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瑩
摘要:在當前經濟背景下,金融制度與經濟發展兩者之間相互作用、緊密聯系。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需要采取不同的金融制度與之相匹配,決定金融的結構和層次。本文從韓國的經濟背景入手,以金融制度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為出發點,對韓國金融制度變革過程進行深入的研究,旨在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關鍵詞:韓國;金融制度;金融變遷
大量事實早已證明,金融制度對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種作用是經過以下四條途徑來實現的:金融業自身的產值增長、金融機構的運作、金融的基本功能以及金融運作的特點。從某種程度上說,金融制度是為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目標服務的。韓國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里,從一個貧窮落后的以農業為經濟基礎的國家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完整工業體系的現代化工業國家,金融制度的發展在其中發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在東亞金融危機之后,人們曾經對韓國的發展模式產生質疑,但這并不是忽視韓國過去的60多年經濟發展所取得巨大成就的理由,我們應該細致分析并加以借鑒韓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可取之處。
一、韓國經濟發展背景
通過多年的發展,韓國在經濟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變化。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政府采取了不同的經濟政策。20世紀50年代,發展以“三白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經濟開始逐步恢復,提出“進口替代”的發展戰略,用國內生產產品代替進口產品來滿足國內的需求并減少進口。20世紀60年代將戰略調整為“出口主導”,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推行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政策。70年代將產業重心轉移到鋼鐵、造船、制造等重工業領域,80年代發展成為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國家,90年代把進入發達國家隊伍作為努力目標,并于1996年以其強勢的經濟表現成功加入OECD。在推動韓國經濟發展方面,集權的韓國政府功不可沒。多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促進韓國的經濟實現快速增長,走上騰飛之路。從一個落后的殖民地國家,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漢江奇跡”,在2005年成為亞洲第三個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也由1961年的94美元到2019年突破3萬美元大關,韓國GDP總量位居世界第11位,這樣的奇跡使得韓國迅速完成了現代化進程。韓國采用了政府積極干預產業與經濟的發展模式,舉全國之力培育民營企業,因此造就了Samsung、現代、LG、SK以及樂天等一大批全球知名企業。
1996年,韓國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放緩。1997年,席卷東亞的金融危機沉重地打擊了韓國的經濟,甚至出現了經濟負增長。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之后,韓國政府很快意識到,在經濟衰退時期盲目追求發展速度、進行產業擴張是行不通的。因此,政府及時調整了發展方向,強調以促進市場進一步自由化和推動產業結構改善為目標,將發展高科技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同時,在金融領域,政府進一步開放外匯市場為引入外資投資提供寬松良好的條件。1998年,韓國政府采取了更多的微觀經濟政策措施用以應對東亞金融危機,這些措施都對保持匯率穩定、維持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韓國政府再次踏上了產業調整之路,樹立了“科技立國”的戰略目標。1999年,韓國在經歷金融危機的考驗之后,經濟實現了由負增長到9%的正向增長。韓國不僅迅速擺脫了經濟危機的消極影響,而且快速推動了傳統制造業向新興知識產業的轉變。整個國家的經濟重新回到正軌,而韓國經濟發展再次創造的新一輪奇跡得益于深入的改革和正確的戰略方針。2008年,韓國也遭到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的沖擊,GDP受危機的影響下降到0.2%,韓國的股市、外匯、進出口貿易也遭受了一定的損失。在這次危機中,經歷過亞洲金融危機的韓國反應迅速,及時制定有效的應對措施,使得經濟損失相比較于1997年明顯減少。
二、韓國金融制度的發展
19世紀后期,韓國現代金融體制開始逐步形成,其發展帶有明顯殖民主義色彩。20世紀80年代以前,實行的是以政府為主導的“管制金融”體制。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20世紀80年代以后,政府逐漸意識到這種制度存在的缺陷,開始進行了金融深化改革,向“民治金融”轉變。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后,韓國推行更加具體全面的金融改革,更加注重金融體制的發展變化與經濟發展戰略和實體經濟的發展是否相互匹配。2008年,波及全球的次貸危機對韓國經濟產生了沖擊并造成一定的損失,但經歷過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韓國對抗危機的能力大大增強。
