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承國
摘要: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革新,計算機技術在企業日常管理中的應用也逐漸成熟。管理軟件也從早期的財務核算軟件逐步發展成企業管理軟件(MIS及ERP系統等),從一套軟件系統解決所有問題發展到多套專業方向的軟件系統融合解決企業問題的綜合方案,從早期的成本核算發展到多維度的成本分析報告。在企業建設信息管理系統過程中,特別是財務成本核算體系搭建中,從核算理論來看,會糾結究竟采購用什么成本核算方法,如采用定額成本法還是標準成本法,是實際成本還是計劃成本等。但在實踐中,基本采用定額成本法與標準成本法結合使用的方案開展成本核算工作,符合企業管理的要求即可,而不拘泥于理論。
關鍵詞:定額成本法;標準成本法;ERP系統建設運用
經濟全球化、客戶導向、現代制造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環境變化導致了現代商業環境的巨大變化。這一巨大變化對企業成本管理和信息化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用單一的標準成本法很難滿足這種新的成本管理模式的要求。本文從綜合運用“標準成本法”和“作業成本法”對提高成本信息的準確性和戰略相關性的重要性來闡述“作業成本法”對企業競爭優勢的深刻影響。
一、定額成本法在信息化下應用體現出不足
定額成本法是一種實際成本核算的方法,在應用過程中以一定的方式從定額成本中反映產品的實際成本,為成本的收集、分析、控制和改進提供參考依據。公司在進行ERP系統建設過程中,如果采用定額成本法進行成本管理,存在以下待完善之處:
①隨著生產過程或工藝水平的變化,產品的定額需要隨之調整,會導致相同或相鄰期間在相同的用量及價格水平下,定額差異不同。
②如果企業的產品所需材料品種較多,例如公司X1系列產品需近600種物料進行組裝,定額調整較頻繁,導致定額調整差異計算工作量較大,而且較為繁雜。
③材料用量差異需要通過憑證逐筆反映,工作量巨大。
④定額成本在確定時,依據實際情況而來,可能出現相關責任人希望取得較好的“業績”而調高定額額度的情況,逐步改善的過程與市場競爭要求不相匹配。
⑤根據BOM定額領料,需要設計材料限額領料單、代用物料領用單、代用物料確認單、材料超額領料單等等,通常要求操作人員對定額成本有一定的理解,且工作必須非常細致,工作質量要求相對較高,增加人工成本和培訓成本,對出現混淆使用的情況要經常糾錯,出現不必要的麻煩。
二、標準成本法在信息化背景下應用的不足
標準成本是為了較好的進行成本控制和管理,對生產過程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員和生產環節的其他成本制定消耗標準,這個標準可能是理想成本、行業最優成本、理論值等等,將該標準與實際發生的成本進行對比,按因素進行差異分析,尋求成本改善的方式方法,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公司在進行ERP系統建設過程中,如果采用標準成本法進行成本管理,存在以下待完善之處:
①由于標準成本的標準可以有理想標準成本、企業最高水平、理論值等多種選擇,標準一般比較理想化,與企業的實際生產設施和管理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差異較高,出現依照標準成本核算出來的銷售成本和利潤與實際情況相差較大的問題。
②由于產成品生產成本結轉采用標準成本,而非實際成本,導致存貨價值虛高或虛低,不能反映真實的資產情況。
③標準成本法下的材料用量差異是事后計算出來,而不是在生產領料過程中進行事中控制,沒有區分標準內的領料與超標準的領料,導致后期分析差異原因時往往找不到真實的原因,無法正確細分差異原因,工作無法細致深入的進行。
