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人媒體”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下的時代產物,也是改革開放背景下傳媒領域的“新物種”。以2004年《浙商》《蘇商》雜志創辦為元年計算,至今發展歷史不足20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陪伴中國商人群體的崛起,中國本土誕生了“商人媒體”,它們以復興商幫文化為出發點,以區域經濟報道為切入點,以企業和企業家為焦點,力圖重塑新時期的商幫群像。一個“商”字是“商人媒體”的源頭活水,而一個“人”字,則是“商人媒體”的立足之本,這兩個字決定了它們既有商業媒體的經濟屬性,也傳承了商幫文化的地緣屬性、人文基因。
關鍵詞:“商人媒體”;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4-0176-03
2010年11月,在《浙商》雜志倡議下,全國11家“商人媒體”發起成立全國商人媒體聯盟,旨在加強交流合作,促進國內商人媒體健康發展[1]。除《中國商人》雜志作為觀察員參加了成立大會外,其余10家媒體均為帶有地緣性質的泛財經類雜志,分別為《浙商》《蘇商》《徽商》《川商》《閩商》《潮商》《新晉商》《贛商》(后更名為《楚商》)《鄂商》《商業2.0豫商》。本文以全國商人媒體聯盟這10家會員單位(以下簡稱“商人媒體”)為主要研究對象,探尋其傳承、發展及創新路徑。
一、商脈傳承,文化基因
雖然我國在漢代已經有了針對工商業的管理制度,所謂“倉曹收民租,金曹收市租”,但中國古代社會歷來重農輕商,商品經濟成熟較晚,成熟度較低,商人階層飽受歧視,詩人白居易筆下的商人形象就是“重利輕別離”。
至明清時期,以相同籍貫和宗族關系為基礎結成的商幫漸成氣候,尤以晉商、徽商、浙商、潮商等盛極一時,聲名顯赫。以鄉土親緣為紐帶的商幫文化,濃墨重彩登上歷史舞臺[2]。“商人媒體”對應商幫歷史及文化如表1所示。
萬商云集,百貨充溢,封建王朝的短暫繁華給商業以喘息之機。明唐寅在《閶門即事》中描寫姑蘇商業之繁華:“翠袖三千樓上下,黃金百萬水西東。五更市賣何曾絕,四遠方言總不同。”清《娛目醒心編》中對商幫已有記錄,云:“鉆天洞庭,遍地徽州。”這是形容近代以洞庭山為標志的太湖商人和古徽州商人之繁盛。
二、繼往開來,重振商脈
中國商幫歷史源遠流長,承載著大國商脈。據顯示,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近七成億萬富豪來自廣東和浙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潮商、浙商。以全國商人媒體聯盟首批10家會員為例,大多發源于文化較為厚重、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3]。

“商人媒體”的產生與發展,與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有著密切的聯系,伴隨著一場場“造富神話”和“財富盛宴”,“商人媒體”分享了民營經濟從“0”到“56789”的發展紅利。“商人媒體”基本架構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看出,“商人媒體”屬性絕大多數為國資、國有,且幾乎全為省屬國企,國資幾乎100%控股,而其關注的主要對象卻是民企和民營企業家,因此,新一代“商人媒體”傳承發展商幫文化的形式多為國企搭臺,民營唱戲。
同時,“商人媒體”具有傳統媒體的典型特征,經濟效益不是第一位的,社會效益應當放在第一位,這被視作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根本原則。其屬性決定了“商人媒體”具備以下幾大媒體優勢。
第一,有政府背書,有較高公信力,有一定的政府資源。如2005年創辦的《新晉商》,主管單位為山西出版傳媒集團,主辦單位則是山西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省政府參事室是省級人民政府直屬的統一戰線性質和咨詢性質的機構,常參與政策建言與制定,可較好地為民營經濟發聲[4]。
