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慶明
摘要:隨著經濟的轉型,尤其是互聯網經濟的崛起,企業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必須分清形勢,采取措施快速應對市場的變化,加強創新并改進管理,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這是企業生存的關鍵。當前石油化工企業的經營管理不應停留在原來的傳統模式下,而是需要順應互聯網經濟和數字化背景,推動經營管理轉型。
關鍵詞:數字化背景;石化行業;經營管理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社會經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種特殊的背景下,企業的經營活動和經營行為將受到“網絡+”的深刻影響。企業應具有快速準確的目標定位和市場捕獲能力、快速的自我擴張能力和快速靈活的戰略決策和調整能力。因此,在當前市場的新背景下,如果企業將網絡+與其戰略決策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成為企業在新時期獲得更大發展的基礎。
一、我國石化行業的SWOT分析
①我國石化行業的優勢(S)
我國石化行業生產能力持續增長,當前石化產品價格亦處于上升通道,企業產值總額保持上升。
②我國石化行業的劣勢(W)
我國原油缺口大,石油進口繼續增加,外匯支出負擔重。煉油能力呈現結構性過剩,我國尚未建立安全儲備,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差。
③我國石化行業的機會(O)
我國存在充分的石油資源,勘探開發能力強,有可能不斷提高國內石油產量,積極參與海外石油勘探開發,爭取獲得國外石油資源。
④我國石化行業的威脅(T)
疫情以來,國內市場汽柴油國家定價應提未提,市場信心受到打擊,國際市場價格的傳遞可能影響我國企業成本和內需增長,石油行業仍然面臨石油戰略儲備問題、石油期貨問題、成品油價格問題、國際市場原油價格變動等問題,這些問題的不確定性將對我國石化企業的發展帶來相當大的不可預測性。
二、我國石化行業分析
(一)行業龍頭企業與布局
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和中海油是國內三大石油石化集團。國內絕大部分石油天然氣開采都是由這三大集團完成的,三大石油石化集團在我國石油與化學工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幾年,在原油及石化產品價格穩步提升,石化行業進入新一輪景氣周期的情況下,三大石化集團的盈利呈現穩步增長態勢。中國石化勘探與開發業務在國際原油價格穩步提升的情況下,實現了盈利能力的提升,該項業務所貢獻的利潤在公司利潤總額中的比重已達到50%以上。同時,化工業務、營銷與分銷業務的盈利能力也在穩步增長。雖然煉油業務出現了虧損,但在國家給予一定財政補貼的情況下,煉油業務的虧損幅度大大減小。
(二)行業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1.供應商
原油部分自產,部分購買。化工行業得益于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而整體保持快速增長勢頭,但由于原油成本的上漲,化工行業的盈利增速大幅度下滑。2009年面臨宏觀經濟增速降溫,美國金融危機日益深化,以及未來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石化行業的增長速度也將出現調整。國民經濟的增長形勢、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將成為石化行業未來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而結構調整將是石化行業長期發展的重要內生力量。
2.潛在新進入者
國內民營煉廠受制于原料來源單一,批零倒掛等問題,發展困難。潛在新進入者主要為國際石油巨頭。
3.替代品
乙醇汽油推廣范圍逐漸擴大,從長遠角度講,推廣乙醇汽油是節約能源,提高環保質量的有力舉措,但就試點情況來看,想要在全國范圍推廣則要在成本、價格、政策等方面加以規范這需要整個供求市場的磨合,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生物柴油即將進入正規加油站,生物柴油是以動植物油脂為原料的可再生能源,與傳統石化柴油相比,生物柴油具有潤滑性能好,使用安全等優勢,目前全球生物柴油的主要應用領域是為汽車提供動力燃料。使用生物柴油車輛無需改裝,只要與普通柴油按照一定比例調和即可。
氫能源應用在車上有待時日,氫能源是一種二次能源,目前主要的來源是利用水資源制取的,我國氫的來源極為豐富,制造提取的技術水平也有了一定的基礎,水電解制氫、生物質氣化制氫等制氫方法都已形成規模。
神秘的“可燃冰”,在全世界尋找替代能源的努力中,一種神秘的物質逐漸浮出水面,它就是深藏在海底的比石油、煤燃燒值高數倍,被稱為后石油時代能源的“可燃冰”。
4.購買者
購買者選擇余地少,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壟斷全國。
5.競爭者
中國石化行業的三大巨頭:中國石油集團、中國石化集團、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構成了國內的競爭。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簡稱“中國石油集團”或“中國石油”是一家世界領先的集石油和天然氣上下游業務、油氣田工程技術服務,石油物資裝備制造和供應于一體的綜合能源公司,注冊資本4868億元,在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中排名第9位,中國石油集團每天為社會提供超過219萬桶原油和28億立方英尺天然氣,加工原油180萬桶,中國石油集團目前在海外22個國家開展石油投資活動。中石化和中石油兩者是競爭的關系,以免壟斷,但到目前為止,中石化較具優勢。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石化”或“中石化”,是1998年7月國家在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基礎上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務院國資委直屬的副部級中央企業。公司注冊資本3265億元,總部設在北京。