④標準成本法下,材料成本差異、直接人工成本差異和制造費用差異等分析在平常各期記入相應的會計科目或賬戶,在年終進行分析后,調整分配到已銷售產品、庫存庫品和期末在產品上,或者將當期的各種差異全部調整到當期的主營業務成本。這也導致成本差異沒有在日常管理中進行必要的分析、控制和監督等,對問題后知后覺,不能及時提出修正意見。
⑤標準成本法下,按變動成本費用和固定成本費用進行分類,不同的企業規模、管理水平下,正確分類的能力和意識不同,且較多輔助材料、管理人員和制造費用的固定或變動是相對的,有可能在產品品種維度考慮是固定的,在生產批次維度考慮就是變動的,在某一生產規模下考慮是固定的,但在規模擴張的背景下是變動的,這導致數據在企業間進行比較分析時容易被誤導。
三、ERP系統建設中的實踐
(一)ERP物料耗用量處理
在ERP系統建設中,企業一般采用多級BOM(物料清單Bill of Materials)來確定物料的用量,這個用量的確定方式是參考企業現行生產過程中物料消耗的實際數據來確定的,屬于定額耗用量,對多級BOM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所有物料均有唯一的編碼,一碼一物相互對照,不能一物多碼,也不能一碼多物。對物料編碼須進行日常檢查、清理、更新等維護性工作,確保物料編碼處于正確的狀態。
②BOM的級次與節點必須與生產單位(如車間)、生產工藝、物資形態、成本計算節點等等相一致,否則在開展成本控制工作過程中,將出現脫節或節點不對應的情況。例如:AB兩種物料組成C,C與D組成產成品E,在編制BOM時,必須有一個BOM中將C作為父級物料,再將C和D作為子級編制成品E的BOM,否則C出現在期末進行盤點中,但沒有相應的物料進行對應,也無法進行相應的成本分析和還原。對BOM須進行日常檢查、清理、更新等維護性工作,確保物料編碼處于正確的狀態。
③對替代用物料進行明確的規定,建立明確的使用審批程序。
(二)ERP物料單價的處理
不同的ERP系統支持不同的價格管理方案,一般可以采用多種價格取數模式,多種價格體系適用于多種應用場景,價格體系大致如下:
①隨物料編碼附帶錄入物料價格,即設定計劃價格,后期在沒有其他方式獲取物料價格時,可以調用該價格,該價格不方便經常更新,故使用較少。
②利用物料采購系統的價格管理體系,根據供應商報價等,取得物料采購的實際價格,按照一定的期間(月度)進行加權平均,獲取較準確的實際采購價格。
③利用存貨管理或存貨核算系統,可以獲取物料最新價格、一定期間的(90天、180天、360天等)的最高價格、最低價格、平均價格等等。
由于市場行情變化較快,設定目標采購價格或計劃采購價格的意義正在逐漸消失,多數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以市場行情為參照,結合招投標、比/議價、競爭性談判、反向工程等方式及時進行采購價格管理,對采購部門進行考核等。因此在成本核算、分析、監督過程中,主要還是對耗用量的關注,而較少采用定額價格或標準價格的方式進行價格分析、監督和整改等,同時認為計劃價格反應出的問題屬滯后信息。
(三)ERP系統中差異的處理
在ERP系統中計算材料成本差異(價差和量差)、人工成本差異等,均能實現,但在實踐中,較少使用系統計算差異,主要原因如下:
①要求企業運行較為穩定,管理較為成熟,如果企業處于初創及成長階段,經常會為了適應企業的發展而進行調整,對系統的穩定性和有效性有較大的不利影響。
②在系統搭建過程中,對系統實施的人員(包含軟件實施方的人員和企業內部人員)要求較高,需要對企業和ERP系統本身有深入地了解,同時對企業的運行機制較為理解,在實踐中,往往很難,特別是企業內部存在這樣的人員,但這批人員往往工作負荷較重,能在ERP系統建設中投入的精力有限。
③成本效益問題,系統搭建完成后,仍有較多節點需要人工干預,增加了相關人員的工作量,同時,由于EXCEL等技術及應用方面的成熟,對系統的分析能力進行了替代。整套ERP系統的搭建和使用,對企業規模有一定的要求,規模未達到之前,管理帶來的效益可能無法覆蓋管理所增加的成本,這也會導致企業放棄一部分ERP系統的功能。
