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對電視民生新聞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原本收視率較高的電視民生新聞不可避免地面臨收視率下降、受眾流失的問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為電視民生新聞的突圍與創新提供了新的路徑。電視民生新聞應積極融合新媒體,創新傳播手段,拓展傳播途徑,增強核心競爭力,提高傳播力、影響力,再造電視民生新聞新優勢。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民生新聞;融合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4-0197-03
一、引言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習慣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電視傳媒備受挑戰和沖擊,一批又一批受眾被新媒體分流,原本收視率較高的電視民生新聞也不可避免地面臨收視率下降、受眾流失的問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為電視民生新聞的突圍與創新提供了新的路徑。在媒體融合中,電視民生新聞應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和優勢,創新傳播手段,拓展傳播途徑,增強核心競爭力,提高傳播力、影響力。
二、新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中國電視民生新聞以央視的新聞改革為肇始,在省級電視臺的社會新聞欄目中試驗,之后在省市級電視臺遍地開花。民生新聞的崛起,不僅凝聚了觀眾,提升了收視率,帶動了廣告創收,也顛覆了傳統的新聞報道模式,令新聞節目煥然一新。電視民生新聞經過近20年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擁有較廣泛的收視基礎。然而,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資訊平臺,以及短視頻平臺的推出,相當多的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流失,電視民生新聞進入瓶頸期。
新媒體憑借互聯網新技術與用戶建立了強連接,構建了龐大的移動互聯網用戶群。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6.2個小時,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7%。
移動新媒體的發展勢如破竹,網絡新聞、自媒體新聞和新聞客戶端、短視頻平臺等對電視民生新聞構成了很大的威脅,電視受眾嚴重分流。這些新媒體資訊平臺、社交平臺的發展影響著用戶接收信息的方式、閱讀方式、消費場景,以及對優質內容的需求。
傳統媒體大力推進與新媒體的融合,大力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紛紛開設微博、微信和新聞客戶端。隨著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的出現,主流媒體通過接入平臺、構建新媒體矩陣,占領新媒體陣地。
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許多電視臺的電視民生新聞欄目開始迎接新媒體的挑戰,根據受眾的需求,主動與新媒體融合,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尋求突圍創新,占領網絡主陣地。
三、借助新媒體重建民生新聞核心競爭力
親和力和平民化表達,關注民生民情,反映民意的特質以及本土化和貼近性的服務功能,是電視民生新聞的核心競爭力。民生新聞與新媒體有著天然的親近性,兩者都因貼近性的優勢具有良好的傳播效果,兩者的表達方式都注重親和力、親民性,都關注民生民情,反映民意。因此,民生新聞與新媒體的融合有著天然的優勢。
民生新聞與新媒體融合,可以利用新媒體的特性豐富民生新聞的報道手段和方式,豐富報道內容,增強吸引力、感染力與貼近性。