公司對其全資企業、控股企業、參股企業的有關國有資產行使資產收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出資人的權力,對國有資產依法進行經營、管理和監督,并相應承擔保值增值責任。公司控股的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在境外、境內發行H股和A股,并分別在香港、紐約、倫敦和上海上市。
中國石化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產品供應商、世界第一大煉油公司。在全球制造商集團發布的2017年《全球制造業500強》排行榜中,中國石化集團位居第1名。中國石化集團在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位居第2名,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仍位列第2。2019年財富中國500強企業位居第1名,2020年中石化再次蟬聯第一名。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是中國第三大國家石油公司,成立于1982年,注冊資本500億元人民幣,總部位于北京。中海油自成立以來一直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由一家單純從事油氣開采的純上游公司發展成為主業突出,產業鏈完整的綜合型企業集團,形成了油氣勘探開發、專業技術服務,化工化肥煉化、天然氣及發電,金融服務、綜合服務與新能源等六大良性互動的產業板塊,近年來,通過改革重組、資本運營、海外并購、上下游一體化等戰略的成功實施,企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綜合競爭實力不斷增強,逐漸樹立起精干高效的國際石油公司形象。
三、石化行業未來發展
2020年7月15日,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公布了《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出要積極探索線上服務新模式,激活消費新市場,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壯大實體經濟新動能,鼓勵發展新個體經濟,開辟消費和就業新空間,培育發展共享經濟新業態,創造生產要素供給新方式。
(一)利用互聯網實現化工企業創新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化學工業營業收入689萬億元,比上年下降0.9%;實際利潤總額39784億元,比上年下降139%。進入21世紀以來,化工行業共計有3次利潤下降,本次降幅最大?;ば袠I效益低位運行,石化市場持續疲軟,加之原材料成本、資金成本、物流成本迅速增長,如何借助互聯網實現生產和供應鏈的創新,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是化工行業整體提效需要攻克的重要課題。
化工電商基本上是為化工塑料行業客戶提供參考信息服務、在線供求發布服務、在線交易服務以及衍生服務的平臺。其中,在線交易服務基本上包括大宗商品的“撮合”服務以及精細化學品的自營服務。衍生服務包括金融征信、融資、租賃、資管、理財等金融類服務以及其他暫不可預知的服務?;る娚痰倪\營目的在于形成信息流、物流、現金流三方面的融合,形成行業上下游用戶的交易閉環。
(二)優化供應鏈金融模式
化工電商平臺理論上已經完成了化工電商B2B交易閉環,但是盈利模式主要還是以“撮合”交易賺取傭金和差價為主,比較粗放。其后期產生的供應鏈金融模式才是高痛點、輕模式、低風險、高收益的盈利模式,因而供應鏈金融才是化工電商的主要盈利點。
首先,立足于實現化工行業上下游之間交易的全程移動化和互聯網化。通過“撮合”交易的優秀體驗,培養傳統交易模式下的上下游企業進行在線交易的認知和習慣,同時積累客戶的交易數據,使之結構化和規模化,為BI(Business Intelligence,即商業智能)建設和風控模型以及估算客戶對精細化工品的需求提供基礎。
其次,開發個性化、靈活化的私人定制服務產品。供應鏈金融的主要模式是以核心企業的上下游企業為服務對象,但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供應鏈條,供應鏈條復雜,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更是不盡相同,因此需要化工電商針對不同的企業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務。
最后,自建金融不是現階段化工電商的選擇,自建金融雖然獲利高,但是沒有足夠的數據支撐,風控很容易出問題?;2B電商平臺最好還是和各種資金端合作,借力而為。傳統化工行業具有天然的資源優勢,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大型國企在化工領域的資金、資源、渠道等方面更是具備先發優勢和規模優勢。如果能夠更多地借助互聯網平臺,不僅能拓寬企業的銷售渠道,促進大型國企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參與市場競爭,提高核心競爭力,而且能大大推動化工行業本身借助互聯網技術和線上經濟東風獲得快速發展。未來,將有更多的企業進入化工電商領域,而如何去偽存真,正確地引入物流和金融,建立化工行業生態系統,將是企業取勝的關鍵。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和商業模式與傳統企業有很大的不同,市場條件也在不斷變化。企業內部控制要根據自身特點和經營模式不斷進行創新和完善,建立適合企業管理的內部控制系統,確保企業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光.中國石化數據資產管理研究[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23(02):31-35+40.
[2]袁小敏.我國石化行業的環保現狀及治理技術[J].化工設計通訊,2021,47(04):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