(四)ERP系統建設實踐方案
根據上述分析,企業在ERP系統建設中,采用定額成本法與標準成本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成本歸集、核算、分析、考核和控制等操作。具體如下:
①采用BOM來確定物料消耗的定額,實施材料定額管理。在日常操作中設定限額領料單、超限額領料單或代用料領料審批單進行領料,按實際領料情況記入“生產成本——直接材料”;
②對物料進行ABC分類管理,A類物料每月底對車間和倉庫進行抽查盤點,結合當月產成品和半成品的數量,確定物料定額消耗量與實際消耗量的差異,進行差異原因分析;B類物料每季度末對車間和倉庫進行抽查盤點,結合本季度產成品和半成品的數量,確定物料定額消耗量與實際消耗量的差異,進行差異原因分析;C類物料每年末對車間和倉庫進行全盤點,結合當年產成品和半成品的數量,確定物料定額消耗量與實際消耗量的差異,進行差異原因分析。
數量差異公式如下:(1)實際耗用量與定額耗用量差異=實際耗用數量-定額耗用數量;(2)當期各車間的實際耗用量=車間期初每種物料的存量+當月物料領料量-當月每種物料的結存量;(3)當月各車間的定額耗用量=當月完工的產成品數量×BOM規定的數量+-替換料的使用數量;(4)實際耗用量與定額耗用量差異對成本的影響=(實際耗用數量-定額數量)×加權平均價。
差異原因分析后,對需要進行賬務調整的部分,差異額借記“產品銷售成本(或主營業務成本)”(正差異用藍字、負差異用紅字表示);同時借“生產成本——直接材料”(正差異用紅字、負差異用藍字表示)。
③對物料的采購成本按實際成本進行核算,一般采用按月加權平均。不設計劃單價或標準單價,單價差異主要考慮與市場行情的跟隨度,同時在供應商管理系統進行分析、考核等,定期提供采購價格分析報告。
④人工定額,參考過往實際人工耗用情況,確定產品及組件的定額工時,定期進行直接人工成本差異分析。
根據生產需要,生產單元采用較為靈活的用工模式,一般存在臨時工和雇傭工等,從工資計算角度看,存在計件工資和計時工資,同一個工人,根據完成的工作種類不同,會同時出現計件工資與計時工資等。在進行人工差異分析時,則需要剔除與生產產品無直接關聯的工資。
(1)產品所耗用工時數量變動差異(量差)=(實際工時-定額工時)×每小時定額工資成本。
(2)產品所耗用工時的小時工資成本差異(價差)=(實際每小時工資成本-計劃每小時工資成本)×實際耗用工時量。
分析差異原因之后,對需要進行賬務調整的部分,差異額借記“產品銷售成本(或主營業務成本)”(正差異用藍字、負差異用紅字表示);同時借“生產成本——直接人工”(正差異用紅字、負差異用藍字表示)。
⑤費用差異,企業對費用執行預算管理,在費用實際發生時,直接按會計準則的要求進入相應的會計科目,定期比較預算與實際費用的差異,進行原因分析,以改善管理能力,但不進行會計處理。
四、總結及建議
企業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在ERP系統建設中,需要靈活運用成本核算方法,特別是針對初創期和成長期的企業,將定額成本法和標準成本法的優點結合利用,同時配合其他辦公軟件開展成本管理工作,會有較好的成本效益比。
同時,在進行成本核算方法探討時,也要積極嘗試運用其他成本核算和管理的方法,比如定額標準成本法,兩者結合,使用效果更勝于定額成本法和標準成本法本身。
參考文獻:
[1]托婭.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核算與工料定額研究[D].東南大學,2015.66.
[2]陳麗萍.定額法與標準成本法之比較[J].山西焦煤科技,2006,(z1):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