新媒體傳播速度快,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快速傳播。傳統媒體節目有固定的播出時間,傳播時間和空間比較固定,與新媒體相比,時效性比較差,難以滿足受眾對新聞時效性的要求;新媒體互動性強,用戶可以主動評論和交流。電視民生新聞可以借助新媒體提高傳播速度,加強與觀眾的聯系。
電視民生新聞融合新媒體,可創新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運用互聯網思維,為用戶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內容服務,增強報道的親和力和貼近性,如央視的“走進鄉村看小康”,記者采用體驗式報道,形式生動活潑。記者王冰冰騎著電動車去鄉村,配上網紅歌曲“騎上我心愛的小摩托”,將網絡元素融入節目,增強了節目的親和力。
優質內容始終是吸引受眾的核心要素,要提高民生新聞質量,打造優質內容,重構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要從新聞內容出發,選擇民眾關注度高的社會相關信息進行報道,報道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教育、住房以及就業、醫療、環境衛生、社會保險、養老、育兒等新聞,使民生新聞更加民生化,更貼近老百姓。
要借助新媒體繼續做好輿論監督,發揮民生新聞的優勢,回應社會關切,引導社會輿論。做好深度報道,做好熱點民生新聞的解讀,如“短視頻+評論”這種媒體融合報道就是一種創新,可提高節目的吸引力。對“短視頻+評論”這種新穎的報道方式,央視作了很好的示范。央視新聞每天推出的《主播說聯播》,對新聞熱點進行短小精悍的點評,在快手、抖音等平臺發布,吸引眾多用戶觀看,流量過億。
四、借助新媒體拓展傳播途徑,提升傳播力、影響力
當今,無論是央媒還是地方媒體,都在積極探索與新媒體的融合之路,打造新型主流媒體。佛山電視臺打造了全國最大的粵語視頻聚合平臺“醒目視頻”,吸引千萬粉絲,流量過億。全臺還在各大短視頻平臺開設了300多個賬號,粉絲2000多萬。佛山電視臺的民生新聞欄目《小強熱線》依托“醒目視頻”平臺,在新媒體的探索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佛山電視臺的《小強熱線》是廣東省第一檔電視民生欄目,從2003年創辦至今,欄目一直以“小強熱線,熱情不變”為口號,植根本土,關注民生民情,經過18年的深耕,積累了大批熱心觀眾。近年來,《小強熱線》按照佛山電視臺“大小屏融合創新”的發展戰略,積極進軍新媒體領域,形成電視的“大屏”與移動端的“小屏”互動融合的傳播新生態,除了入駐“醒目視頻”,在客戶端推送節目外,還建立起新媒體矩陣,開設了微博、微信公眾號、騰訊企鵝號、今日頭條的頭條號、快手號、抖音號、微信視頻號等,這些新媒體號組成的矩陣共擁有300多萬粉絲。
《小強熱線》在構建新媒體矩陣的過程中,順應新媒體的發展態勢,著重打造微博、微信公眾號和幾大短視頻號,這也是當前許多電視媒體民生新聞欄目進軍新媒體的主攻方向。
(一)開通微信公眾號,增強節目的互動性和服務功能
騰訊有關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3月,微信擁有12億用戶,每天有10.9億用戶打開微信,7.8億用戶進入朋友圈,3.6億用戶閱讀公眾號文章。微信公眾號作為社會化媒體微傳播的典型代表,憑借其裂變式的用戶轉化率、一觸即發的受眾到達率、高精度的定向推送路徑等優勢,成為民眾獲取信息、表達思想的新興載體和意識形態交鋒的新型場域[1]。許多主流媒體和政府部門都植根微信移動終端,開設微信公眾號,以垂直定向的信息服務對接本地受眾服務需求。
微信公眾號可為用戶提供多方面的服務。微信公眾號可推送新聞。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可對新聞進行重新梳理和分析,在公眾號發布,便于公眾觀看,擴大新聞的傳播范圍。微信公眾號也可為觀眾提供交流和互動的空間。微信公眾號可在菜單欄下設子菜單,為用戶提供各種服務信息和互動空間。例如,佛山電視臺“小強熱線”的公眾號開設了“小強互動”“街坊服務”“愛心基金”等子菜單,“小強互動”又包括“新聞報料”“節目互動”,“街坊服務”又包括“疫苗預約”等,增強了節目的互動功能和服務功能。用戶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爆料,為節目提供各種新聞信索。