第二,起點較高,媒體專業性強。“商人媒體”脫胎于各地方官媒,新聞專業性普遍較強,新聞業務水平高,采編經營體系完善,講政治,有信念。如《浙商》雜志社社長朱仁華曾于2012年榮獲我國新聞工作者最高獎——“長江韜奮獎”;《徽商》雜志2020年入選中國精品期刊展,并擔任中國期刊協會副會長單位。
第三,注重圈層打造,注重活動策劃,商業特色突出。通過輿情分析可以看到,幾乎所有“商人媒體”都在舉辦圈層活動。《浙商》雜志的辦刊宗旨為引領中國民營商業力量,將自身定義為一個以浙商為主的綜合服務平臺,下設平臺有四個:浙商全國理事會、浙商財智女人會、浙商少帥會、中國浙商會長。這是圈層的進一步細分。不同圈層的活動載體分別有浙商大會、浙商年會、浙商創新創業大賽,都能獲得持續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徽商》雜志設立了徽商全球理事會、徽商名媛薈、徽商科創委員會等,主要活動載體有徽商奧斯卡、徽商理事會年會等,出版了《徽商領袖》《徽商精英》《太和徽商》等系列叢書。《豫商》雜志提出以“打造全球豫商財智生活圈”為愿景,構建河南財富階層的新生意圈、生活圈,旗下有豫商理事會、女企業家俱樂部、豫商年度峰會、豫商高峰論壇等常設機構。《川商》雜志的活動載體有全球川商年會、青年川商發展峰會、魅力女川商年度時尚盛典、川商品牌創新發展論壇、川商投融資會等[5]。
第四,多元化經營開展較早,服務意識較強。“商人媒體”是媒體市場化運營的先行者,較早擺脫了寫報道、編稿子的傳統媒體單一化運營,而是關注政商關系,關心商業大勢,關切商人群體,開展多元化經營,與資本聯系緊密。
例如江蘇省民營經濟十分發達,蘇商傳媒開展對外投資也較早,目前已有三家公司,如表3所示。

浙商傳媒積極開拓電商產業,還主辦開展了2021中國電子商務投融資高峰論壇,努力體現自己的“帶貨能力”。雖然優點明顯,然而在不足20年的發展中,也應該看到“商人媒體”普遍具有以下短板。
第一,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受新媒體、自媒體沖擊較大,近年來萎縮趨勢愈加明顯。天眼查顯示,有獨立公司主體的“商人媒體”在2016年至2020年間社保人數均有縮減,如表4所示。

第二,經營萎縮,人才凋敝,專業型人才尤其缺乏。這幾乎是傳統媒體面臨的普遍困難。經營困難造成待遇降低,進而引發人才流失,人才流失又進一步加劇了生存困境。一篇“10萬+”的稿件在傳統媒體中可能屬于稀缺品,新聞系畢業的記者也未必能寫出一篇財經專業分析文章,或許資源與市場的錯位才是“商人媒體”面臨的根本性難題。對這一問題缺乏深入的思考,就不可能走出困境。
第三,媒體融合度不夠,遍地開花,影響不大。多數“商人媒體”都形成了雜志、網站、微信公眾號多維媒體矩陣,有的還開通了抖音、微博,甚至開發了自己的APP,但是從影響力看,總體偏弱。
浙商傳媒有7個微信公眾號,分別為浙商人工智能產業聯盟、浙商雜志、浙商智庫、引力明日、設繪咖、浙商少帥會、世界浙商網。蘇商傳媒注冊了4個,分別為蘇商會、蘇商雜志、滬蘇通、江蘇微播。徽商傳媒有4個,分別為徽商傳媒、徽商商學、徽商雜志、徽商全球理事會。
我們收集了幾家商人媒體的微信公眾號數據,結果發現無論從當天閱讀量還是微信總榜排名、微信傳播指數上看,都是較弱的,甚至沒有一家傳媒可以和自媒體人吳曉波的個人頻道影響力相提并論。
第四,在企業服務、產業解讀、科技創新方面專業度不高。受制于人才,“商人媒體”既要做宣傳者,又要做服務者,往往記者、編輯、業務員人人身兼數職,形成了樣樣都懂、行行不專的局面,缺少向服務要效益的價值底氣。
三、奮力破局,創新發展
