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墨
籃球運動在我國青少年課余活動中比較普及,投入籃球運動的隊員和愛好者越來越多。但籃球運動是一項高強度的活動,運動員很容易受到各個部位不同程度的損傷,其中最為常見的是足踝功能損傷。為了降低運動損傷發生率,提高籃球運動員的職業壽命,就必須正確認知足踝關節的功能,及其發生損傷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明確有效的預防措施以及了解發生足踝關節損傷后功能性康復訓練的方式。
1 足踝關節功能與籃球運動
足踝關節是人進行運動所參與的重要關節,人體在彈跳啟動過程中,足踝關節是重要的起跳器,也是落地時的緩沖器。從性質來看,足踝關節屬于滑車關節,構成部位包括脛骨與腓骨遠端以及距骨三節骨,而脛骨下端底部的關節面,和內踝關節面也連為一體,形成距骨滑車關節面。跟骨在距骨的下部分,屬于該部位最大的一塊骨頭,后部突出,包含有跟骨結節,這些部位由肌腱和韌帶相連,尤其在脛骨與腓骨之間,其相連的韌帶更強有力。人的小腿肌腱對其進行控制,控制的重點則集中在跟腱上,且直接與踝關節連接,直到跟骨。踝關節的三角韌帶共有6條,全部附在踝關節上,發揮連接、支持、加固和保護的作用,內側還有三角韌帶,向下到舟骨和距骨。外側則有3條韌帶,前中后分別為腓前韌帶、腓韌帶和腓后韌帶,從外踝起,直到跟骨。人體的足部運動通常由距上關節與下關節進行協調,配合活動,完成如伸展、外展、內收、回旋等活動。從踝關節解剖學的角度來看,足踝關節韌帶中脛腓聯合韌帶纖維細密且具有彈性,在其支撐下不容易受傷,所以很多出現足踝關節損傷的情況為側副韌帶的傷病。
在籃球運動中,運動員做的最基本技術性動作為滑步急停、轉身變向跑動以及起跳上籃等等,這些動作均對人的足踝關節有非常高的要求。當籃球運動員在場上不停地切換上述技術動作時,腳落地后身體重心不穩,或出現偏向一側的情況,那么足踝的外側會先著地,容易發生損傷。
2 籃球運動員足踝關節常見損傷及發生原因
2.1 籃球運動員足踝關節常見損傷
首先是急性損傷,在進行籃球運動過程中,很多運動員由于動作過大,較為劇烈,容易導致韌帶拉傷甚至斷裂,出現骨折等問題,這就是常見的急性損傷現象。其次是慢性損傷,也稱為慢性勞損,這種情況多發生在長期進行籃球訓練的運動員身上,盡管短期訓練下運動員通常不會發生慢性損傷問題,但卻與運動員自身訓練方式、技術應用方法等有直接關系,研究發現,很多慢性損傷都是由于籃球運動員在日常訓練中不留意的急停,或進攻時發生,再由慢性損傷轉變為記性損傷,最終導致足踝關節的嚴重損傷。
2.2 籃球運動員足踝關節損傷發生原因
2.2.1 缺乏準備活動的環節
任何一項具有激烈性質的運動進行前,運動員都應做好必要的準備活動,通過拉伸身體部位,活動各個神經系統,確保在后續激烈運動和對抗過程中不會突然拉傷身體的組織,也給各部位的組織緩沖機會。一旦缺少運動前準備活動的環節,或是準備過程不充分,運動員就容易在籃球運動中增加身體組織的壓力,各部位容易出現拉傷或損傷的問題。由此可見,準備活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籃球運動員必須充分重視準備活動環節的效果。
2.2.2 不遵守訓練原則
籃球運動有其特有的原則,這與其特性和性質有關,遵循原則才能形成對運動員安全的保護,絕不能隨意舍棄原則進行訓練。但在實際情況下,不少籃球運動員容易忽略技術上的要點,在違背人體結構特征與規律的情況下出現組織拉傷和損壞的情況。不遵守訓練規則,或是盲目進行訓練和比賽,容易因為技術動作不規范或是運動過量而受傷。另外,長時間的運動比賽都會極大程度增加運動員的身體疲勞感,會使其反應遲鈍,這些都是引起受傷的前提。
2.2.3 訓練場地與器材設備不符合標準
不少運動館為運動員提供的場地在材質上不合格,材質過硬,甚至坑洼不平,打滑等等,一些運動員不遵循規則,不穿合適的運動裝備投入訓練,不注重安全,容易導致足踝關節功能損傷。
3 籃球運動員足踝關節功能性康復體能訓練措施
3.1 籃球運動員足踝關節損傷不同階段的康復方法
首先是初期康復階段。籃球運動員足踝關節受傷后,在其康復的初期是要確保運動員盡快恢復足踝關節活動,因此可通過手法治療與運動治療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干預。運動員足踝關節損傷后絕不能置之不理,任其發展,必須重視且對部分肌肉進行舒展與訓練,否則肌肉組織會變得更為僵硬,不利于運動員身體的恢復和傷病的康復。其中應用的手法治療包括按摩、揉捏等方法,主要針對足踝受傷部位用按摩舒展的方式放松肌肉,促進運動員血液循環的增加,提高肌肉彈性,避免在運動員足踝關節損傷期間受傷部位周圍肌肉的僵化,影響后續的恢復進度。而運動治療則要在運動員恢復過程中通過簡單運動的方式促進其更好地恢復,這個過程切忌不能進行超出身體承受能力的強烈活動,否則運動員的組織肌肉和關節的損傷程度會進一步加重。