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
【摘要】近年來,隨著經濟時代的不斷進步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機電專業的發展目前受到廣泛關注,根據國家新時代的發展戰略,結合專業培養計劃,在傳統機電專業人才培養標準的基礎上融入交叉學科,使該專業在科研創新的驅動之下實現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科研創新;機電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前言
機電一體化技術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是許多技術相互結合以后的產物。通過數十年的發展,機電一體化技術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各項技術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電子技術是機械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手段,其中的產品從單一種類慢慢發展成豐富的品種。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世界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支持。
1、完善培養模式
(1)調整課程結構,優化課程體系
對課程的結構進行適當調整,建立新的課程體系,使機電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得到完善。從目前機電專業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時候,其中課本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工作的聯系不大,課本中出現的經典案例與現實工作相比較早已落后,而且沒有充分的案例作為支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真正掌握。就這一問題,學校應該對任何與實驗操作有關的課程進行適當調整,在每一個章節的對應內容都安排實驗,這樣才能夠達到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緊密聯系的目的[1]。此外,針對課程內容重復的狀況,及時對知識內容結構進行整改,把握重難點,重復之處調整為知識內容回顧,教師針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整改。
(2)構建智能平臺,培養模塊化人才
學校可以鼓勵教師使用國內外優秀學習平臺,充分利用其中的學習資料,并且合理的將學習平臺與教學課堂相融合。這一操作主要是通過教師開展,把專業知識里關系到的多方向、全方位的線下網絡學習資源與同學們分享。學生按照自身的學習情況與興趣愛好選取學習內容,把補充的理論知識模塊化,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展開拓展,提高同學們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課后復習的習慣,通過線上講課線下補充的方式,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組織實踐訓練,提高學生能力
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組織一些系統化的實踐練習,專業課教師自身科研創新水平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結果有直接影響,因此,提高教師隊伍的科研創新水平是培養出更多應用型人才的關鍵所在[2]。教師將自身的科研創新理論與學生創新創業學習平臺相結合,通過實踐訓練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學生,將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為教學目標,研究包括以項目作為訓練媒介、以高年級指導低年級作為特點、多個專業互相融合為應用等的形式,積極找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在教學班級中倡導多個專業的同學之間展開專業知識的交流,鼓勵同學們積極合作學習。將“高帶低”作為教學目標,也就是提高學生內部的合作能力,同時提高高年級實踐操作水平。
2、創新培養內容
從當前智能創造的情況來看,要是機電專業的學生僅僅只是學習課本內容,最終的結果肯定是同學們的專業理念落后,無法跟上現代社會的發展步伐,最后由于專業人才的理論落后而阻礙整個行業的發展。這種結果一方面導致學生無法很好的探索與使用知識,另一方面也不符合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將科研創新與企業的需要作為基礎,按照機電專業的關鍵能力需要,綜合教師隊伍與學生隊伍還有企業間的需求,將學生的實踐操作與企業中各個產品的研究、設計以及生產的每一個環節中,根據實際確定教學專業課,建立和企業要求相符的專業方向。通常來說,機電專業的主要課程包括機械設計、機械控制工程基礎、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等等,然后以這些主要的課程為中心構建課程群,完善與整理課程群中每一個課程的具體內容,建立起和學生研究方向相符的理論知識課程群。這樣一來,能夠更好的培育學生的科研創新意識和能力,建立綜合素質水平更好的應用型人才。具體而言,首先,學校可以設置現場工程師課程,根據校內的教學情況,一些專業課能夠讓教師與企業的工程師一起進行。例如,數控技術與編程等一系列非常關注實踐操作的學科,可以找到一些工程師,和專業課教師一起進行講解,把課本中的理論知識與現場實踐結合起來,之后工程師帶領學生到企業進行實地體驗,讓同學們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實踐能力。其次,學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向企業輸送應用型人才。根據企業的工作需要選取教學課程,這樣可以優化實踐結果。根據企業的要求,綜合行業市場的資源信息與實際發展狀況,明確教學培養的方向,建立的課程群要與社會的需求相符。
結束語
總的來說,國家與社會的進步發展離不開應用型人才,并且伴隨發展的深入,對于人才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特別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了達到轉型升級儲備人才的目的,符合行業發展的需求,必須加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工作。針對電子專業而言,充分利用科研創新,構建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培育出更多優秀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趙洋鵬.提升高校機電專業學生創業能力提升對策研究[J].中國市場,2021(21):167-168.
[2]魯顯濤,郭強,付卓然,張業成,王昱檳.科研創新驅動下機電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輕工科技,2021,37(06):175-17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