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人們的社交方式隨之驟變,企業家的社交模式、社群生態也必然出現巨變。對于“商人媒體”而言,這是一場技術倒逼的改革。在變局中如何開新局,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第一,牢牢把握輿論主陣地,講好中國創業故事。如果說“商人媒體”在民營經濟領域還有獨特的價值優勢,把握輿論導向應當是重中之重,利用細分媒體的讀者渠道,為企業家正“三觀”、立志向,絕不能只為財富唱贊歌,過度渲染造富神話。中國自古不乏愛國商人,創辦集美大學、廈門大學的愛國華僑陳嘉庚,“實業救國”的愛國企業家張謇,將自己名下全部財產捐贈清華大學的曹光彪……現代社會,伴隨著財富的高速積累,一些先富起來的人卻自我膨脹,沉迷于享樂,甚至違法違規。傳達黨委、政府的聲音,做好政策宣傳解讀,面向市場、服務決策,為企業家打造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園,真正幫助企業家成長,不僅是“商人媒體”的長袖善舞,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第二,重塑經營模式,從根本上解決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沒有過硬的精準服務技能,過于依賴官媒身份,習慣于口號式的流于表面的服務,才是發展的最大障礙。因此,堅定多元化發展路線,讓體制給生產力松綁,提升市場化程度,拓寬活動策劃思路,從為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為優質企業著書立撰、為平臺成員提供更有價值的服務等多方面入手,“商人媒體”仍大有可為。重塑經營模式,貼近服務對象,適應當下去中心化的輿論場,只有從根本上解決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才能保證“商人媒體”未來可持續發展。
第三,打造智庫專家型媒體,為自身平臺賦能,為服務對象賦能。當前,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將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商人媒體”應當把握時機,提升專業能力,改革體制,匹配相應的人力資源,成為行業真正的專家、研究員,整合地域政商資源,服務落在實體上,運用大數據等手段,促進產業鏈協同,在強省建設中產生價值,才能突出重圍。瞭望智庫是我國第一家媒體型智庫,在媒體轉型發展上作出成功嘗試。創業黑馬、36氪等財經媒體轉型創業智庫服務商也很成功。創業黑馬2017年在深交所敲鐘,36氪2020年成為微信公眾號第一股。工信部直屬單位賽迪研究院更是智庫型媒體的成功范例,其下設賽迪智庫18個研究所,擁有400余名咨詢人員,涵蓋大數據、區塊鏈、微電子等重點發展領域,2000余名職工中博士、碩士占五成以上,逐步形成了研究咨詢、評測認證、科技服務、媒體會展、軍工業務、產業金融六大業務格局,累計為20余個國家部委、400余個地方政府、5000余個行業企業提供服務。
四、結語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中國,原鄉永遠是人的精神歸宿,在文學大師林語堂筆下,浙江人充滿靈性,北方人粗獷熱情,廣東人進取冒險,湖北人狡黠倔強,湖南人勇武堅韌,“大異其趣”,而各地域商人群體則是地域商業文化特色的傳承者,中華商脈底蘊深厚,色彩斑斕,“商人媒體”當努力做大做強做精,成為全國乃至全球華商凝心聚力、共同發展的堅強后盾。
參考文獻:
[1] 謝永珍,袁菲菲.中國商幫邊界劃分與文化測度——“和而不同”的商業文化[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0,42(09):76-93.
[2] 王鎮,張鏡.社群時代商人媒體的商業模式創新[J].記者搖籃,2019,4(10):9-10.
[3] 周海博,商麗娟.媒體視域下商人責任的法律邊界[J].新聞戰線,2015,4(01):126-127.
[4] 姚恩育,魯統磊.《浙商》、《潮商》等11家期刊發起成立“全國商人媒體聯盟”[J].潮商,2010,4(06):100.
[5] 姜朝洋.中國商人媒體聯盟吹響號角——多家商人媒體齊聚合肥 共議媒體發展轉型之路[J].中國商人,2016(04):28-31.
作者簡介:宣嵐(1979—),女,安徽合肥人,本科,編輯,研究方向:商人媒體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