進行運動治療時,運動員還可借助簡單物品促進運動更好地進行,如借助毛巾輔助訓練,用以拉伸關節韌帶,增強關節背曲的能力,也能活動受傷部位周邊的肌肉,促進受傷部位更好地復原。除了手法治療與運動治療,運動員還可借助電療方法、冷凍療法等方式對有疼痛感的受傷足踝關節部位進行控制,消除腫脹。進入到后期康復階段,運動員則要有所側重地適當恢復力量訓練,通常在后期康復階段以身體的重量承受負荷值為準,這時應用的康復治療重點則放在肌肉力量耐力與神經肌肉協調能力中。運動員可借助稍微復雜的動作進行鍛煉,常見為跳躍訓練、負重訓練等等,達到鍛煉足踝關節功能的效果,也幫助踝關節位置肌肉恢復力量。因為運動員足踝關節有受傷史,因此康復階段運動必須遵循由輕到重,循序漸進的原則,鍛煉的次數根據運動員恢復的情況而定,確保康復計劃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絕不能急于求成,容易導致傷勢的加重。
3.2 籃球運動員足踝關節功能性康復體能訓練方法
功能性康復體能訓練是從康復醫學的角度著手,結合運動員所從事的不同運動項目和體能需求,結合兩者的實際情況而定,對運動員運動損傷的原因根源進行分析,采取訓練前后分析對比的方式對傷情的恢復和運動能力的恢復進行有效監測,確保運動員能夠更好地恢復原有的專項體能和訓練水平。功能性康復體能訓練對比傳統的醫學治療手段,其最大的優勢表現為可在短時間內幫助運動員恢復專項體能與技能。
3.2.1足踝關節功能性體能訓練方法的應用
對于有足踝關節損傷的籃球運動員,有學者采用多種體能康復訓練的方式對其進行訓練,提倡從增加運動員踝關節本體感覺、步態穩定、平衡能力測試的方式進行觀察,結果發現運動員在其踝關節損傷后的康復過程中,可在6-12周完成相應的關節功能性康復體能訓練任務,且大大降低足踝關節再次發生損傷的風險。具體在發生足踝關節損傷的籃球運動員中,為其應用關節功能性康復體能訓練應堅持的原則,應確定為提高運動員足踝關節靈活性、穩定性、關節活動度以及運動員的力量、爆發力、動態穩定性,另外還要結合籃球運動的特點,將6周的時間作為恢復期,對其進行訓練的周期性監控,實施和調整訓練計劃。具體應用的方法包括本體感覺康復訓練法:單腳站立,即運動員足跟稍微向上抬起,雙手抱肩,光腳,每次堅持1min,堅持三組;單腳站立傳接球,即利用外界力量影響運動員的身體不穩定性,不斷增加動作難度;落地穩定性練習,即雙腳原地落地,單腳向左右和前后方向慢跳小欄架等等。訓練時注意運動員的康復方法以負重提踵和外力抗阻勾腳為準,負重提踵在初期應用,采用原地提踵的方式進行。進入中期后則以瑞士球上提踵的方式進行,進入后期則單足在瑞士球進行提踵,在速度上要快起快落,每日完成四組,每組12次。在足踝關節靈活性的訓練上,則可應用地梯腳步練習的方式進行,通過多方向的組合,并結合籃球運動的特點,進行快速變向訓練,確保運動員踝關節的靈活性得以恢復和增強。以上的康復性訓練的方式可在6周時間內完成,有學者在其研究中發現,若運動員健側有明顯的改善效果后,則從7周開始延續6周下,運動員健側改善的情況會明顯比傷側更好,這是因為運動員訓練初期傷側本體感覺和控制能力改善程度更好,所以踝關節力量有效增加,對應的動態穩定性也增強,因此健側本體感覺和平衡能力持續增強。
3.2.2關節功能性康復體能訓練的評估手段
足踝關節損傷的籃球運動員進行關節功能性康復體能訓練時,要分階段進行,因此也要分階段加以評估,才能了解恢復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加以改善與調整。當前使用的評估方法包括踝關節本體感覺能力測試、步態測試以及平衡測試。有研究發現,應用踝關節本體感覺測試儀,在運動員體能恢復訓練的前期至后期所進行的足背屈、踝關節內翻和反翻、足趾屈等測試中,能夠明顯觀察和掌握運動員足踝關節本體感覺在敏感度方面的變化,進而準確評估運動員本體的感覺能力。應用步態測試則是對運動員無動力跑臺步行的測試,主要觀察健側和傷側在步幅與步頻上的變化。若步態正常,那么步長較為合理,且消耗的能量更少。平衡測試則用Y-平衡測試進行,評估運動員運動表現單腿動態測試方法,此外還要結合其力量、柔韌以及核心穩定控制、本體感覺的情況。運動員保持單腿站時,另一側腿從正前方和后側方進行伸展,再回到原點。這項結果主要看運動員兩側踝關節步態的差距是否有縮小,就代表步態平衡的能力有所增強,否則容易發生習慣性扭傷的問題。
4 結束語
籃球運動在我國非常受歡迎,在良好氛圍的渲染下當前越來越多籃球愛好者和運動員投入其中,但在激烈對抗的過程中也很容易因體能高度消耗和身體抗壓能力的降低發生傷病,最常見為足踝關節功能損傷。對于這種情況,籃球運動員必須引起重視,除了做好充分的提前活動和及時處理外,還要重視受傷后足踝關節功能性康復體能訓練方法,針對受傷情況和籃球運動的特點,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不斷恢復足踝關節功能,促使其康復,并在此基礎上提高抗壓性和運動能力。
(作者單位:長春師范大學體育學院)