微信公眾號為民生新聞欄目搭起了與用戶聯系的橋梁,打通了其與用戶之間的“最后一公里”。
(二)入駐短視頻平臺,開拓新的內容傳播渠道
近年興起的短視頻通過與各類平臺、技術相結合,形成了不同于電視、網絡直播等視聽媒介的傳播機制和價值邏輯,在豐富傳播內容的同時,也呈現出新的傳播特色與傳播形態[2]。
當下,短視頻有近9億用戶,成為互聯網內容的新風口,專業媒體進軍短視頻已成標配。2020年,主流媒體的短視頻業務呈加速發展態勢。主流媒體借助短視頻的媒介優勢,提升了民生新聞報道的影響力。四川廣播電視臺2019年3月開通了抖音號“四川觀察”,到2021年6月,已發布1.2萬條視頻,擁有27.6億個贊、4818.1萬粉絲,榮登地方新聞類媒體“抖音第一網紅”的寶座。
用視頻號傳播爆款作品、直播重大主題報道也成了朋友圈的“標配”,如抗疫報道、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宣傳等。許多主流媒體的短視頻爆款頻頻出圈,如人民日報的歌曲《少年》MV短視頻吸引過億人觀看;深圳衛視深視新聞推出的慶祝建黨百年主題光影秀、看看新聞發布的《永遠跟黨走》黃浦江主題光影秀、南方日報南方視頻發布的《永遠跟黨走》廣州燈光秀等都吸引了千萬人觀看。
佛山電視臺《小強熱線》也入駐了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平臺,在運營這些視頻號時,依托專業新聞平臺權威、專業、深入的內容生產優勢,發布大量關注本土民生民情的短視頻報道,同時突破傳統地域思維,關注并報道大眾關注的、其他地方的民生新聞,以互聯網時代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適應新媒體的傳播特點,生產了許多爆款。例如,在佛山的疫情防控戰中,《小強熱線》在各大短視頻平臺推送了大量抗疫短視頻報道,及時向市民傳遞疫情防控信息,正確引導網民,引導輿論。2021年5月29日—6月8日這10天內,同時在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平臺發布了100多條短視頻,傳遞全民抗疫的實況以及最新的抗疫動態,滿足受眾對疫情防控信息的需求,為抗疫硬仗賦能。這些抗疫短視頻被大量網民點贊和轉發,產生了多條千萬級和500萬級的爆款,其中2000萬級的一條,1000萬級的兩條,800萬級的一條,600萬級一條,500萬級的5條,400萬級的兩條,300萬級的3條,200萬級的5條,100萬級的8條。《集結號吹響!佛山醫務人員緊急集結,奔赴“疫”線,守護佛山安康》,記錄了佛山各醫院醫務人員緊急集結,奔赴大規模核酸檢測抗疫一線的情景,這條視頻在視頻號收獲了1149.4萬的播放量、46.9萬的點贊量。《致敬守夜人醫務人員花式睡姿》這條短視頻,記錄了在核酸檢測現場,連續作戰的醫務人員完成工作后,就地休息的感人場面,這條視頻在視頻號收獲了2280.4萬的播放量、100.7萬的點贊量,在抖音則有676.3萬的播放量、32.3萬的點贊量,在快手有126.4萬的播放量、11萬的點贊量。《佛山00后護士有擔當!被壓出連串膿包》,展示了00后護士由于長時間連續工作,鼻子被壓出連串膿包的樣子,這條視頻在抖音播放量達836.2萬,點贊量達27.6萬。《最浪漫的交接班》,記錄了在核酸檢測點,一對日夜奮戰的警察和醫生夫婦,在交接班時才見上一面的瞬間,這條視頻在抖音有320萬的播放量,在視頻號有38.7萬的播放量。這些短視頻見證了一線醫務工作者的艱辛付出,記錄了佛山全市人民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感人場景,鼓舞了齊心協力抗疫的佛山人,觸動了本地用戶的情緒點,引發了用戶的共鳴,大家紛紛點贊和轉發,引爆了這些短視頻。
《小強熱線》充分發揮了短視頻在抗疫硬仗中快速傳播信息、引導輿論、鼓舞人心的作用,得到了市民的高度認可,僅10天就新增7萬多名粉絲。
《小強熱線》發布的社會新聞短視頻也不時產生爆款,如批評不文明駕駛行為的《路怒不可取!變道起爭執,結果亮了》,在抖音有934.4萬的播放量,點贊量為19.2萬,在快手有389萬的播放量、9.8萬的點贊量;批評危險駕駛行為的《路上大擺“s”形結果悲劇了》,在抖音有946.4萬的播放量,在快手有1922.1萬的播放量,在視頻號有99.1萬的播放量。