(一)戰后金融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朝鮮戰爭之后,朝鮮半島原有的統一經濟體一分為二,與此同時,日本陸續撤離了先進的企業人員、機器設備以及金融機構和資金,使得韓國經濟遭受重創、金融幾乎處于停滯狀態。1961年后,確立了韓國“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政府大規模將商業銀行收歸國有,實現國家對金融資源、金融資本以及金融機構強有力的控制。政府建設了大量國有企業,使其成為戰略工業、制造業的發展龍頭,同時建立銀行,提供大量的國家貸款,促使韓國的私營企業興起。韓國銀行作為中央銀行喪失了相對獨立性,在制定政策和實施貨幣職能的自主性方面,受到政府限制被完全置于財政部管控下。在政府的直接干預下,各類銀行需要提供大量政策性貸款給政府所確定的戰略部門和大型企業集團。至此,形成了銀行處于絕對地位的單一型政府主導金融制度。隨著國民收入的提高,不僅人們需要多種多樣的金融資產,企業也需要各種各樣靈活的金融服務。因此,韓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積極推動并大力扶持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80年代后,政府主導型的金融市場體制開始逐漸顯露其弊端,韓國政府實行了一系列針對金融體制的調整措施。這些調整措施給各類金融機構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韓國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繼續發展壯大。
(二)東亞金融危機的調整
8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開始金融深化改革。東亞金融危機前韓國的金融改革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993年之前的封閉條件下的金融深化改革和1993年金泳三政府執政之后開放條件下的金融深化改革。封閉條件下的金融深化改革主要特征是對內自由化,即放松管制再放松。金融調整措施主要包括將銀行私有化、減少政府對銀行實施的干預、降低市場準入門檻、促進金融服務多樣化的發展、降低金融業的進入障礙。全面開放市場以后,韓國金融業的管制進一步放松,對外國投資者開放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加快實現金融自由化。這個進程的特征是粗放的,將傳統的政府干預經濟排除在外。金泳三政府的改革,忽視了對大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監管,急切的改革使得韓國現行的金融制度不能與高速發展的經濟相匹配,最終使得韓國的經濟在90年代末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中遭受了重創。在經濟危機期間,由于韓國經濟對國外的依賴度很高,出現了很大的負增長。為解決流動性不足問題,韓國接受了IMF提供的貸款,這要求政府進行更加有效的經濟改革以避免外資完全影響本國金融市場。韓國重新定位了政府的職能: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競爭條件,同時改進公共管理機構的效率。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已經由以政府為主導轉變為政府引導的方向,將“管制金融”轉變為“民治金融”。
(三)全球金融危機的調整
受金融危機的沖擊,韓國經濟表現低迷,韓元幣值下跌,企業出口總額大幅度下降。為了解決韓國貨幣流動性不足的問題,韓國銀行在放寬貸款的限制的同時,提高了貸款總額的上限。增加政府支出,對財稅政策進行改革,為經濟結構的調整創造良好的環境。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韓國繼續大膽地按計劃推進金融結構與大企業的結構改革,把握好金融結構調整的優先順序以及銀行調整的方向,緩解金融緊缺。正確的金融改革措施和產業結構調整,使得韓國在面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時能夠以自身良好的金融結構平穩度過危機。同時,依托其優質的地理位置,以及中韓貿易的高速發展,成為從危機中恢復最快的發達國家。
三、韓國金融體系的構成
韓國金融體系包括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其中銀行金融機構由一般性的商業銀行和具有特別政策性職能的特殊銀行構成。一般性商業銀行包括全國性商業銀行、地方銀行和外資銀行,這些銀行在韓國銀行體系中處于主導地位。特殊銀行是指由政府創建,承擔國家對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資金支援的政策性任務的專業性金融機構。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可以根據其業務活動內容劃分為三種類型:儲蓄、投資和保險機構。儲蓄機構的作用與一般性商業銀行的作用類似,利用吸收到的小額閑散資金為社會提供貸款資金,包括相互儲蓄銀行、綜合金融公司。除此之外,非銀行金融機構還包括新社區金庫、國民住宅基金、信合金融公司和信用協同組織、信用保證基金等。在政府的引導下,這些金融機構為韓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大量資金,促進韓國經濟高速發展,為韓國經濟的現代化做出重要貢獻。
四、結束語
過去幾十年里,韓國經歷了經濟騰飛以及金融危機等階段。巨大的落差并沒有使其一蹶不振,相反,韓國政府冷靜分析問題,逐步調整自身不合理的金融制度和產業結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20多年時間里,實行的嚴格“管制金融”,到20世紀80年代,政府逐漸減少對金融領域的直接行政干預。這樣的措施和經驗,不僅適用于同處于儒家文化圈受金融危機影響的東亞國家,對于其他正處于迷茫的國家和地區也同樣適用。
參考文獻:
[1]何帆,王峰虎.韓國金融改革實踐對我國的啟示[J].金融經濟,2014 (06):18-20.
[2]劉源丹.韓國金融深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D].遼寧大學,2012.
[3]韓秋.韓國金融制度的變遷與啟示[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7(03):51-53.
[4]劉春輝.韓國金融制度研究[D].延邊大學,2004.
[5]徐飛.韓國金融制度的演變及其特征[J].上海經濟研究,1996(09):30-32.
[6]金琪瑛.韓國金融制度及其特征[J].經濟研究參考,1992(Z7):9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