對疫情專門推出了幼兒體溫打卡功能,能夠清晰地監測幼兒的健康狀況,并有人數登記,這就大大減少了班主任的登記工作。此外,該小程序還根據時政、節日等推出一些主題活動、親子活動等,不僅為教師開展活動提供了參考,也為家長如何和幼兒一起活動提供了指導。
2.“云”會面拉近與幼兒的距離。“云”會面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通過視頻形式來升華師幼之間的情感。后疫情時期,雖然沒有硬性限制,但為了防患于未然,教師和幼兒之間也應該多運用“云”會面的形式,既省時省力,又充分運用了互聯網的便利功能,促進師幼關系。教師可運用微信、QQ或是釘釘等APP的視頻聊天功能,以每周一約的形式和幼兒互相交流彼此在家趣事。教師也可有針對性地對幼兒情緒情感進行線上互動,跟幼兒打招呼,緩解幼兒焦慮情緒,拉近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距離。
(三)豐富活動內容,培養幼兒品質
疫情的出現為人類敲響了警鐘,教師和家長不能只注重幼兒知識、技能和習慣的培養,而是應該通過豐富的活動內容,首先讓幼兒緩解心理上的焦慮、恐懼情緒,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此外,老師和家長應該對疫情有所思考,進而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幼兒從小學會關愛身邊的人、事、物,尊重一草一木,通過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幼兒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意識,讓幼兒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正確認識親師關系,回歸“主體間性”
親師關系是指家長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是影響家園共育的重要因素。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家長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但一直以來,由于家長和教師對自身角色認知不清,角色認同偏低,導致他們之間的關系由主體間性的關系變成了主從關系。要想改變這種現狀,由“主體性”回歸“主體間性”,就要從根本上改變不正確的親師觀,進而更好地促進后疫情時期線上家園共育活動的開展。
參考文獻:
[1]孔慶紅.疫情背景下家園共育有效策略的研究[A].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2020:4.
[2]何琳怡.“云”助力:疫情期家園共育新路徑[J].教育科學論壇,2020(11):22-23.
[3]張慧.基于家園共育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策略研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40(06):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