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迎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幼兒體質健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幼兒教育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幼兒時期在處于心理和生理快速發展的時期,遵循其自身的生長規律并加以引導將對孩子未來的生活、學習、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國務院在2019年6月24日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要求學校學生把體制健康狀況與學校的績效考核相結合,由此可知未來國家將更加重視學生的體質情況,新時代的體育教育將更受國家、人民的關注。本文通過文本分析法及文獻綜述法等方法,陳述我國幼兒體適能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并通過提出針對性的對策來為我國幼兒體適能發展提供參考性建議。
1 幼兒體適能的概念及其組成
幼兒體適能是由我國一幼兒體適能訓練中心提出并進行發展的,該機構提出幼兒體適能的功能包括了幼兒的身體健康及心理健康。身體健康主要是指運動和健康相關的體能訓練,而心理健康則包括了幼兒的專注力、團隊協作能力、耐挫能力等精神品質。
2 我國幼兒體能狀況備受社會關注的現實需求
幼兒在3到6周歲時是神經系統、生理及心理成長的最佳時期。在這段時期里應對幼兒的大肌肉群、平衡感、靈活反應能力的訓練加以重視,才能促進其建立身心健康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發展。同時,該時期也是幼兒器官發育的開始階段及形體塑造的最佳時間段。因此,在幼兒時期對兒童進行系統性、科學性的幼兒體適能訓練隊其身心健康發育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起著重大的積極影響。
3 我國幼兒體適能近年來的發展現狀
“幼兒體適能”一直以來在我國都被當做一個項目來看,早在2015年、16年都已經開始有了專門針對孩子訓練的幼兒體適能運動館,但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因為針對幼兒的訓練與成人的健身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幼兒體適能對器材、場地、教練、訓練方法及課程等要求更高,更具有專業性,所以在2017—2018年也陸續的淘汰掉了一些經營不善的場館,但這絲毫也不影響“幼兒體適能”的發展勢頭,體適能從業者將2017年定義為“幼兒體適能行業發展元年”,機構數量在17、18兩年的時間里呈現出爆發式增加,企業的紛紛入場充盈起了行業體量。即使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這幾座一線城市占據了絕大多數幼兒體適能機構,但在相對落后的城市還較為缺乏的。在數量及規模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了諸多問題。同時,國內在幼兒園里開展幼兒體適能這一領域可以說是猶如一張白紙,等著人們盡情的書寫。
綜上所述,盡管幼兒體適能目前在國內的體系發展中還不夠成熟,但無論從人口、政策、需求等方面來看“幼兒體適能”都是一個朝陽行業。
4 我國幼兒園發展體適能的不足及對策建議
4.1我國家庭對幼兒體能發展的意識不夠強
大部分的家庭、學校、社會對幼兒成長教育都還停留在知識教育,很多家長認為讀書才是唯一的出路,而忽略了孩子的綜合素質、個性化發展,導致幼兒在該時期的身心健康發展及社會能力培養得不到足夠的重視。
對策:幼兒園要積極與家長溝通,宣傳推廣最新教育理念,糾正家長重智力輕體育這一觀點。家長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同時學校可舉辦相關知識講座,加強家長體育教育知識和意識。同時社會媒體也應多多宣傳新教育理念,加大社會專注度。
4.2幼兒園階段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有待加強
我國幼兒園階段體育教師缺乏對于幼兒體適能方面的相關知識與實踐平臺,對于幼兒體師而言,沒能獲得足夠的專業知識培訓機會,且還存在幼兒園專職體育教師缺乏的情況,這便導致在幼兒在該時期缺乏專門且專業的體育課程,幼兒體育活動的教學實施難以得到保障。
對策: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制度,通過認識、學習體適能,了解其重要性與科學性。鼓勵教師參加專業培訓,考取專業的技能證書。另外在幼兒園教師配備上,可以招收專業體育人才教師,擴充到幼兒教師的隊伍里去,增強幼師的體育教育水平,并注重均衡教師男女比例,保證兒童健康成長。
4.3幼兒園對體育硬件設施投入水平不高
運動場地及設施是開展體育課程的必要條件,雖然國內幼兒園都逐漸增強了對于體育運動場地及硬件設施的相關經費投入,但與幼兒體育教育的客觀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且各幼兒園的場地條件有相當大的差異,市區幼兒園強于縣鎮幼兒園,這些差異無法滿足體育教學和幼兒活動的正常需求,不利于幼兒體育的發展。
對策:由政府主導制定積極政策,優化幼兒園的辦園環境,為幼兒園的建設提供必要的財政劃撥,或倡導社會力量的關注,增加社會資金的扶持和注入,增強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水平。幼兒園應主動加大體育設施器材的資金投入,每年增加在體育場地維護、設備器械維修保養方面的資金投入,對于存在巨大安全隱患的老舊器械,應該及時替換,不應該糾結于場地上器械過多的問題。
5 結語
幼兒時期對于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承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國家為了促進幼兒體質健康發展,更是建立了“四位一體”的社會大家庭體系。幼兒體質健康的發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如家庭的信任、幼兒園的推廣、社會的認可、政府的支持等等。因此,發展我國幼兒體適能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