利用新媒體直播民生新聞事件也是民生新聞提高傳播力的好途徑。佛山《小強熱線》利用短視頻平臺進行直播已成為一種常態。例如,針對夏日多起野泳導致的溺死事故,《小強熱線》推出直播節目《小強跟著水警去巡邏,喊你:不要再野泳了!》,主持人小強跟著水警乘巡航艇到東平河道巡邏,用喇叭向沿岸的居民介紹野泳的危險,勸說在河里游泳的居民不要野泳,得到了許多觀眾的點贊。
廣東廣播電視臺的民生新聞欄目《DV現場》的抖音號有956.8萬粉絲,欄目每天都在抖音號上進行直播,追蹤用戶關注的新聞事件,如對深圳華強北賽格大廈晃動事件進行現場直播,獲得了超過41.2萬的點贊量,4.5萬人轉發。
短視頻平臺上的直播,滿足了受眾的信息需求,提高了用戶對欄目的關注度和欄目的傳播力,有效促進了新聞傳播資源的優化配置。
(三)辦好微博,關注輿情,引導輿論
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線,至今已有12年的時間。當前,微博在新媒體領域仍占有一定份額。《微博2020年用戶發展報告》顯示,微博用戶群體呈現年輕化趨勢,其中90后和00后占比近80%。2020年疫情期間,微博用戶日均查看疫情信息161億次,3.7萬個政務微博以及3000多家媒體微博發布權威信息607.6萬條,發起疫情直播3萬場,觀看人次超30億。社會各界發布了61萬條求助微博。2020年微博認證的媒體機構賬號數量超過3.8萬個,媒體機構全年所發布微博累計轉發、評論和點贊超過66.8億次,總閱讀量超過2.4萬億次。
微博的互動性很強,民生新聞欄目可以通過推出一些互動話題,調動觀眾的參與積極性,還可邀請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專家學者在微博中發表意見,發揮名人效應,吸引受眾的注意力。許多電視臺的民生新聞欄目都在微博開設了論壇,讓公眾進行討論和交流。
微博也可進行新聞事件直播,廣東廣播電視臺的民生新聞欄目《DV現場》的微博有111萬粉絲,每天發博10多條,閱讀量超過10萬。其直播的珠海石景山隧道發生透水事故的新聞發布會,吸引了眾多網民的關注。
佛山電視臺的《小強熱線》欄目在微博有90多萬粉絲,欄目在微博上推送新聞,與受眾互動,其發布的社會新聞引發了大量市民的熱議。例如,《廣東八旬老人堅持作畫11年,畫作悉數義賣助力慈善》講述了一個感人的百姓故事。“背著一個舊布袋,拿著一個畫本,頭發花白的八旬老人常常出現在中山公園等地,隨時隨地進行速寫,這位老人就是關振旋。為了圓小時候的夢想,他從70歲開始重新拿起畫筆,到今年81歲,堅持每天畫畫已經11年了。現在關伯還準備將自己的手稿原作拿出來義賣,掙到的錢全部捐給慈善事業。”這條新聞和這位老人得到了許多市民的點贊。《佛山街頭暴走的鴕鳥有了新家 主人將鴕鳥贈給中山公園飼養》報道了在佛山大道驚現一只巨大鴕鳥,后來有男子連同民警齊齊合力,將鴕鳥追回,許多網友擔心鴕鳥的去向。后經禪城區農業農村局和街道、村鎮工作人員的宣傳引導,鴕鳥主人同意將自己飼養的兩只鴕鳥贈送給中山公園飼養,并已經完成贈送交接。《小強熱線》在微博推出了這條新聞的系列報道,引起了許多市民的關注與熱議,這只鴕鳥也因此成了網紅。
五、結語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對電視民生新聞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電視民生新聞欄目要順勢而為,在媒體融合中不斷創新,用互聯網思維創新新聞報道的方式方法,注重內容與服務,更好地豐富民生新聞的傳播內容和形式。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新平臺、新手段還會不斷出現。媒體人要不斷適應媒體生態環境的變化,注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促進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有效融合,善用新媒體,借助新媒體提升欄目的價值與核心競爭力,再造電視民生新聞新優勢。
參考文獻:
[1] 劉冰.微信:打通傳統媒體與用戶間最后一公里[J].青年記者(中),2020(3):92-98.
[2] 田智輝,解益坤.融媒體時代短視頻的傳播特色與創新[J].青年記者(下),2019(5):84-85.
作者簡介:梁愷維(1986—),男,廣東肇慶人,本科,助理編輯,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